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修复

  • 格式:pdf
  • 大小:606.14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河流生态修复

1调研背景概述

1.1背景概述

人类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修复的认知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对河流的保护行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的60年代末开始以污染治理为主的水质修复,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分别建立了水污染防治法,并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普及下水管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水质净化技术等综合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和活力之源,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不可须臾的重要作用。自此,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从单纯的道路网络建设开始向水和绿生态网络的建设方向发展。如美国波士顿查理士河(Boston Charles River)、圣安东尼奥市河流步行街建设、英国的伦敦港建设(London Docklands)等。同时,部分城市拆除了河流上面的覆盖道路或建筑物,恢复了河流原有的空间。如德国科隆-杜塞尔多夫(Koln-Dusseldorf)高速公路(Autobahn)的拆除、韩国首尔道路拆除和清溪川河流修复等。进入21世纪以后,不仅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北京、上海等多个亚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了对城市河流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

河流健康的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活和健康的生存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步为人类所认知,世界各国都认真反思了人类活动和大量消耗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甚至灾难。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通过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河流管理者和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问题,特别强调保护与修复河流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河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不仅是达到水质指标,更重要的是以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目标,标志着河流生态修复进入了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阶段。如2000年欧盟国家(EU各国)制定了《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计划到2015年通过河流生态修复,将所有的相关水域实现“良好的生态状态(good ecological

status);美国;以鱼类保护为中心,一定规模以上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数量已经达到30000项以上;日本在1990年颁发了“多自然型河流建设通知”,1997年修改了《水法》,条款中增加了河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河流管理内容,2003年开始实施《自然修复促进法》,广泛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到2000年末工程数量达到了20000项以上,仅次于美国。

本文定义的河流生态修复包括保护(conserv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创造(creation)和减轻(mitigation)等4个方面内容的广义的概念,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恢复由城市化、农业或其他扰乱原因引起的河流失去的水文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等特性。调研重点主要是以流域为视点,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河流生态修复内容。

1.2资料来源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Journal of Hydrology

Freshwater Biology

Restoration Ecology

国际大坝会议

国际水利学大会

应用生态工学(日本)

Asian River Restoration Network(ARRN)

European Centre for River Restoration(ECRR)

National River Restoration Science Synthesis(NRRSS) 等。

2调研必要性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防洪工程的逐步实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用水量的持续增长,我国诸多河流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开始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有多个城市进行了集“安全、环境、生态、景观、文化”等多种元素为一体,具有“自然、亲水、文明”特征的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旨在提高和改善城市河流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居质量,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综观世界各国,许多都在实施河流生态的修复,且工程数量日趋增加。由于国情、自然地理

特性、河流特性、开发利用和受损状况等众多因素和条件的不同,各国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不尽相同,但是河流修复课题在阶段过程和修复内容方面又有着众多的共同点。目前,发达国家多已进入了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自然环境的修复阶段,相对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污染控制、改善水质和提高城市河流景观为主要目标的治污和河流生态修复阶段,在理念和技术措施方面较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现状、科学技术措施和经验,分析其成败原因,对我国当前广泛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近年来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

3.1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

3.1.1欧洲河流生态修复

(1)莱茵河生态修复(德国)

莱茵河是欧洲大陆历史上一条重要的鲑鱼和其它洄游型鱼的河流,捕捞鲑鱼曾成为18~19世纪期间一个重要的商业行为。近200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渡捕捞、河道的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繁忙的内河航运等人类活动导致莱茵河水质恶化;干流上建坝(共建设了21座水电站)阻碍了鱼的洄游,河口入海通道的改变以及已建的鱼道过鱼效果不理想,到20世纪下半叶,鲑鱼在莱茵河中几乎消失。

莱茵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和沿河国家以1986年瑞士巴塞尔郊外的化工厂爆炸导致莱茵河污染事件为契机,1987年提出了重塑莱茵河的生态,使鲑鱼重新回到莱茵河的“莱茵河鲑鱼2000计划”。主要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改善河道水体水质、增建或改建鱼道、清除河道中妨碍鱼类上溯的建筑物、保护鱼类产卵场、引入大西洋鲑鱼种、为洄游鱼制定专门的调度方案和相关政策等。“莱茵河鲑鱼2000计划”也开创了德国大规模实施河流生态修复的先例。

为进一步提高鲑鱼等洄游鱼回到莱茵河的数量和上溯效果,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制定了“莱茵河鲑鱼2020计划”,分4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为“莱茵河鲑鱼2000计划”(已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第2阶段,从2001年起在河口三角洲地区陆续启用3座鱼道,在莱茵河的上、中、下游支流河段改造一些堤防或降低堰顶高程,其中Iffezheim水电站鱼道已于2000年投入运行,Gambsheim鱼道于2006年投入运行;第3阶段,.实现鲑鱼的自身繁殖,在过去的几年里,采用人工繁殖向河道投放了1100万尾鱼苗;第4阶段,在鲑鱼实现自身繁殖的基础上,实现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