《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2.04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反思2023年《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反思1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本节教学,自己感慨万分颇觉身上压力大,任务重,需要我继续探索研究的地方太多了。
我必须加大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力度,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
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这种状况在我教学中大量存在,我也试图改变,而不能彻底改变。
所以要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和新材料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等。
因此,我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世界都在转变,我为什么不能转变呢?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引入新课时对24节气“小满”做了简单的介绍时学生想不到的,感到意外。
讲授时间正好在五月二十一日附近,时令节气本来就是气候的因素在农业生产,生活上的反应,而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又有所不同。
学习完不同的地理区域一目,对区域类型以及区域的划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
我又设计了一个给本校划分区域的活动,很有实践性。
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学习地理,来印证地理原理,不正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吗。
身边的例子更直观更生动更易于理解,不必舍近求远,非举千里之外的例子。
活动结果是学生积极参与。
有按院落划分的:有按学习区活动区划的;有按平房楼房划的。
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也深刻理解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精选9篇)《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1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
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2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2.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及边界山脉。
2.能根据《中国地形图》概括出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各自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识读《中国地形图》。
2.能根据《中国地形图》分析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形特点。
3.学会用比较法比较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异同。
(三)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广大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还有待开发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为山区建设献计献策的良好思想品德。
2.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即人地合一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及边界山脉。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特点。
四、活动设计方案1.通过《中国地形图》的阅读,使学生记住四大高原的位置及边界山脉。
2.通过景观图片、录像的直观感知,能够分析各个高原的地形特点。
通过四大高原的比较学习,加深高原特点的记忆,同时学会比较学习法。
五、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六、教学手段《中国地形图》挂图、四大高原的地形示意图、四大高原的景观图片及录像。
七、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提供《中国地形图》及三级阶梯空白图,提出问题:1.在空白图上填注各阶梯的边界山脉。
2.说出各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
根据《中国地形图》指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并在空白图上填注各阶梯的边界山脉。
通过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可知各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第一、二阶梯上主要是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上为平原、丘陵。
指图提出问题:四大高原的名称各是什么?自主学习:一四大高原的位置和特点1青藏高原的位置、边界山脉、特点及环境和发展提供《中国地形示意图》说出青藏高原的位置及边界山脉青藏高原的边界山脉主要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看《青藏高原》景观图片概括出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概括出青藏高原的特点是地高天寒,雪峰连绵,冰川广布,但高原面起伏不大。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四大地理区域教学反思[初二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反思]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二地理教师们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上有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二地理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二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反思(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自己能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等方面的特点,达到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的教学目的。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盖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内容点析:1.地球表面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
区域的划分依据一定的指标,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着的差异性。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为主题,通过分析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方面,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高原和盆地的特点及差异。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地理课程,共计5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貌特征;(3)认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气候条件;(4)了解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分析,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理位置;(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貌特征;(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气候条件;(4)采用案例分析法,了解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高原和盆地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貌特征;(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貌特征;(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气候条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形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地理位置、范围、地貌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3. 课堂讲解:(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原和盆地,分析其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性气候、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特点及差异。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导读:《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1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1、导入不具特色。
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地理教学反思(精选22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反思篇1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教学目标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并说出各自的边界山脉。
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主要特征。
2.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的共同特点。
学会用比较学习法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并能在比较中抓住重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自然条件复杂,并能清楚地知道复杂自然务件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重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及特征。
教学媒体“中国地形图”,各高原景观图,各盆地地形示意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指“中国地形图”,请学生回答:①我国地势特点是什么?②请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各阶梯的界限山脉。
③根据“中国地形图”说出第一、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
【教师点题】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我国的高原和盆地。
【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教师引导】首先,大家看各个高原在我国所处的位置。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第二,大家再看各个高原的边界山脉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教师引导】看课本上的景观图及课文,还可以给学生看关于四大高原风光录像片,观察四大高原有何特点。
【教师提问】在读“中国地形图”时,同学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我国四大高原在地形特征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概括】海拔较高,顶部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的广大地区,就是高原。
同学们再观察“中国地形图”。
总结一下四大高原的不同点,要求学生讨论后填写表格。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一、四大高原【投影】【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二、四大盆地【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象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反思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本节教学,自己感慨万分颇觉身上压力大,任务重,需要我继续探索研究的地方太多了。
我必须加大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力度,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
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这种状况在我教学中大量存在,我也试图改变,而不能彻底改变。
所以要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和新材料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等。
因此,我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世界都在转变,我为什么不能转变呢?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引入新课时对24节气“小满”做了简单的介绍时学生想不到的,感到意外。
讲授时间正好在五月二十一日附近,时令节气本来就是气候的因素在农业生产,生活上的反应,而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又有所不同。
学习完不同的地理区域一目,对区域类型以及区域的划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
我又设计了一个给本校划分区域的活动,很有实践性。
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学习地理,来印证地理原理,不正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吗。
身边的例子更直观更生动更易于理解,不必舍近求远,非举千里之外的例子。
活动结果是学生积极参与。
有按院落划分的:有按学习区活动区划的;有按平房楼房划的。
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也深刻理解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教学反思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将自印的绘有省界线的中国空白图发给每一位学生。
二、引入新课。
复习中国的主要山脉:首先教师板绘中国轮廓图(或用小黑板事先画好),其次,按山脉走向(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南北、弧形)一边画主要山脉(用蓝色的粗线条表示山脉),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山脉名称,板绘结束后让学生在中国空白图上画出主要山脉,进一步建立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观念。
最后引导学生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我国西部主要的地形类型:以高山、高原和盆地为主。
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三、讲授新课。
1、读图。
教师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中的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2、板书、
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在板图上方板书)
(1)四大高原:
①教师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完成以下要求:
a、读出四大高原周围的山脉名称;
b、判断四大高原各分布在哪一级地势阶梯上;
c、对比四大高原的海拔高度;
d、找出四大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②通过提问检查读图情况并纠错。
a、练习。
学生在填充图上填出四大高原及其周围主要山脉的名称。
b、提问。
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觉得从哪些方面来描述一个地形区的特点呢?
c、汇报。
我想起了一个地理名词——地貌,我们可以类似从身高、体形、肤色等方面来描述一个人的方法,所以我想描述地形和这个应该很相似,大概有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等吧。
d、小结。
你很聪明,教给大家一个很有创意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