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身篇(第一节论自省)
- 格式:ppt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24
《論語》中的修身思想按:《论语》中的修身言论,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显得异常平实;与《中庸》相比,很少有高深玄远之论;与《孟子》相比,则很少关于心灵的直接反省,而多论及品格德行。
如果说《大学》、《中庸》都是综论性质的修身之作,那么《论语》则是随感而发式的人生箴言。
由于该内容多接近日常生活,对初学者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将《论语》放在最前面。
下面摘录《论语》有关修身的部分言论并按原书顺序排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学而第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学而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学而第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学而第一》)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学而第一》)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为政第二》)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第二》)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第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为政第二》)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为政第二》)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原文与解析修身养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孔子的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论语中相关的原文为出发点,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对修身养性的一种道德要求。
其中,“君子”和“小人”是孔子用来区分道德水平高低的两个概念。
“泰而不骄”表示修身的人要有平和的心态,不骄傲自满。
“骄而不泰”则暗示小人心态的危险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解析:这句原文深刻地反映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泰而不骄是指一个君子在取得成就时,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因功绩膨胀而骄傲自满,而应时刻保持对自身不足的警觉,以便更好地进取和提高。
而小人则恰恰相反,他们骄傲自大,盲目自信,无法有所进步。
所以修身养性的核心是保持谦虚、进取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二、《论语》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同样出自《论语·学而篇》,以“温故而知新”来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不断修养自己的同时,才能够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解析:这句原文强调了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不断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温故”意味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并通过新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进步并具备为他人传授知识的能力。
三、《论语》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性的两个重要环节,即学习和思考的紧密结合。
孔子认为,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否则只是空洞的学习而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解析:这句原文体现了修身养性中思考和学习的重要关系。
单单学习而没有思考,只会形成死知识,没有活用的能力;而只有思考而不学习,也容易陷入一种主观臆断和误解的状态。
吾当一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原典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春秋】孔子《论语·里仁》释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谈的是道德修养问题。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德才兼备者。
齐:相同。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孔子这句话,成为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意思是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又要以他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
“见贤思齐”,昭示了榜样的示范作用;“见不贤而内自省”,则是说明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
“自省”就是自我反思、反省,其目的正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所言:“曰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还有类似的表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善而从,就是“见贤思齐”;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
解读2014年“六一”前夕,习近平同志在北京民族小学召开的座谈会上,鼓励孩子们要“心有榜样”,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引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正是要说明,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他人为镜,借鉴好的,加以发扬;照见差的,加以改正。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
“正确的大道理”凌空蹈虚,要让公众感同身受,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不管是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还是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都可成为精神的楷模、道德的标杆,帮助我们找差距、找不足、找方向,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摘自《习近平用典》)。
荀子修身篇《荀子·修身篇》原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曾国藩文集《修身篇》原文、翻译及解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曾国藩文集《修身篇》原文、翻译及解析【导语】:修身篇言行持之以恒【原文】言物行恒,诚身之道也。
论语卷·论修养一、自省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
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
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
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
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
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子曰:“德之①不修②,学之不讲③,闻义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第七·三)章旨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注释①之句中助词,无意义。
下句的“之”同。
②修治也,修养之意。
③讲讲习、讲求。
④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析论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
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
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
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
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
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不习乎④?”(《学而》第一·四)章旨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自省——儒家的修身之道自省——儒家的修身之道\来源:拙风文化网作者:程志华\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十分重要的修养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
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并进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学识水平。
自省思想贯穿了儒家学派的整个历史。
孔子表述过“内自省”的思想。
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方法,影响十分深远。
孟子则提出了“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
《易传》把自省、修养称为“修省”。
后来的思想家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责己”说,这相当于现代人讲的自我批评。
宋、明以后的思想家则用“省察”一词来表达自省思想。
儒家的自省思想不仅是源远流长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
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
一“圣人”和“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在儒家思想当中,理想的人格形象就是“圣贤”之人,即具备了“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圣人”、“君子”。
儒家认为,善于自省和自律是“圣人”和“君子”的美德之一。
