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加减治验
- 格式:pdf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
【中药佳方】消炎退热《逍遥散》加减31法【中药佳方】消炎退热《逍遥散》加减31法逍遥散之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再合以丹皮,栀子之清泄肝火,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养血清热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化热之病证。
本方具有调整精神活动,消炎,退热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胁腹胀痛,月经不调,兼见烦躁,尿涩,舌红苔黄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常用于治疗功能性低热、慢性肝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乳泣、中心性视网膜炎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发热,胸胁胀闷、或盗汗,头痛目涩,或月经不调而肚腹作痛,或小便涩痛,脉弦数者之病人。
1.神经衰弱(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以本方去白术,加龙齿20g,磁石15g,郁金、菊花、黄芩各10g为主治方。
若胸闷胀满,善太息者,加枳壳、香附各10g。
脘闷嗳气、恶心呕吐、饮食不香者,加代赭石15g,旋覆花(包煎)10g。
口干味苦,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g。
2.性早熟(肝经湿热型)治宜清肝利湿,理气解郁。
以本方去当归、白术,加夏枯草、枳壳、泽泻各10g,龙胆草、青皮各6g为主治方。
若胸闷叹息者,加合欢皮、生麦芽各9g。
乳房胀痛甚者,加郁金、香附各9g。
带下色黄而臭秽者,加萆薢、黄柏各12g.3.多囊卵巢综合征(肝郁化火型)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以本方加龙胆草、夏枯草、全瓜蒌各15g,川牛膝10g为主治方。
若卵巢明显增大者,酌加海藻、昆布各15g,炙山甲、贝母各10g。
大便秘结难下者,加大黄(后下)6g。
4.非特异性阴道炎(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清热,健脾除湿。
以本方加茵陈15g,车前子(包)10g为主治方。
若神疲气短,饮食不香者,去丹皮、栀子,加党参,怀山药各10g,砂仁(后下)3g。
痛甚者,倍用白芍、甘草,加五灵脂、蒲黄各10g.5.女外阴神经性皮炎(肝郁化火型)治宜疏肝清热,理气止痒。
以本方加鸡血藤20g,龙胆草15g,)牛膝10g为主治方。
若奇痒难忍者,加地龙、全蝎各10g.6.血尿(肝郁化火型)治宜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丹栀逍遥散加减医案十二则丹栀逍遥散又叫八味逍遥散。
是调和肝脾剂。
【成份】白术; 柴胡; 当归; 茯苓; 甘草; 牡丹皮; 山栀; 芍药。
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
因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此时逍遥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热,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热,并导热下行。
临床尤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等。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
潮热晡热,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1.月经期间感冒李××,女,38岁。
七、八年来,每次月经将至前一两天即出现头痛身痛,鼻塞流涕,频繁的喷嚏,或见轻微的咳嗽,月经过后两天以上症状自然消失,前后曾用多种西药和中药解表清热、疏风散寒、补气固表之剂治疗,一直不效。
特别是最近两年多来,以上症状更加严重,此次月经来前三天即头痛头晕,鼻塞喷嚏,眼痒流泪,鼻流清涕,全身酸痛,月经来后以上症状更加严重,应用感冒清、感冒冲剂、扑尔敏、去痛片三天,中药解表之剂两剂不见好转。
细审其证,除以上症状外,并见胸满心烦,手心热,舌苔薄白,脉弦细。
综合脉证,反复思考:月经者,为冲脉所主,冲脉者,隶属于肝,肝为将军之官,将军之官者,调营卫,御外邪者也;肝郁血虚,郁而化火,则卫气不固,故而反复感冒也。
治宜丹栀逍遥散养血舒肝,解郁泄火。
冀其肝木得舒,卫气得升,表邪得解。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干姜3克生姜三片丹皮10克栀子10克服药一剂,诸证好转。
继服一剂,诺证消失。
其后每次月经将至时服药四剂,共服三个周期,中药12剂,诸证消失而愈。
2.每次遗精之后即出现感冒李××,男,30岁。
遗精数年,经治不效。
近年来,每周遗精1~2次,遗精之后即感头晕乏力,全身酸痛,喷嚏不断,发热。
【陈潮祖:逍遥散加减方-治各种肝郁诸症】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30g 白术10g 茯苓15g 甘草10g, 加生姜、薄荷少许。
[主治]肝脾郁结。
头晕目眩,乳胀胁痛,月经不调,食少神疲;或寒热往来,脉象弦大而虚。
[应用]1.是治肝郁偏虚的常用方,以两胁作痛,或腹痛,痛经,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弦而虚为其辨证要点。
2.《张氏医通》谓“自汗由于肝虚者,理其疏泄,宜用本方”。
以此方加减,治疗乳核,腹部包块,亦可获效。
