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实用文本)
- 格式:docx
- 大小:53.95 KB
- 文档页数:16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四年级语文教案(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
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生:清生:绿生:秀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生:清澈见底生:绿如翡翠生:波平浪静生: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生:奇生:秀生:险生:怪生:形态各异生:连绵不断生:怪石嶙峋生:危峰兀立生:形态万千生:绚丽多姿生:奇峰夹岸生:峰峦叠嶂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
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3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
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
(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
(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
案例赏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篇:案例赏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有人来到我们家乡南通,问我们南通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利用学生的经历导入:对祖国的热爱应从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始。
)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
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
(板书:名山大川)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过的也行。
(从家乡的山水想到祖国的名山大川,逐一拓展。
)你们听说过桂林吗?(指地图)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你们有人去过吗?桂林山水比起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来更有一番独特的美。
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二、描述,带入情境1.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
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2.出示图画(插图或放大插图)3.现在老师给你们做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三、范读课文(老师担当导游,范读课文成了导游的介绍,学生备感亲切。
)四、自学课文,理清层次概括出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五、讲读课文(第二节)1.观察图画。
我们先看看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怎么美?2.教学“观赏”。
刚才我们愉快地看着,享受着大自然的美。
(利用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学词语,生动而真切。
)可以用什么词?(欣赏)还有呢?(观赏)“观赏”也是“欣赏”的意思。
我们常常说“欣赏美景”“欣赏音乐”,可以是“看”,也可以是不用眼睛看。
而“观赏”一定要“看”,也就是通过“看”去欣赏,这个词中,哪个字包含“看”的意思?(观)所以我们就不能说“观赏音乐”。
3.学生自学。
指导: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
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4.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6课《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一篇用词精当、佳词妙用、丽句叠生、意境优美的散文,堪称写景作品之上乘。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的教学设计,拟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热受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学生想像,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语言的生动、准确、优美;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受。
教学目标:1、读课文,感悟桂林山水的特点和优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课前口语训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的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景色。
生:空中草原,一片碧绿;云冈石窟,气势雄浑;北京颐和园,秀丽雅致……(师评价)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师:桂林的山水确实有着独特的美,到底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呢?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看那里的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由读书,读后汇报)生: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师板书:水、山、)评析:图文并茂,把学生的思绪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进而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一下和课文贴近了。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6篇)《桂林山水》课堂篇1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
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
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读)(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
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
师:为什么?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
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
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
师:好极了。
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
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
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下面是由我共享的《桂林山水》课堂实录,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巡游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信任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足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美丽的音乐,来观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观赏。
观赏同时老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漂亮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认真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漂亮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漂亮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犹如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始终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漂亮,是由于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同学回答[板书:(静、清、绿)]同学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方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楚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留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背诵全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师:同学们,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数不清的美景圣地,其中桂林山水以它雄奇秀逸的风采被誉为天下第一。
那里山清水美,似一幅锦绣的画卷。
到底是怎样的画卷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品读《桂林山水》,再次领略那里独特的风光。
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师:桂林美,描绘那里山水的词更美。
你还记得她们吗?快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波澜壮阔无暇攀登峰峦雄伟泰山奇峰罗列屏障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翡翠)师:这些词语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不仅我们读得朗朗上口,在作者的妙笔下也闪闪生辉。
初读课文后,桂林哪些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生:桂林水美,桂林山美。
生:在上节课学习中,桂林山水最美。
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说说这节课你想学会什么?怎样学?生:我想亲眼看看桂林山水。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在哪?有什么特点?生:我想知道作者怎样把桂林山水写得很美丽?生:我想用边读边想,画出重点词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生:我想多读、大声读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请老师和同学们多给我一些评价。
师:多好的想法啊,没问题。
老师希望你们在与伙伴合作学习中不仅完成自己的目标,还要互相学习,多方面来提高和锻炼自己,好不好?二、品读感悟1、感受漓江水之美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下面就让我们踏上作者的.游船一起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
(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生:好美啊!生:水面可真平啊,就像一面镜子。
生:漓江的水太美了。
师:这么美的漓江水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打开书,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漓江水有哪些特点。
四年级语文下册《1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也是一篇情景并茂的佳作。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句句精彩。
