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导致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特别大。
中国饮食文化包括:粤菜文化、湘菜文化、川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所组成。
中国饮食文化不光包括了各地菜系,同时它也融合了各地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
接下来就由小编我向大家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
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
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
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
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
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
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
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
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
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
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
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潮汕的地理环境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榕江从北至南流经韩江下游,把潮汕地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北起丰顺县的凤凰山,南达惠来县的雷岭,其分水岭构成地理学上的潮汕平原分界线。
主要包括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三个地级市,汕尾市虽不在潮汕平原内,但语言文化等方面与潮汕地区相似,故汕尾市也常被视为潮汕地区的一部分。
潮汕地区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
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台地、平原次之。
韩江是潮汕地区的母亲河,在潮安北部山区发源的韩江从西向东南流经整个潮汕地区,把潮汕地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山区山势陡峭、坡度大,南部则以丘陵为主,坡度较缓。
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年平均气温在21~22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1200~2200毫米之间。
由于韩江流经潮汕地区,使得该地区水源充足,但韩江水位变化大,沿岸受洪水威胁也较大。
潮汕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这里农业发达,以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为主;手工业也发达,以纺织业、制瓷业等为主;商业繁荣,以商品集散地为主。
这里也是广东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交通网络发达。
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
潮汕饮食文化,作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这种特色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对潮汕饮食文化产生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背山面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地理环境。
这种地理环境为潮汕饮食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自然资源。
潮汕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如稻米、蔬菜和水果等。
此外,潮汕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各种海鲜和海产品。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潮汕菜肴提供了充足的食材。
了解"粤菜"饮食文化(一)粤菜简介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
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
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
(二)影响粤菜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
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三)粤菜的悠久历史粤菜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 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 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 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 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
(四)广东凉茶广东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
广东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
茂名饮食调研报告茂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城市,各种特色的地方小吃和海鲜让茂名成为了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茂名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茂名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茂名地处岭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给茂名的农业和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茂名的饮食文化以海鲜和农产品为主,是广东菜系和海鲜菜系的结合体。
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饮食被看作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文化的标志,人们热衷于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
二、茂名的特色小吃茂名的特色小吃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茂名鳝鱼粥、茂名肠粉、茂名鱼蛋、海蜇凉粉等。
茂名鳝鱼粥是茂名非常有名的一道传统美食,粥底鲜香,鳝鱼肉质鲜嫩,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茂名肠粉以其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馅料而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茂名鱼蛋则是一种以鲜鱼肉为原料制成的小吃,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入口鲜美可口。
海蜇凉粉则是茂名人夏季消暑的必点小吃,口感凉爽,甜咸可口。
三、茂名的海鲜文化茂名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城市,海鲜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茂名的海鲜以鲜活、新鲜、独特风味而著称,其中以海鲜大排档最具代表性。
在茂名的海鲜大排档中,消费者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海鲜,如虾、蟹、鱼、贝类等,而且价格相对较低,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四、茂名的饮食习惯与餐饮文化茂名的饮食习惯以米饭、面食和粥类为主,以配菜为辅。
在传统的餐桌礼仪中,茂名人重视团圆,喜欢与家人、朋友一起共进餐食,注重餐桌上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茂名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保健,喜欢食用滋补养生的食材和药食同源的食物,如山药、花菇、雪耳等。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茂名的饮食文化和特色餐饮。
茂名凭借着丰富的海鲜资源和独特的小吃,成为了美食爱好者们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茂名的饮食文化融合了广东菜系和海鲜菜系的特色,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茂名的饮食习惯强调保健养生,注重团圆和交流。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姓名:马婉潆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问题背景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
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
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
广东民俗文化探秘领略岭南风情与传统艺术广东民俗文化探秘领略岭南风情与传统艺术广东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这个地方独特而迷人的民俗文化。
而岭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传统,更是广东人民深深扎根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探秘广东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及广东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岭南风情与广东民俗文化1. 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广东的民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广东位于亚热带地区,四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这一方面造就了广东的独特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民俗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广东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受到华南各地不同民族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汉族、客家族、潮汕族等多个民族独特的习俗和风土人情相互交织,丰富了广东的民俗文化。
