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实用文本)
- 格式:docx
- 大小:53.95 KB
- 文档页数:16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四年级语文教案(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
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生:清生:绿生:秀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生:清澈见底生:绿如翡翠生:波平浪静生: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生:奇生:秀生:险生:怪生:形态各异生:连绵不断生:怪石嶙峋生:危峰兀立生:形态万千生:绚丽多姿生:奇峰夹岸生:峰峦叠嶂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
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3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
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
(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
(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
案例赏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篇:案例赏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有人来到我们家乡南通,问我们南通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利用学生的经历导入:对祖国的热爱应从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始。
)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
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
(板书:名山大川)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过的也行。
(从家乡的山水想到祖国的名山大川,逐一拓展。
)你们听说过桂林吗?(指地图)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你们有人去过吗?桂林山水比起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来更有一番独特的美。
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二、描述,带入情境1.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
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2.出示图画(插图或放大插图)3.现在老师给你们做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三、范读课文(老师担当导游,范读课文成了导游的介绍,学生备感亲切。
)四、自学课文,理清层次概括出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五、讲读课文(第二节)1.观察图画。
我们先看看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怎么美?2.教学“观赏”。
刚才我们愉快地看着,享受着大自然的美。
(利用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学词语,生动而真切。
)可以用什么词?(欣赏)还有呢?(观赏)“观赏”也是“欣赏”的意思。
我们常常说“欣赏美景”“欣赏音乐”,可以是“看”,也可以是不用眼睛看。
而“观赏”一定要“看”,也就是通过“看”去欣赏,这个词中,哪个字包含“看”的意思?(观)所以我们就不能说“观赏音乐”。
3.学生自学。
指导: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
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4.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6课《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一篇用词精当、佳词妙用、丽句叠生、意境优美的散文,堪称写景作品之上乘。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的教学设计,拟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热受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学生想像,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语言的生动、准确、优美;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受。
教学目标:1、读课文,感悟桂林山水的特点和优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课前口语训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的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景色。
生:空中草原,一片碧绿;云冈石窟,气势雄浑;北京颐和园,秀丽雅致……(师评价)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师:桂林的山水确实有着独特的美,到底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呢?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看那里的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由读书,读后汇报)生: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师板书:水、山、)评析:图文并茂,把学生的思绪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进而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一下和课文贴近了。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6篇)《桂林山水》课堂篇1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
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
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读)(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
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
师:为什么?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
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
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
师:好极了。
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
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
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下面是由我共享的《桂林山水》课堂实录,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巡游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信任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足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美丽的音乐,来观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观赏。
观赏同时老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漂亮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认真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漂亮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漂亮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犹如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始终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漂亮,是由于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同学回答[板书:(静、清、绿)]同学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方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楚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留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背诵全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师:同学们,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数不清的美景圣地,其中桂林山水以它雄奇秀逸的风采被誉为天下第一。
那里山清水美,似一幅锦绣的画卷。
到底是怎样的画卷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品读《桂林山水》,再次领略那里独特的风光。
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师:桂林美,描绘那里山水的词更美。
你还记得她们吗?快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波澜壮阔无暇攀登峰峦雄伟泰山奇峰罗列屏障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翡翠)师:这些词语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不仅我们读得朗朗上口,在作者的妙笔下也闪闪生辉。
初读课文后,桂林哪些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生:桂林水美,桂林山美。
生:在上节课学习中,桂林山水最美。
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说说这节课你想学会什么?怎样学?生:我想亲眼看看桂林山水。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在哪?有什么特点?生:我想知道作者怎样把桂林山水写得很美丽?生:我想用边读边想,画出重点词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生:我想多读、大声读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请老师和同学们多给我一些评价。
师:多好的想法啊,没问题。
老师希望你们在与伙伴合作学习中不仅完成自己的目标,还要互相学习,多方面来提高和锻炼自己,好不好?二、品读感悟1、感受漓江水之美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下面就让我们踏上作者的.游船一起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
(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生:好美啊!生:水面可真平啊,就像一面镜子。
生:漓江的水太美了。
师:这么美的漓江水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打开书,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漓江水有哪些特点。
四年级语文下册《1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也是一篇情景并茂的佳作。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句句精彩。
作者对事物能够仔细观察,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具特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玩赏、无瑕、波澜壮阔、形态万千”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课件(2)课文朗读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欣赏美景,激情导入1.学生欣赏各地风景图片。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实用文本)(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
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生:清生:绿生:秀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生:清澈见底生:绿如翡翠生:波平浪静生: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生:奇生:秀生:险生:怪生:形态各异生:连绵不断生:怪石嶙峋生:危峰兀立生:形态万千生:绚丽多姿生:奇峰夹岸生:峰峦叠嶂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
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
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
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
(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
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
(无人举手。
)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
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
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该生不但感情好。
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
(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
(学生练读)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
(生逐一轮流读)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
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
(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
待学生练读完后)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
(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
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
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
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
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
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
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qing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
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生:今年过节去哪里?桂林山水必游行山清水秀又美丽怪石嶙峋危峰兀奇峰罗列拔地起能不去桂林?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