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规模经济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规模经济经济学原理以规模经济为标题的经济学原理文章一、引言规模经济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原理,它指的是企业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规模经济是企业或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之一,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规模经济的原因1. 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的实现离不开分工与专业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分工越细化,员工能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提高劳动效率。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专业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
2. 技术进步与创新:规模经济与技术进步和创新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应用,可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技术进步还能够带来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进一步拓展企业的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三、规模经济的类型1. 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通过自身的规模扩大和发展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内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来实现:生产设备的规模化使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大规模采购,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劳动力效率提高等。
2. 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通过与外部企业或机构的合作和协同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来实现:共享生产设备和设施,共同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技术等。
四、规模经济的影响1. 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的实现能够降低单位成本,带来经济效益。
通过规模经济的优化,企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提高效率:规模经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同时,规模经济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3. 增强竞争力:规模经济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第四节规模经济理论一、相关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二、理论内容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
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
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
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
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
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三、特点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
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
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概述规模收益不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假设,即假定厂商无论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总是不变的,即边际成本不变。
或者说,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事实上,现代许多工业部门具有规模经济特点,即收益递增、成本递减。
规模经济愈大生产效率愈高,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举例来说,生产10辆汽车用150万元的资本投入,生产25辆汽车用300万的资本投入,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了1.5倍,这就是规模经济。
很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它们多为资本、技术集约的大垄断公司经营。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其主要观点为: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1]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条件: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如,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
这种规模经济的取得,使企业增强了竞争力,提高赢利水平。
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各国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经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经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企业便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更加专业化地进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不完全竞争即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垄断和竞争并存的市场结构。
在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的市场结构是垄断和竞争混合并存的市场,而这类市场又可分为:垄断竞争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四种目的:寻求自然资源、占领当地市场、寻求经营的高效率、竞争策略的考虑。
因此,控制市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因。
规模经济理论就是研究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要求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能最大地提高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
规模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法则,其基本含义是:在经济活动中,因投入要素的规模不同导致在报酬上有差异,而且带有规模性,即在投入要素规模较小时,报酬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投入规模增加的幅度,规模收益递增。
要素投入规模逐步增大后,继续加大投入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即报酬的增加幅度小于要素投入规模增加的幅度,规模收益递减。
在规模收益递增和规模收益递减这二者之间还有一段是报酬不变的情况。
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当规模收益递减时,称作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规模经济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因企业内部自身条件变化带来效益增加的称内在规模经济;因整个行业规模扩大、行业经营环境改善而导致个别企业平均成本下降或效益增加的称外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在经济学中,人们常用“规模经济”来形容经济个体的扩大和专业化。
以某一种产品为例,如果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那么它所使用的原料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就会随着产量的增长而下降,而其他企业想生产该产品,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带来生产上的利益,我们称这种情况下的厂商因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的利润为规模经济,这种情况下的厂商数目越多,厂商因扩大生产规模而创造的价值也越大。
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一词指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下降而带来的销售量的增加,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成本下降或者扩大。
在短期中,一个地方的资源丰富往往决定了这个地方发展的特色,以及经济上的优势。
比如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园区等,将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最大化的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便成为了吸引外地投资的“诱饵”。
那么,问题来了:集聚与分散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谈一谈集聚与分散的含义。
1、集聚与分散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集聚和分散都具有边界效应,集聚的边界是城市,分散的边界是农村。
当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时,城市人口规模必然扩大,而且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消费水平存在反比关系。
这意味着人均消费水平越低,向城市集中的速度越快。
反之亦然。
2、小城镇与农村区域都具有相对的规模经济效应。
即经济效率(生产效率)随着集聚程度的增强而提高,集聚的成本随着集聚的成本的降低而递减。
比如在某地居住,能够享受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一旦离开,会产生大量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社会保障成本等。
即使不考虑政策性成本和机会成本,在一定时间内将自己居住地点从乡村迁到城市的成本仍然低于将自己的户籍迁至农村的成本。
3、交通拥挤现象,城市、农村和中小型城镇与城市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在哪里居住,哪里的房价和工资收入就越高,不管你愿不愿意。
根据经济学理论,人类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进行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与为谁生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生产多少也和需求有关。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1.理论概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被认为是规模经济的起源。
真正的规模经济起源于美国,认为大规模的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可以达到最佳规模。
2.主要内容: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企业产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规模经济理论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条件上:一是生产技术水平不变;二是所有的生产要素或投入均按相同的比例变动。
企业可以通过兼并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
其中横向兼并可以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风险带来的不适;纵向兼并可以将各个环节纳入企业内部,节省交易成本。
同时兼并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巩固市场占有率,提供更加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规模经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内部规模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2)外部规模经济: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一方面来源于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另一方面来源于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即“干中学”。
3.评价:优点:(1)规模经济理论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探讨,可以看作是对原有理论的深入研究;(2)该理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给出了别具一个的指导性意义缺点:该理论忽略了外部政策带来的阻碍,以及技术水平对规模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