比如《论语》中记载:“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认为,“君子”是无所畏惧的,因为“君子”的言行是无愧于良心和德性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见贤人,应该学习他的美德,并努力赶上去;看见不贤的人,则应以其缺点为鉴,并自我检查,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和规劝,同时也反映出孔子自身的美德。
韩愈认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韩愈通过古今的对比,阐述了古之君子的美德。
古之君子善于自责,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则宽容而简约,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了吗?—李泽厚译”(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日常所讲习的吗?—钱穆译)
【心解】
钱穆先生说,“盖曾子所反己自尽者,皆依于仁之事,亦即忠恕之极也。
”儒家讲“忠”、讲“恕”是对人,讲“信”、讲“敬”是对友,讲“恭”、讲“敏”是对事,但无论是“忠”、“恕”,还是“敬”、“信”,还是“恭”、“敏”,一切皆“人道本于人心”,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一切皆来自于人的内心的力量。
所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来自于人内心一种向善的追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切的丑陋都是因为虚伪与矫饰。
人内心的力量有二种指向,一种是向外的,忠恕也罢,诚实也罢,恭敬也罢,都是美好的内心对外在世界的悦纳、包容、担当与友爱,犹如大地、高山与河流,在静默中以包容接纳的胸怀让一切生命草长莺飞,花开花谢;一种是向内的,它是自律的,自省的,自立的,自强的,让自己茁壮成一棵树,汇合成一条河,累积成一座山,恣肆成一片海,在晨钟暮鼓,朝暾夕月之中,静默成化育万千生命的子宫。
反思与智慧——《论语》中的修身教育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修身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智慧的探索。
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对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提升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品德高尚、行为合乎道德标准。
自我反省与反思《论语》告诉我们,自我反省与反思是培养修身品质的基石。
通过审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努力改善以达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忠诚与孝顺作为修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忠诚和孝顺在《论语》中得到了特别强调。
个体应该对上级或师长有所顺从,并展示出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重。
只有通过这种忠诚与孝顺,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诚信与廉洁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诚信和廉洁的行为准则。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修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在面对财富和权力时保持廉洁,不贪图私利,也是一个修身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仁爱与礼仪《论语》强调了个体之间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仁爱和礼仪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
通过发展这些品德,一个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对他人施以仁爱。
好学与自我完善孔子认为终生学习是每个修身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强调努力进取、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并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持续地学习,我们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培养智慧,并使自己的修身之路更加完善。
结论《论语》中的修身教育理念展示了古代儒家智慧和对人类行为道德规范的深刻思考。
通过自我反省、忠诚与孝顺、诚信与廉洁、仁爱与礼仪以及持续学习,我们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修身者,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论语》向我们传递了关于修身教育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借鉴和应用。
(字数:313)。
教案己的道德行为;“已”通“矣”,表感叹语气。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待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很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在这段话中,孔子认为好学就是接近有道德的人,不断匡正修养自己的品行。
※(15).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其中,贤:指贤德的人,形容词做名词用;齐:看齐之意。
省:是反省,检查的意思。
※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9.好学修身——端庄态度修身,除了向有道、贤人学习高尚的品行,还要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
(1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其中,“是”的含义是“这”,做指示代词,“是知也”中的“知”同智慧的“智”,为明智、聪明的意思。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认为,对待学习要谦虚,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心喜欢学习才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10、好学修身——持之以恒。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在这个语段中有(又):同“又”,表数字时,意为二者相加的关系;立:成立,立身处世的意思;耳顺:指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并听之泰然。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的说话做事,却不会逾越规矩”孔子认为修身养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持之以恒。
小结:好学修身君子修身要把学习优秀的品行放在首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有。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篇:《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要有温良恭俭让的风范,要继承先人的遗志,要掌握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如何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就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浅析《论语》中的自省意识摘要:《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意识,它是孔子所提出来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
自省的途径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以已有的一些道德准则为标则来审视自己的言行;二、通过从和他人的对比来得出自己不足。
自省这样一种意识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自省、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内外兼修的人,在他看来只有自己不断的去反省自己,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内心,才能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内心的敌人,从而使自己各方面的得到提高和完善。
在我们看来,孔子已经是一个德行兼备的圣人了,可是孔子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经常还会去反省自己那些地方做得不好或者是不到位的。
一、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对于反省自己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对自己做出了中肯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在反省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中的第一则就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谈到,人不应该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正确的认识自己。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经说过:“认识你自己”,这和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经历一些事情,在接受磨练的过程中,我们从不懂到懂得,不断成长,而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因为认识自己是提高自己的基石。
常常会听到许多人埋怨:为什么就是没有人了解我,为什么没有人赏识我?难道真的是别人不知道你吗?其实你自己又何曾真正的知道你自己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篇》)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不要担心没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也不要担心别人是不是不了解你,所以你的才华和能力才无法得到施展,你需要做的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具备了让别人挑选的品格和素质,认真掂量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才能是否可以胜任那个位置。
当你的能力无法让别人注意到你时,你需要的是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这样别人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