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地理环境也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势、气候、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因素,而文化传承指的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等的传统传承。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1. 地势对文化的影响地势高低、平缓与陡峭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位于高山地带的地区,其居民通常需要适应高海拔的气候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在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
2. 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气候的湿润程度、温度变化以及季节性的变化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产生了影响。
例如,处于寒冷地区的居民会发展出与冬季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冰雪运动等。
而炎热地区的人们则可能发展出与夏季消暑相关的活动,如清凉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的水上活动等。
这些习俗和活动都是基于地理环境的特点而形成的,也是文化的传承。
3. 土地资源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种植业在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某些地区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特定作物,如稻米、玉米等,这种特定的农业文化通过代代相传,将土地的特质传承下来。
二、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历史建筑、传统工艺、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和传承。
这种保护行为能够有力地维护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了一定地区的生态平衡,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激励一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激励源。
例如,美丽的山水风景、壮丽的自然景观,会吸引人们前来观赏、体验,从而促进了相关文化活动的发展。
这种地理环境的激励作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力。
三、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3、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5 、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条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
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6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8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及“天下中心”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报告一、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自然状况;文化是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
因此,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化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讨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以我国为例,中国文化的气质是内向型的,风格是和谐型的,内核是伦理型的。
这些传统文化风貌的形成,均与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有密切关系。
如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为高山、大漠和海洋所包围,在古代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
但其内部腹地辽阔资源丰富,因而在无求外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农业文明。
这一切,必然使中国文化的气质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的地理观念;内向开拓精神;长城之象征等),从而与流动、开拓、掠夺、冒险的游牧与商业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且形成了独特的“天下中心”的文化观(将在下进行具体分析)。
尽管中国的地理环境较封闭,然而其腹地十分辽阔、完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丰富多彩,有人把它形容为“外部封闭、内部活跃”。
尤其是东部地区,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季风定期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配合良好。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来署往,周而复始。
平原上村落密集,男耕女织;江湖上白帆点点,渔歌唱晚……生活在这种优美、和谐、自给自足的土地上的中国人自然不喜欢虚伪、罪恶与丑陋,更不喜欢侵略扩张与动乱.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从而就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和谐风格,这可以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哲学观中见其一斑。
由于内向型气质的文化,使得中国人很少关心外部世界和来世,而十分重视现世,注重人生,注重人际关系。
这种和谐风格的文化,又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讲究统一,讲究仁爱亲善,讲究和睦礼让,重视孝亲,宗法意识浓厚。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文化,是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形成地形上“三大台阶”,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长期以来,地势与气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局部地区发生了不少变化。
这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这里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不管后来的朝代如何更替,却很少将正式政区扩展出去,根本原因就是要考虑这些地区是否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无论物资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尽管随着人口增长与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
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在东亚处于统治地位,周边的落后文明不可能对它形成冲击与挑战,军事上的征服者毫无例外的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西方文明中心距离遥远,总体上无法动摇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资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领土辽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农业民族的重农观念;海滨人民发展海洋渔业和运输业;西域发展商业;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迁徙。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受到的外来文化的程度不同,这更加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确实有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
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
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
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
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己自足,无求于人。
中国能够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中华文化与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901
孙楠
1709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