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重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2
考研政治史纲必背考点:为新中国而奋斗考点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国际: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在中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考点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考点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 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性质的,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3)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后,国民党军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考点4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与此同时,各战场陆续转入进攻,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为新中国而奋斗部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对华政策为:扶蒋反共。
3.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统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4.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五项协议。
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政治制度。
建国前,两次政协会议的区别:
组成人员上:第一次有国民党参加,第二次没有
内容上:第一次有五项协议,第二次是三个奠基性文件。
5.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要求○重点: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难点:国民党迅速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重庆谈判、政协协议、解放战争的进程、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新中国的诞生理解: 蒋介石反动集团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注定要失败的了解:1.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2.试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3.述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外语词汇:the Chongqing Negotiations,the Liberation War,The Second Front,The Land Reform, "The Third Way",three Main campaigns,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辅助教学情况:讲授、板书、课堂讨论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
在国际上,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打败,资本主义世界的总体力量有所下降;社会主义的苏联进一步巩固,东欧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开始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亚洲和非洲兴起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旧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瓦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人民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向前发展,世界民主力量的这种发展,对各国反动势力是一种有力的制约,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这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2、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3、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国性内战。
4、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5、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6、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7、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在全面内战爆发半年后,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学生,北平学生高喊“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举行示威游行。
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抗暴运动或“一二三○运动”)由此掀起。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运动”)。
1946年6月23日下关惨案。
8、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反蒋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答:原因:主要是由于蒋介石集团加紧推行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而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
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也起重要作用。
意义:标志着国统区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反蒋爱国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宣告蒋介石政治欺骗的彻底破产,说明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孤立,已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后方,直接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促进中国革命新高潮迅速到来的重要因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分别是什么?答: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已严重丧失人心。
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受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
(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向人民征收各种捐税,无限制地发现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
(3)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
总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面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作用: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开始出现了美苏主宰世界、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新格局。
美国崛起企图称霸世界全球,苏联在与之对抗的同时又有妥协。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向中国进行经济、军事渗透,意图扶植蒋介石政权,左右中国二战后的发展走向,成为对中国局势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
中国广大人民虽然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崎岖、曲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面对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蒋介石对发动大规模内战还有所顾忌,原因如下:第一,抗战胜利后,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第二,沦陷区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于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手重,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到西南地区,需要时日在共产党之前赶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三,苏美英三国出于不同考虑,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今非昔比。
蒋介石集团为了给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采取了假和平的策略,邀请中共方面到重庆和平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020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重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
考研政治史纲知识点复杂,复习有难度,我们要学会归纳总结,新东方网考研频道特别分享史纲要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分有哪些知识要点: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 重庆谈判从1945年8月20日到10月10日结束。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5.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①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②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6.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主要内容有:
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解决剩下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②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④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战斗的作风”。
7.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