3.临床报道,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可治无黄疸型肝炎、胆石证、妇女月经不调、带下、乳房肿块等证。
[化裁]1.逍遥散(《外科正宗》)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g,香附2.5g、牡丹皮2g,甘草1.8g,薄荷、黄芩各1.5g。
水煎,空腹服。
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形体消瘦,渐成骨蒸。
此方较原方多香附、牡丹皮、黄芩,有疏肝清热之功,唯剂量太轻,可酌情加重。
2.加减逍遥散(《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加牡丹皮、栀子、香附、泽兰。
水煎服。
治月经不调、经行先期、量多、色红、两胁痛、心烦梦多者,亦治头晕发热者,体现清热疏肝法。
3.舒郁清肝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去茯苓,加香附、郁金、黄芩、山栀仁、牡丹皮。
治肝郁兼热,经前胁腹胀痛,性急易怒,头晕,口苦而干,月经色红量多,或有块状,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有清热疏肝之功。
4.扶脾舒肝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去当归、甘草,加人参、炒蒲黄、血余炭、焦艾叶。
治郁怒伤肝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止,色紫兼有血块,少腹满连及胸胁,气短神疲,食少消化不良。
体现疏肝止血与益气摄血二法合用的配方法度。
5.舒郁清肝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即本方去当归、甘草,加生地黄、山栀、黄芩。
水煎温服。
治妊娠经血时下,口苦咽干胁胀,心烦不寐,手足心发热,舌红苔微黄,脉弦数而滑。
赵清理逍遥散加减治杂病经验赵清理,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
20岁悬壶梓里,迄今60余栽。
赵老对逍遥散领悟较深,临证喜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卓著,现将其临证加减使用逍遥散治病经验介绍如下。
一、百合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百合、知母。
具有疏肝开郁,滋养心肺之功。
适于肝郁气滞,心肺阴虚,而见胸闷胁胀,烦热,咽干,失眠,舌红苔少,脉弦细者。
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灼伤心肺之阴,必致心阴不足而心慌心悸,心神被扰而见失眠、多梦、心烦。
肺阴不足,则干咳或咳痰胶结,咽干鼻燥,法当疏肝解郁,滋阴降火。
以逍遥散疏其肝郁,而郁火不生,以百合汤滋其心肺而虚热能退。
病例:张某,女,25岁。
患者诉以因夏日感冒,经治已愈,惟遗呼吸不畅,胸闷胁胀,心慌头晕,心烦口干,近日又失眠多梦,心中烦躁不安。
察其舌质淡苔少,脉弦细。
证属病后余热未清,加之肝气久郁,郁火扰心伤阴,故有前症。
治以疏肝开郁,滋养心肺为法,方用逍遥散加百合、知母。
处方:柴胡、当归、知母、白术各12克,白芍、百合、茯苓各15克,薄荷、甘草各3克,生姜数片为引。
6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诸症缓解眠安不烦,继进6剂,以坚其效。
二、良附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高良姜、香附而成。
具有解郁温中之功。
适于肝气不舒,火郁于中,胃寒失煦,症见易怒,心烦少眠,胃中冷痛,食凉遇冷愈甚,舌红、苔白,脉弦者。
病例:谢某,男,59岁。
脘腹疼痛不舒,连及右胁肋胀疼痛,大便先硬后溏,舌质黯淡,苔腻,脉弦迟。
证属肝郁气滞寒客于肠胃,治以疏肝解郁,温胃散寒,方以逍遥散加良附丸。
处方:柴胡、白芍、高良姜、香附、白术各12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薄荷、甘草各6克,生姜数片为引,3剂,水煎服。
复诊:服药后,胃疼大减,大便转软,仍觉胁胀不适,上方继服3剂。
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嘱其忌生冷,调情志。
继用3剂,以善其后。
三、四香逍遥散:即逍遥散加小茴香、木香、丁香、沉香而成。
具有疏肝解郁,降逆理气之功。
逍遥散加减治疗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功效。
月经先期患者,女,35岁,2001年10月初诊。
因工作压力过重,月经提前而至3个周期,量多,色紫红。
伴行经前少腹胀痛,胸闷,乳房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月经先期(肝郁血热)。
治以清肝解郁调经。
方用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各20g,柴胡、丹皮、炒栀子各10g,薄荷3g,甘草5g,白术15g。
每日1剂,水煎服。
行经前3天始服用,行经期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诸症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
月经后期患者,女,27岁,2016年4月23日初诊。
病史:患者月经延期伴量少,反复发作2年。
月经周期40天~2个月不等,初始口服激素治疗有效,停药后症状如初,末次月经为2016年4月6日,月经量少,行经期7天,色暗红,质稠,有血块,伴有痛经。
口干、口苦,乳房胀痛,心烦易怒,便溏,舌质暗红,苔黄,脉涩。
辨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健脾,行气化瘀,方用逍遥散化裁。
药物组成:甘草5g,当归10g,茯苓15g,白芍15g,白术10g,柴胡10g,益母草15g,党参15g,黄芪10g,赤芍15g,薏苡仁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
