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性岩、中性岩
- 格式:ppt
- 大小:7.83 MB
- 文档页数:43
1.超基性岩(SiO2<45%),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橄榄岩和苦橄岩2.基性岩(45<SiO2<53%),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辉长岩和玄武岩3.中性岩(53<SiO2<66%),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闪长岩和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4.酸性岩(SiO2>66%),其代表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为花岗岩和流纹岩5.什么是风华作用:处于岩石圈内部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与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该处通常具有很高或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多属还原环境。
这些岩石及组成岩石的矿物一旦暴露地面,在地表的低温、低压环境中和O2、CO2及生物甚为丰富的条件下,矿物和岩石发生机械破碎,也可以通过分解和化合,使整体、坚固的岩石逐渐成为碎块、砂粒和泥土,一些可溶于水的成分随着水流失,一些能适应新环境的矿物堆积在原地,这种变化统称为风化作用6.全球的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和洋脊地震带。
7.全球岩石圈的7大板块包括: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8.根据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和力学性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和平错型板块边界。
9.按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一般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10.摩氏硬度计中前5种矿物按其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
11.岩浆从源区向岩石圈浅处运动和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的侵入作用。
岩浆喷溢出地面及其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喷出作用(火山作用),统称为岩浆作用/12.火山种类:休眠火山,活火山,死火山。
13.色率:铁镁矿物在岩浆中的百分含量称为色率。
14.风化壳:把地壳基岩被风华的表层称为风化壳,包括土壤、残积层和半风化基岩。
15.浪基面:把水深为波长的1/2处作为波浪作用的下限,该深度称为浪基面。
岩浆岩分为几类?
岩浆岩分为4类:
1、超基性岩类:超基性岩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
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
2、基性岩类:基性岩类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
其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含量为45-53%,Al2O3含量可达15%,CaO含量可达10%,均比超基性岩高,而FeO、MgO含量比超基性岩低。
3、中性岩类:是指SiO2含量中等(52%~65%)的岩浆岩。
矿物成分的特点是浅色矿物含量比基性岩高,暗色矿物含量比基性岩低,色率为20~35;浅色矿物以长石族矿物为主,不含或含少量石英,偶含少量似长石。
4、酸性岩类:主要由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和白云母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组成。
与酸性岩有关的最重要矿产是钨、锡、铍、铜、铅、锌、铁、金、铌、钽、稀土以及沸石、叶蜡石、明矾石、萤石等。
地壳岩层的类型及特点地壳是地球上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它包裹在地球的表面,由各种岩石组成。
根据岩石类型和特点,地壳岩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基性岩层、酸性岩层和中性岩层。
1. 基性岩层:基性岩层主要由镁铁质矿物组成,如辉石、橄榄石等。
这类岩层富含镁和铁元素,颜色较暗,密度较大。
基性岩层一般呈板状或块状分布,常见的有玄武岩和辉绿岩。
玄武岩是一种常见的基性岩层,具有黑色或暗绿色的颜色,质地坚硬。
它的特点是密度较大,结构均匀,常见于地壳的海岸线和一些火山地区。
辉绿岩是一种绿色的基性岩层,主要由辉石和橄榄石组成,质地坚韧。
辉绿岩常见于洋中脊和地壳的海底地区,是地壳岩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酸性岩层:酸性岩层主要由硅铝质矿物组成,如石英、长石等。
这类岩层富含硅和铝元素,颜色较浅,密度较小。
酸性岩层一般呈片状或层状分布,常见的有花岗岩和片麻岩。
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酸性岩层,具有粉红色或灰白色的颜色,质地坚硬。
它的特点是晶粒较大,结构均匀,常见于地壳的大陆地区。
片麻岩是一种由片状矿物和麻状矿物交替排列而成的酸性岩层,常见的有云母片麻岩和绿片岩。
片麻岩常见于地壳的变质岩带和大陆边缘地区。
3. 中性岩层:中性岩层介于基性岩层和酸性岩层之间,既含有镁铁质矿物,又含有硅铝质矿物。
这类岩层的颜色和密度一般介于基性岩层和酸性岩层之间,常见的有安山岩和二长岩。
安山岩是一种中性岩层,具有灰黑色或深绿色的颜色,质地坚硬。
它的特点是晶粒较细,结构均匀,常见于地壳的火山地区。
二长岩是一种含有正长石和斜长石的中性岩层,常见的有二长英安岩和二长英辉石岩。
二长岩常见于地壳的构造带和大陆边缘地区。
地壳岩层的类型及特点包括基性岩层、酸性岩层和中性岩层。
基性岩层富含镁铁质矿物,颜色暗,密度大;酸性岩层富含硅铝质矿物,颜色浅,密度小;中性岩层介于基性岩层和酸性岩层之间,既含有镁铁质矿物,又含有硅铝质矿物。
这些岩层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各自具有独特的地质特点和形成环境,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岩石分为3类:是按照岩石的成因分的1.岩浆岩: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脉岩:煌斑岩、细晶岩2.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碳酸盐岩: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3.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接触变质岩:角岩、矽卡岩、大理岩、石英岩自变质岩:蛇纹岩、云英岩岩石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
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
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全晶质显晶质: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
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隐晶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半晶质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玻璃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石定名的重要依据。
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
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观察方法:肉眼直接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
描述方面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硬度,成分及各成分的百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