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
- 格式:pptx
- 大小:57.80 KB
- 文档页数:2
统计测度指标体系
统计测度指标体系是一套用于确定和评估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数值测度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该问题或现象的工具。
在社会科学、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中,统计测度指标体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计测度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测量:
1. 中心趋势测量:通过计算数据集的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来确定整个数据集的集中趋势。
2. 变异性测量:通过计算标准差、方差和极差等指标,来确定数据集中的变异程度。
3. 偏态和峰度测量:通过计算偏度和峰度,来确定数据集中数据分布的形状。
4. 相关性测量: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和协方差,来确定两个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5. 频率分布测量:通过计算和制图数据集的频率和百分比分布,来显示数据集中各个区间的数量和占比。
6. 回归分析测量:通过确定趋势线的斜率和截距,来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预测模型。
7. 因子分析:通过确定数据集中的关联项和模式,来确定数据集中隐藏的公因子。
通过对以上测量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得出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或结论。
这使得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平衡性和可靠性。
因此,统计测度指标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分析。
指标的分类体系,核心指标,重要指标,一般指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管理之中,指标是一种用来衡量、评价事物或过程表现的量化指标。
针对不同的管理目标和需求,指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体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指标的分类体系,以及核心指标、重要指标和一般指标的概念和特点。
一、指标的分类体系1. 分类维度:根据指标的性质和用途,指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维度,如效率指标、效益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等。
2. 目标导向:根据指标所衡量的管理目标和需求不同,指标可以分为中期目标指标、长期目标指标、战略目标指标等。
3. 层次结构:根据指标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指标可以分为核心指标、重要指标、一般指标等。
二、核心指标核心指标是指那些最能够反映企业或组织绩效、核心业务目标并对企业决策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指标。
核心指标通常是对业务影响最大的指标,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一个零售企业中,销售额、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可以被视为核心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客户忠诚度,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至关重要。
三、重要指标在一个制造企业中,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供应链稳定性等指标可以被视为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稳健运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一般指标一般指标是指那些对企业绩效和决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但并不是直接决定性的指标。
一般指标通常是对企业运营、管理和发展中的某个方面或局部进行监测和评估的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一个服务企业中,员工福利成本、客诉处理时效、市场份额等指标可以被视为一般指标。
这些指标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并不是企业核心和重点关注的指标。
不同的指标在管理中有着不同的分类、特点和作用。
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业务目标和发展战略;重要指标支持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关键环节;一般指标对企业绩效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体系》(试行)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六类,共16项基本统计指标,分列如下:一、电量指标本类指标用以反映风电场在统计周期内的出力和购网电量情况,采用发电量、上网电量、购网电量、容量系数和利用小时数五个指标。
1、发电量1)单机发电量:是指在单台风力发电机出口处计量的输出电能,一般从风电机监控系统读取。
2)风电场发电量:是指每台风力发电机发电量的总和。
E =丈Ei,单位:万千瓦时(万KWh)i=l其中:Ei为第i台风电机的发电量,N为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的总台数。
2、上网电量风电场与电网的关口表(通常为我站关口表)计量的风电场向电网输送的电能。
单位:万千瓦时(万KWh)3、购网电量电网与风电场的关口表(通常为电网关口表)计量的电网向风电场输送的电能。
单位:万千瓦时(万KWh)4、容量系数容量系数是风电机(或风电场)在统计周期内平均输出功率与额定功率之比。
F«,单位:其中:Pa为平均输出功率,Pr额定功率。
Pa = 发电量统计周期总小时数5、利用小时数1)单台风电机的利用小时数也称作等效满负荷发电小时数,是指单台风电机统计周期内的发电量折算到其满负荷运行条件下的发电小时数。
单台风电机利用小时数=单机发电量/额定功率2)风电场利用小时数是指风电场发电量折算到该场全部装机满负荷运行条件下的发电小时数。
风电场利用小时数=风电场发电量/风电场装机总容量6、限电量是指由于电网限制上网量而造成的发电损失量。
二、能耗指标反映风电场电能消耗和损耗的指标,采用损耗电量、场用电率、场损率和送出线损率四个指标。
1、损耗电量指消耗在风电场内输变电系统和风电机自用电的电量之和。
损耗电量=发电量-上网电量,单位:万千瓦时(万KWh)2、场用电率风电场用电变压器计量指示的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减去基建、技改等用电量后占全场发电量的百分比。
场用电率(%)=(场用电量-基建、技改等用电量)/全场发电量X 100%3、场损率消耗在风电场内输变电系统和风电机自用电的电量占全场发电量的百分比。
统计指标有哪些主要特点及分类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统计指标也是有一定的特点的。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统计指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
对统计指标通常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是用来反映总体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例如年末全国人口总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总长率等。
二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例如,2001年我国年末总人口数为127,627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3%等。
统计指标的特点数量性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
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
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标志差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
统计指标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点的。
具体性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
这一点使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
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
这点又和计划指标相区别。
统计指标的分类1. 统计指标按照其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
总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通常以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又称为绝对数,例如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又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又称时期数,它反映的是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如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等。