作者对事物能够仔细观察,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具特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玩赏、无瑕、波澜壮阔、形态万千”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课件(2)课文朗读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欣赏美景,激情导入1.学生欣赏各地风景图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欸乃一声山水绿——《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王文丽评析:钱正权《小学语文教师》20101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生:在广西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师:“峦”呢?生:山峦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师:上来就总结吗?生:不是,是总述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生:自己的倒影生:山的倒影生:山上的树的倒影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生:蓝天白云的倒影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生:和游人打招呼呢!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什么叫“拔地而起”?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师:形态万千呢?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生:色彩美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集体背诵相关句子)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现在,你们再来看——(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生:(叫起来)骆驼山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生:天下第一!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生:作者在说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生:外地的游客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牛: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点评]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执教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总评】发现“陌生的秘密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难忘的一课《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走进了四年级(3)班的教室,准备为孩子们讲授一篇经典的课文——《桂林山水》。
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迅速回到座位上,眼中充满了期待。
我微笑着走上讲台,开始了这难忘的一课。
“同学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去过什么特别美丽的地方?”孩子们纷纷举手,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经历。
“好啦,那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桂林。
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去领略那里独特的风光。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孩子们安静地读着课文,教室里只有翻书的声音。
几分钟后,我问道:“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一位小手举得高高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桂林山水太美了,简直就像一幅画。
”“说得好!那课文是怎么描写桂林山水的美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带领着孩子们逐段分析课文。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这一段,孩子们也跟着轻轻读起来。
“同学们,你们从这几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了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一个孩子回答道。
“那作者是怎么把这种特点写得这么生动形象的呢?”我追问。
“作者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
”另一个孩子抢着说。
“非常棒!大家再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接着,我们又学习了描写桂林山的段落。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桂林山的奇特、秀丽和险峻。
“谁能说说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一、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播放桂林山谁美景图,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1、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生:赞叹:师:看到这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都由衷的发出赞叹,我们就随同作者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那秀丽的风光,同学们把书打开看课文听录音朗读课文并画出中心句。
生: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这是作者听到的,(出示图)师: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呢?(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这时我们乘着木船,荡舟在漓江上,来观赏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师:先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生: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师:好,在这谁能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的思路。
3、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师:这时我们乘着木船,荡舟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和水,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水呢?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写水的这一段,并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生: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生:质疑:可作者为什么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呢?”是什么意思呢?师:哪个同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生1:说明作者第一次见过这样的美景。
很吸引人。
生2: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和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欸乃一声山水绿——《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王文丽评析:钱正权《小学语文教师》20101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生:在广西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背景介绍《桂林山水》是初中地理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描绘了中国桂林的壮丽山水和丰富文化。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往往过于抽象,难以体会其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文化。
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寻求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计划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生活气息,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以下内容。
1. 视频欣赏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旅游宣传片和游客拍摄的实景短片,了解桂林山水风光和当地文化习俗。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桂林的地理文化特点。
2. 互动游戏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互动游戏,比如学生在班里分成小组,进行旅游计划编写比赛,需要依照文章内容制定旅途路线和景点游玩计划。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旅游路线和景点,还能够锻炼其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艺术创作让学生尝试绘制描绘桂林山水的画作或拍摄短片,从而更深度地理解桂林山水的景色和文化。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其艺术创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对桂林山水的情感体验。
三、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桂林的壮丽山水和丰富文化,同时也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在视觉感受和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以至于能够做到仿佛亲临桂林旅游。
同时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评析课堂教学应当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真实和情感化的感受中学习和提高,而非僵化的背诵书本知识。
因此,对于地理等相关学科来说,需要从课堂教学方式、资源整合等方面针对性地做更多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实用文本)(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
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生:清生:绿生:秀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生:清澈见底生:绿如翡翠生:波平浪静生: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生:奇生:秀生:险生:怪生:形态各异生:连绵不断生:怪石嶙峋生:危峰兀立生:形态万千生:绚丽多姿生:奇峰夹岸生:峰峦叠嶂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
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
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
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
(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
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
(无人举手。
)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
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
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该生不但感情好。
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
(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
(学生练读)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
(生逐一轮流读)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
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
(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
待学生练读完后)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
(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
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
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
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
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
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
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qing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
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生:今年过节去哪里?桂林山水必游行山清水秀又美丽怪石嶙峋危峰兀奇峰罗列拔地起能不去桂林?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