二诊:仍口干、口苦,余症有所好转,并感腰膝酸软,治宜调理肝脾兼补肾,方用丹栀逍遥散加菟丝子20g,山茱萸15g,续断15g。
续服7剂。
三诊:自感时有乳房胀痛,但较前有所好转,口干、口苦症状明显好转,其他诸症基本消失。
继续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加益母草15g,泽兰15g,太子参15g,郁金10g。
四诊:服用三诊药物7剂后,仍感乳房胀痛,已无口干、口苦,于5月10日来月经,色暗红,有血块,舌暗红有瘀点,苔白,脉涩。
方用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五诊:四诊方药3剂后,乳房胀痛症状消失,舌质红,苔白,脉细。
刘大新临床应用逍遥散验案举隅
逍遥散是中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方剂,由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等著作所载,主要用于调节气血,舒缓情绪,治疗心身疾病等。
在临床上,逍遥散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备受推崇。
以下是刘大新教授在临床中应用逍遥散的一些验案举隅。
①逍遥散治疗忧郁症的应用
病例:一位女性患者,48岁,长期忧郁、焦虑,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经检查发现该患者存在气阴两虚、心肝不足等表现。
刘大新教授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每日3次,一次6克,连续一个疗程为28天。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情绪稳定,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逍遥散加减治阳痿医案、配方阳痿《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阴缩而挛筋。
”阳痿因精神抑郁所致,若证见精神沉闷,多疑多虑,胆怯,惊恐,夜寐不安,渐发阳痿,苔薄白,脉沉弦,治宜逍遥散加仙灵脾、故纸、杜仲、香附之类,以疏肝理气,温补肾阳。
【病案举例】1.傅某,男,45岁,1991年3月5日诊。
患阳痿半年,时轻时重,平日脾气急躁,遇事稍不遂意即发怒,怒则胸胁胀满,阳痿加重,曾去几个医院治疗,均按肾阳虚衰而予补肾壮阳之品,服后反觉心中烦乱,头晕脑涨,阳事依旧不举。
舌苔薄白,脉沉弦无力。
证属肝气郁结,宗筋失于疏达治宜养血柔肝,调理肝气,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香附15,川子10g,乌药10g,薄荷5g,生姜5片。
7剂后,脾气已不急躁,房事时阳事已兴,但不持久。
继服7剂,性生活恢复正常,追访半年,未曾复发。
2.李某,男,34岁,1995年4月4日诊。
患者2年前因行房时遭妻拒绝,便觉阴器骤缩。
此后每行房时,总感精神恐惧,阴茎举而不坚,坚而不久,曾多方医治,终无效果。
余观其容,苦楚忧郁,眼周晦暗,自诉少腹至阴囊处时有挛缩坠胀疼痛,脉弦紧带涩。
证属怒悲伤肝,肝郁不解,气血不行,阴器失养。
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逍遥散加减:柴胡、川楝子、合欢花各12g,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枸杞、制首乌各15g,牛膝、台乌药各9g.10剂。
药后少腹至阴囊处坠胀疼痛消失,夜间阴茎时有发胀发热之感,近日已能勃起,但为时不长。
药已中的,前方去川楝子,加酸枣仁30g,续服20剂而愈。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治疗阳痿,一般从肾论治,此案却从肝论治,因为肝之经脉过阴器,抵少腹,若怒悲伤肝,肝失疏泄,气血不行,阴器失养,则痿软不用。
方中柴胡、合欢花、川楝子、台乌药疏肝行气止痛,当归、白芍、枸杞、首乌养血活血调血,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酸枣仁养血安神,牛膝引药下行。
诸药合用,使肝气舒,气血和,阴器得养,则病愈矣。
逍遥散加减治疗男科病
逍遥散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
笔者根据《内经》木郁达之之旨,运用此方加减治疗一些男性疾病,取得满意效果。
兹举验案一则如下。
阴缩腹痛患者,28岁,已婚,3月16日就诊。
患者年壮体实,半月前适从外归,随即入房,恰逢邻友来访,惊恐之余突感阴部发麻抽掣,少腹疼痛,自感阴茎内缩,睾丸上提,其后每日发作3-4次,每次持续10余秒。
曾服中西药半月余罔效,患者恐惧,昼夜难安,求诊于余。
查:形体健壮,生殖器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弦。
证属情志致病,影响于肝,疏泄失常,经脉不利,以至前阴宗筋拘急挛缩。
治以疏肝通络,缓急止痛,药用逍遥散化裁:柴胡、延胡索、当归各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白术、桂枝、小茴香、乌药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先煎),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其将煎后所剩药渣用纱布包裹热敷少腹会阴部。
服药3剂后,少腹疼痛已止,阴茎亦不内缩,继服上方3剂而病愈。
至今未见复发。
解析:《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人。
本案病谓阴缩,临床较为少见。
缘由惊恐致病,影响及肝,肝经循阴器抵少腹,气机郁结,疏泄失常,凝滞不通,木失荣润,不通则痛,失荣亦痛,故而腹痛拘急,囊缩内引。
治当疏肝养血,温经活络。
一旦壅滞得通,络脉得养则拘急除而疼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