时期数通常可以累积,从而得到更长时期内的总量。
单选题知识点:1.统计总体:它是由统计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而构成的集合体。
构成总体的个体即为总体单位。
P92.统计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指标的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所属时间、空间和指标数值这六个构成要素可归纳为两组,即统计指标的名称和统计指标的数值。
)统计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按表现形式分为:数量和品质标志。
用数量表现的标志为数量标志,用文字表现的标志为品质标志。
)3.变量:可变数量标志的名称。
变量值:变量的具体表现。
P114.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5.标准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算数平均数的平方根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又称均方差系数。
反映标志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
总体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σ= σ/ x ×100%6.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逐期增长量与相应前期发展水平的比值,S=(YI/YI-1)-100%定基增长速度:时间序列各个累积增长量与期初发展水平之比值S=Yi/Y。
-100%7.统计指数按照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照研究对象的性质不同,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按照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指数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按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指数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8.指数体系:一系列相互联系,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对等关系的若干个指数所组成的整体。
9.简单随机抽样:一.抽签法二.机械摇号法三.随机数字法抽样平均误差计算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10.抽样误差:1.抽样实际误差: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
2.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的标准差或抽样成数的标准差。
3.抽样极限误差: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异程度和分析任务的要求所确定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可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
多选题知识点:1.统计指标分类: 1.说明的内容: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2.表现形式: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3.功能:描述性指标、评价性指标和预警性指标。
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核心指标体系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核心指标体系分为一级类别、二级类别和核心指标三个层次。
一级类别包括调查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人工成本、生产经营、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科技活动、信息化情况、效益及分配等8类指标。
二级类别包括活动类型、期末人数、工资、生产、电子商务、收入等35类指标。
核心指标共计80个,并与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主要行业的调查指标建立了对应关系。
为方便指标体系的应用,本文件对核心指标编制了临时代码。
临时代码用3层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层数字为一级类别代码,第二层数字为二级类别代码,第三层数字为核心指标顺序码。
同时本文件给出了每个核心指标的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和指标说明,以期更好地指导企业一套表制度中指标的规范使用。
一、调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包括调查单位特有的用于识别调查单位的信息,以及调查单位共有的标识、属性等信息。
包含名称及代码、地址【指标解释】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
2.组织机构代码【指标解释】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2(GB11714-1997),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给每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等单位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组织机构代码共9位,无论是法人单位还是产业活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均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
(二)地址及代码3.单位详细地址【指标解释】指单位实际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乡(镇)以及具体街(村)的名称和详细的门牌号码。
4.区划代码【指标解释】指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街道(镇、乡)、居委会(村委会)等各级区划所编制的代码。
【指标说明】区划代码包括单位所在地区划代码和单位注册地区划代码等,均按照设计管理部门最新更新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填写。
统计指数的总分类统计指数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指标体系。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统计学中,统计指数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
本文将从总体指数、质量指数、可比性指数和误差指数四个方面介绍统计指数的总分类。
一、总体指数总体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总体特征的指标。
其中最常见的是平均数和中位数。
平均数是将所有观测值相加后除以观测值的个数,用来表示总体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是将所有观测值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用来表示总体的典型值。
总体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统计数据的集中程度和总体特征。
二、质量指数质量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指标。
其中常见的指标包括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和非响应误差。
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方法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抽样方法来减小。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样本选择和调查方式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改进数据收集方式来减小。
非响应误差是由于样本中一部分单位没有回答或无法调查而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调查方法来减小。
质量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可比性指数可比性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可比性的指标。
其中最常见的是时间序列比较和地区比较。
时间序列比较是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统计数据来评估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
地区比较是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来评估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水平。
可比性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统计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
四、误差指数误差指数是用来衡量统计数据误差的指标。
其中最常见的是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用来表示观测值的准确性。
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用来表示观测值的相对准确性。
误差指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统计数据的误差水平和准确性。
