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设计的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18.11 MB
- 文档页数:107
第四章现代主义设计1、本章主要内容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特征;德国工业同盟和现代设计运动的发生;荷兰风格派运动;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在欧美其他国家(英国、奥地利、法国、斯堪迪纳维亚、美国)的表现2、重点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特征;德国工业同盟和现代设计运动的发生;荷兰风格派运动;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3、难点荷兰风格派运动;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4、内容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随着欧美等西方国家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设备、机械、工具不断被发明,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原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生活方式出现了众多新问题。
虽然工业技术发展,但是针对工业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工具、机械、设备的现代设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后,虽然莫里斯对工业制品的厌恶情绪感染了不少人,先后在英国、法国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但是,这两场运动试图回避机器来寻找新时代设计方法和风格的作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并没有挡住工业设计的发展。
不单单如此,在众多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设计师手忙脚乱之时,现代都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都市设计和都市内的建筑设计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模式,高层建筑的设计更是问题丛生;新的商业海报、广告、书籍大量涌现,公共标志、公共传播媒介也与日俱增,如何处理这些众多的新生的平面对象,设计家几乎是一筹莫展。
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迫使不少设计师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现代主义设计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第一节现代主义设计的定义、形式及特征一、现代主义设计的定义“现代主义”(Modernism)一词,来源于英文“modern”,有“近代”、“现代”、“时髦”、“新式”等意思。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因为从广义的范畴来看,它是一场席卷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运动。
一方面,在时间上,它是20世纪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的运动,包含范围极其广泛,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它的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等都是非常典型和鲜明的。
平面构成第四章第二节基本型一、基本形的概念基本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
基本形,就是点、线、面、体基本元素构成设计形态的基本单元形象。
当我们运用一种基本形象来构成设计对象时,这些形象就是基本形。
二、形象的组合关系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
在构成中形象和形象之间产生了各种的组合关系。
1.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相遇(相接):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上下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与形之间相交在一起,相交部分为透明感觉,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联合:形与形之间结合在一起,组成为一个较大的新形象。
6.减缺:形与形之间下下重叠,上面图形减下面图形,得到一个新的形象。
7.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交重叠,重叠的地方产生一个新的形象。
8.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三、打散重构(一)打散重构的定义打散重构是一种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东西,打破原有的组合规律,破坏其排列关系,分解成若干个部分,然后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重新组合。
▲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解剖事物,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抽象的成分,用这些抽象的成分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经常使用这一方法。
(二)基础几何打散重构利用分割、打散的手法,把几何形体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把分割的图形重新组合得到新的图形。
▲练习时要注意不要分得太多、太乱。
重组时不能重叠在一起。
(三)特殊打散重构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律,利用分割、打散的手法,把图形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把分割好的图形全部用上,缺一不可,使其重新组合(重组时不能重叠一起)。
得到新的图新。
▲练习时要注意分割的图形形状,可用弧线分割、直线分割等,不同的分割方式能组成不同的形象。
如,把一个圆分成六分,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图形。
四、正负形(一)认识正负形(图与底)形体与空间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分的。
第四章书刊整体设计【初级必看内容】书刊整体设计的概念和要求一、概念1.定义:书刊整体设计,是对书刊载体的艺术性、工艺性设计,包括书刊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设计。
外部装帧设计包括书刊形态设计(开本选择与书刊结构、装订样式确定),书刊美术设计(从美术角度对封面、护封、环衬、扉插页等进行设计),表面整饰设计(装帧工艺材料和相应整饰加工工艺选择等);内文版式设计(版心规格的确定、文字的排式以及表格、图片在版面上的编排等)。
2.目的:是使书刊具有最佳视觉效果。
它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按照造型艺术的原理,把构成书刊的各种要素组成既与书刊内容性质相匹配,又与印刷工艺要求相适应的设计方案。
二、书刊整体设计的总体要求1.整体性:必须与出版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更要在工艺选择、技术要求和艺术构思等方面具体体现出这种协调;2.艺术性: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艺术特点和独特创意,具有一定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既要体现书刊的内在内容、性质和门类,也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3.实用性:必须充分考虑不同读者对象使用不同书刊的便利,考虑不同层次读者经济上的承受力和审美要求,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导向作用;4.经济性:必须考虑阅读和鉴赏的实际效果,且须兼顾经济效益的比差,一是所需资金投入与可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的比差;二是设计方案导致的书刊定价与读者的承受心理、承受能力的比差。
第一节书刊形态设计【掌握】书刊形态设计:是对书刊开本的选择与书刊结构、装订样式的确定。
由文字/美术/技术编辑共同完成。
(一)开本选择:应考虑如下因素:1.书刊的性质、门类和用途;2.图标公式的繁简和大小;3.文字的结构和编排体裁;4.版面字数的多少及篇幅的大小;5.材料的合理使用;6.丛书、套书及期刊的形式统一;7.读者对象特点。
(二)书刊结构部件的选择:主要是对可选部件的选择,同时对必备部件和可选部件的位置安排和著录项目进行设计。
1.应充分考虑到:书刊的性质类别、篇幅、用途、读者对象及可提供的材料、工艺等方面因素;2.设计书刊结构部件著录项目,尤其是对封面、主书名页、目录页等的著录项目设计,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3.各部件在书刊中的位置或一部件内部各项的位置,页应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第三章设计的思维什么是知识的综合形态?1、设计的思维是从设计的知识开始的,知识的发生是文化形成的结果,也是社会活动的经验积累,所以知识是文化和经验的综合形态。
2、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结构,知识是积累的,同时又是不断被补充的。
(P98)3、人类传承知识的方法是教育,一般会通过文字性和语言性的阐述而获得知识的积累(P99),知识对人的生活影响是重大的,因为知识是人的思维基础(补充记录),所以社会活动中的实践意义又对知识起矫正作用。
(P100)4、设计文化是实践性的文化活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理解的过程来完成知识的积累也是知识综合形态的一部分(P100)5、知识具有内在性和外在性,创造的动力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形成知识的深化。
知识是经过人类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
(P101-102)--------------------------------------------------------------------- 知识的内在性和外在性?内在性是指潜在的信念,成为了抽象的思维方式,即知识通过思考成为了一种力量。
即,设计家的内在精神价值,具有的良好的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经济、法律等等的知识结构。
外在性是表象的知识,经过一种形象的表述,体现知识的社会使用价值。
即,设计家创造出的设计物品。
(P101)--------------------------------------------------------------------- 方向性是设计观念形成的基本立场方向是时空概念,有前后、左右、上下、大小、多少、昼夜、古今等等,是设计家精神的延伸。
2024年《设计基础》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设计基础》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形态与色彩”。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2. 学会运用形态与色彩进行设计创作;3.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设计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形态与色彩的搭配及运用;教学重点: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案例图片等;学具:彩笔、画纸、设计软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创意的形态与色彩设计作品,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形态的构成原理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形态的排列组合及视觉感受。
(2)色彩的构成原理色彩的基本属性(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搭配法则(对比、互补、邻近等)。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现场演示形态与色彩的搭配方法;分步骤讲解设计过程。
(2)学生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形态的构成原理点、线、面;排列组合。
2. 色彩的构成原理色彩属性;搭配法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利用形态与色彩原理,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原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案例,提高审美鉴赏能力;(2)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比赛,提升设计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操作中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形态与色彩的搭配及运用:这是设计创作的核心,需要学生掌握不同形态和色彩的组合方式,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