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介绍任润萌知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7.00 KB
- 文档页数:20
“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郑娟曼 张先亮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提要 通过对日常语言运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你看你”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1)“你看你”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是一个话语标记;2)“你看你”语篇由两个语义成分构成:A,提出说话者的要求或认识;B,责备或否定听话者的某一事实。
两者的缺省情况构成了“你看你”的不同使用模式,并予以必要的解释;3)“你看你”在语用功能上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4)“你看你”由“你看/你”重新分析而来,主观化和结构的语法化并行。
关键词 话语标记 责怪 “你看你” 重新分析〇 引言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方兴未艾,话语标记的语法化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诚如吴福祥先生所说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话语标记研究很快被引入历史语言学界,成为历史语义学、历史语用学、特别是语法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吴福祥,2005)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视角不断出现,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研究话语标记提供了契机。
与传统句法语义层面的静态研究不同,对于话语标记的个体研究,往往是将某一个固定格式置于篇章中,揭示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共时用法及其体现的真实的独特的语用功能,并深入探讨其语法化的过程。
本文对于话语标记“你看你”的研究便是如此。
关于“你看”,刘月华(1986)曾列举了“说、想、看”的特殊用法(即话语标记的用法),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并指出“`你看'有时也可以引出说话人的看法”,“`你看'还可以含有不满、责备、嗔怪的意味……”,但未作进一步分析。
曾立英(2004)描写了“我看”和“你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充分地证明了两者都是话语标记。
曾立英(2005)进一步探讨了其主观化的过程,认为人称代词“我”“你”与“看”结合后,既具有动作行为义,又具有认知动词义,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专表“态度、意向”的话语标记。
但是,“我看”和“你看”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如“你看,你今天又迟到了!”这种用法的“你看”并不表示“评价义”。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第一讲)批评,是班主任通过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方法。
批评不是一种单纯的惩罚手段。
公正无私、入情入理、使人心悦诚服的批评,即使语言尖锐,态度严肃,也会使学生从心底里感激和欢迎。
然而,对人的不当批评和指责,不仅难以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反而使他处于自卫的状态,特别是那种伤及自尊心的责难、讥讽,更容易引起抵触情绪,招来怨恨。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
(一)忌说气话学生犯了错误时,班主任生气是难免的,此时,班主任最好先放一放,使自己冷静下来,再对学生进行批评。
我记得有一次我班一名调皮学生不听讲,在和旁边的人讲小话,任课老师大声呵斥“不愿听,给我滚出去!”那名学生也气愤地顶道:“你想要我听,我还不愿听呢!”说完便扬长而去……气话就像一枚毒针,极易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习和思想的进步都受重挫,阻碍了其正常的心理和才能的发展,也使教育学生的任务归于失败。
因此,班主任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切忌用过激过火的语言。
要做到不讲气话,班主任就必须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让学生由衷地喜欢你,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并且不仅十分乐意接受你向他们提出的每一点要求和建议,还能从容地发表个人见解,同你平等地讨论问题。
当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把他当做控制学生的把柄,而应从关心的角度,同时一起分析学生能够过失的原因,使其心悦诚服,并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处于协作参与成员的地位,主动承担责任,克服缺点。
(二)情理并重人是有感情的,任何批评不用感情去润滑,只是一味硬邦邦地讲理,学生很难入耳。
俗话说得好“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情理并重的批评语言,才是苦口良药,学生才乐于接受。
去年,我班转来一名叫陈华的学生。
他调皮、贪玩,学习成绩差,还经常欺负同学,是典型的双差生。
我经过家访和课后了解到:他很聪明,很有主见,于是我在班上大胆地表扬他,当他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时,我让同学们给他以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他找到往日的自信。
班主任批评言语的技巧班级管理工作中,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
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感情、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只有适时、适度、有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因此,要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必须掌握必要的表扬与批评的言语技巧,对于自制力相对较差的职中生来讲,批评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批评的场合与时机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职中生,班主任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一般来说,对于个别同学批评宜单独进行。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批评场合与时机。
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在办公室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使其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同学,则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老师平等交谈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才可公开批评,起到对全班同学“敲警钟”的作用。
另外,对于学生缺点错误的批评应随机进行,切不可等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采取措施,应随时发现,随时批评。
二、批评的方式1. 一针见血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较差,犯了错误很难自我认识,且性情固执,不愿认识和改正错误。
对这类学生的批评,不要含糊其辞,宜把错误直接了当地指出来,使批评富于针对性,从而达到快速教育的目的。
2. 启发暗示对不易接受“一针见血”批评的学生,缺点错误不十分严重的学生,应该采取启发、暗示、诱导的方式,用委婉的言语达到批评的目的。
我班有名学生,本来很聪明,基础也不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喜欢上文化课,对专业课也不去认真学习和钻研,且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如果长此以往,一名很有希望的学生很可能因此贻误终生。
对此我多次找他谈话,给他指明社会形势和知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知识技术和能力才是立足社会的资本,既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通过多次启发教导,这名学生终于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以往的错误,开始努力学习文化课、专业课,成绩也很快提高,并提前一年参加职校对口升学考试。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第三讲)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
老师如不能了解、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无形中就被架空了。
大量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表扬,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往往引起学生反感。
怎样才能提高批评效果,达到批评的目的呢?我感到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端正态度,二是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批评态度是达到批评目的的前提。
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批评态度,不少教师认识并不清楚。
一些老师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批评观”,使得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有三种:第一种,羞辱性批评。
羞辱性批评就是用挖苦、讽刺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难为情、窘迫,甚至感到受污辱。
一位班主任老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同学在呼呼大睡,老师叫起他罚站,并提高了嗓门道:“课堂上能够不受干扰,安然入梦,你的本事可真大啊。
”那位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种批评就是典型的羞辱性批评,很容易刺伤学生稚嫩的心灵。
第二种,威胁式批评。
威胁式批评就是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
一些教师为了使批评能立即收到效果,往往用“要不然……”“否则……”之类最后通牒式的语言。
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说:“今后不能再迟到,否则就别进教室!”威胁式批评只会产生负效应。
一方面威胁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学生很难听进教师的批评,批评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另一方面威胁式批评往往不付诸行动,时间一长,教师说话就会失灵,威信也就丧失了。
以上几种批评,由于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所以不会真心接受批评,更不会有所改进,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
教师的批评,是通过客观地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沟通师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批评学生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批评方式学生才能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批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截了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