统计指数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总体指数、质量指数、可比性指数和误差指数。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文章标题:深度解读《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1】引言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对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价而制定的一套指标体系,包含了众多指标,覆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该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意义和应用价值。
【2】综述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中包含的指标内容。
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四大类指标,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指标,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设施、师资队伍、学生学业水平、教育投入产出比等。
【3】教育资源指标解读教育资源指标是评价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准,包括教育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
其中,教育设施指标是评价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指标;而师资队伍指标则反映了学校教师数量、学历、职称等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育投入指标解读教育投入指标是评价学校或地区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情况,主要包括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师资队伍待遇、教学设备配备和教学质量提升。
【5】教育质量指标解读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教育质量指标则主要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科竞赛成绩、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等。
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6】教育效益指标解读教育效益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而教育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率、教育投入产出比等。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和社会影响力。
【7】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内容非常全面,覆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这些指标的制定和运用,可以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科学地进行教育工作监测和评价,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8】总结《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资源到教育投入、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都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指用于监测和评估某一领域或行业情况的一系列指标,通常由多个维度和多个指标组成。
该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更好地了解特定领域的现状和趋势,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战略。
一个完整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指标:包括GDP、消费指数、进出口贸易、就业率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3. 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4. 科技指标:包括专利申请、科研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科技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5. 行业指标:包括生产数量、销售额、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可以反映特定行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一个好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1. 全面性:涵盖多个方面的指标,能够全面反映特定领域的情况。
2. 指标间的关联性:各个指标之间应当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反映出各个方面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
3. 可比性: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地区的指标应当有可比性,才能
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
4. 可操作性:指标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改变或调整来达到特定目标。
综上所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反映特定领域情况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战略,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和研究机构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会。
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有效的统计数据,以全面反映某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情况和趋势,来确定社会经济政策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重要工具。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量指标:包括全国总量指标和地方总量指标,它们是衡量经济总体水平和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结构指标:它们反映了在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以及各种产品在总产量中的份额;。
三、动态指标:它们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可以帮助判断经济的增长方向和速度;。
四、经济效益指标:这是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水平;。
五、企业指标:可以衡量企业的规模、状态、能力等指标,以了解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六、社会发展指标:它们可以检测社会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统计指标体系-详解统计指标体系(StatisticalIndicatorSystem)目录•1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2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3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由于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只用个别统计指标来反映是不够的,需要采用指标体系来进行描述。
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各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用来说明所研究现象各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因各种现象本身联系的多样性和统计研究的目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别。
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指若干个统计指标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一个方程关系。
例如,工资总额二平均工资X职工人数;商品销售额二商品销售量X商品销售价格;等等。
统计指标体系对于统计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一个设计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描述现象的全貌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和研究现象总体存在的矛盾以及各种因素对现象总体变动结果的方向和程度,也可以对未来的指标进行计算和预测,对未来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
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1、根据所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可以建立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
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反映整个现象大范围的统计指标体系。
如: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
微观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反映现象较小范围的统计指标体系。
如反映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可以称为中观统计指标体系。
如:反映各地区或各部门的统计指标体系。
2、根据所反映现象的范围内容不同,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
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是较全面地反映总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综合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则是反映某一个方面或问题的统计指标体系。
如: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就是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1、科学性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总体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即统计指标体系要能够科学地反映出总体的真实情况。
统计学: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1)统计指标的概念。
依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所要研究的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然后对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的详细表现进行登记、汇总,最终形成说明总体综合特征的各种数据资料,就是统计指标。
所以统计指标是指说明总体特征的数量化概念及详细数值。
关于统计指标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种是指反映总体的数量化概念,即指标的名称。
如工农业总产值、总人口、粮食亩产量、劳动生产率等;另一种是指反映总体特征的数量化概念及其详细数值,即指标名称加指标数值。
例如,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674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89468.1亿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332.4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9371亿元等。
所以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包括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计量单位、指标所属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等要素。
但在理论上使用统计指标时通常只是一个指标名称,如国内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居民储蓄额、人口密度等。
(2)统计指标的特点。
①数量性。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化概念,是必需用详细数值表现的。
不能用详细数值表现的科学概念或范畴,不是统计指标。
如全部制、商品、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均不是统计指标。
②综合性。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综合数量特征的,它既是对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某一标志值的综合。
个别单位的标志值不是统计指标,如一个人的年龄、一个人的工资等。
③详细性。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综合数量特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
它与数学中的抽象数字是不同的。
(3)统计指标的种类。
①统计指标按说明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如人口总数、企业总个数、耕地总亩数、粮食总产量等。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数量,它的数值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
一、统计的涵义:一是指统计活动(统计工作);二是指统计资料;三是指统计科学。
二、社会经济统计:它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它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A、数量性是它的基本特点;B、总体性是统计的另一重要特点。
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过程。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3、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的名称。
4、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数量标志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如职工的年龄、工资、工龄等;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如性别、隶属关系等。
5、变量:统计中的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6、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7、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出现小数;如职工人数、机器设备台数.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如人的身高、体重。
8、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的名称。
9、简答统计指标的设置的要求。
A、指标所反映的总体特征,概念要有理论依据;B、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口径范围;C、指标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
10、指标的分类:A、按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有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
B、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实物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价值指标是以货币单位计量,反映情况事物价值量的指标C、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反映情况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小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量等.这类指标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XX公司统计指标体系1 目的为了规范统计指标,统一口径,特制订公司统计指标体系。
2 范围本指标体系适用于XX公司。
3 相关文件《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工业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统计报表制度》4 主要内容4.1统计指标分类统计指标按公司主营业务性质分为:1、生产指标,2、销售指标,3、设备运转指标,4、技术经济指标,5、质量指标,6、劳动工资指标,7、生产能力指标,8、财务指标,9、经济效益评价指标,10、统计分析指标十大类。
4.2生产指标4.2.1统计原则4.2.1.1产品(半成品)产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
4.2.1.2报告期产品(半成品)产量,指截止至报告期最后一天为止,经过盘点、平衡,检验合格并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半成品)产量。
4.2.2统计内容4.2.2.1按时间分为:日产量,月度产量,季度产量,年度产量;4.2.2.2按产品实物分为:生料产量,熟料产量,水泥产量等主要产品及半成品产量;4.2.2.3计量单位:吨。
4.2.3主要统计指标4.2.3.1生产总量(总产量):公司的水泥产量和对外销售的熟料量之和。
4.2.3.2水泥产量:水泥磨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并验收入库的合格水泥产量。
4.2.3.3熟料产量:回转窑生产的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可供水泥粉磨和对外销售的熟料数量。
4.2.3.4生料产量:公司立磨生产的生料产量之和。
4.2.3.5石灰石产量:经过石灰石破碎机破碎,粒度符合质量控制要求,进入储库的产量之和。
4.2.3.6硅质原料产量:经过挖掘、铲装设备开挖,进入堆棚的粘土产量和经过破碎进入储库的砂岩产量之和。
4.3销售指标4.3.1统计原则4.3.1.1销售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实际销售的由本企业生产(包括上期生产和本期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
4.3.1.2销售量的统计应以产品所有权发生转移为原则,即在产品已发出,货款已经收到或者得到了收取货款凭据,产品的所有权归买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