3. 广东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有许多节日和庆典流传至今。
例如,广东过年时的庙会、龙舟比赛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等,都是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4. 广东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礼仪中。
例如,粤剧作为岭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形式,承载着广东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二、广东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1. 粤剧是广东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从舞台表演到音乐演奏,都充满了激情与艺术的张力。
2. 广东木偶戏是另一种广东传统艺术形式,在市井百姓中广泛传播。
这种表演形式除了有趣之外,还常常承载着深刻的意义和教育作用。
3. 广东传统绘画艺术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宝、扇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在广东地区广泛流传。
这些作品描绘了广东的山水、人物和传统建筑,展现了广东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4. 广东传统音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多样的乐器使广东音乐独具魅力。
例如,二胡、琵琶、笙等乐器以及粤剧中的音乐伴奏等,都代表着广东音乐的特色。
广州饮食文化1.广州饮食文化概述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广州饮食文化的自然环境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
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
由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在低纬度及濒临南海的共同作用下,广州雨热同期的特征,使广州地区的产生湿热的气候。
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气候,粤菜特点口味比较清淡,注重质和味,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
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3.广州饮食文化的历史:时期简述西汉初2000多年前西汉初的南越王赵眜墓可见一斑。
该墓后藏室是储放食品的库房,出土的大型烧烤器和储容器共130多件。
铜、陶器皿内多存动物食品。
西侧室是庖丁厨役之所,出土厨具有陶、铜、漆器125件,这些炊具和食器足以证明南越国时岭南烹饪技艺造诣之高。
通过对墓中发现的大量经加工的动物遗骸的探究,可以看到“食在广州”的历史根源。
魏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
唐广州司马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记载,当时岭南人的烹饪技艺已颇高明,民间能运用煮、炙、炸、缹(蒸)、炒、脍、烧、煎、拌等多种烹调方法,并因物料质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两宋时期北宋皇帝带厨南逃,繁荣的商业促进了广州菜系的发展,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广州饭僧设供,谓之罗汉斋。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同样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赋予不同文化不同的特色。
不同区域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对与我们正要研究的独特潮汕文化来说,只有初步地了解潮汕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体会到潮汕文化蕴涵的深厚底蕴。
潮汕文化,星河璀璨,源远流长。
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地理因素是基础、先决的因素。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地理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习惯、民风民俗,进而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
要研究潮汕文化,离不开潮汕地理状况。
我们今天说讲的潮汕地区是指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平原,包括潮州市、汕头市以及揭阳市,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
历史上潮汕地区还包括大埔县、丰顺县。
通行潮汕话(属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客家话。
潮汕平原位于粤东沿海地区,是广东第二大的平原,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其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
福建接壤,东面与台湾省相望,有“省尾国角”之称。
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造就了潮汕地区的独特的地理面貌。
潮汕地处我国东南丘陵的边缘,地势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回归线横贯其中部。
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海岸地貌等,沿海还有126个岛屿。
潮汕的西南、北和东北3面为山地丘陵,中部、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平原和丘陵的过渡带往往是波状起伏的台地(岗地)。
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9%,丘陵占30%,台地占12%,平原占39%。
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近一半。
把山地丘陵中的盆地、河谷平原和台地一起作为山区计算,占其总面积6成以上。
在潮汕地区西北方,横卧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系,它由凤凰山、莲花山、大北山、小北山、大南山、南阳山、桑浦山等绵延的七大山脉组成,东北与福建博平岭相连,西南至惠来和陆丰沿海,内部是以韩江三角洲平原为首的相对宽广的富饶土地,人口稠密。
浅探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的气候条件。
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
首先,中国的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北方地区的气候寒冷,适宜于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而南方地区阳光充足,适宜于水稻和各种蔬菜的生长。
这导致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饮食习惯的形成。
北方人偏爱吃面食,如面条、馒头等,而南方人则偏好米饭和米面制品,如米粉、粥等。
这种地理环境带来的食物选择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其次,中国各地山川河流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海岸线长。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新鲜的水产品。
沿海地区的人们侧重于海鲜,如鱼、虾、蟹等,而内地的人们则更多地靠近河流或湖泊,以淡水鱼为主。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草原和山区,这使得畜牧业得以发展,人们喜欢吃牛羊肉和奶制品,如牛奶、酸奶等。
因此,地理环境为不同地区提供了不同种类的食材,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还有,中国山地和高原地区的人们受制于地势和气候条件,他们的饮食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西藏地区高寒气候,农作物生长不便,人们主要依赖于牦牛、羊、野生动物以及高原蔬菜来维持生活。
他们的饮食以牦牛肉、糌粑和酥油茶为主。
最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的辣椒、湖南的辣椒和香菜,广东的海鲜等,都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成为地方特色美食。
这些地区的饮食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食物选择还是烹饪方式,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但这种差异和多样性也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使中国成为了一个美食之国。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地理环境差异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饮食自古以来对于百姓来说都是的头等要事,而“以食为天”的中华民族,则更是值得一提。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得我国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导致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通过阐明地理环境差异对我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加深对文化与环境重要联系的理解,从饮食中看中华优秀文化。
(一)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环境适合种植生长习性喜热喜湿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二)南甜北咸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人爱吃咸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重”。
我国北方地处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
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糖用甜菜现在主要分布在40°N 以北地区,而在我国古代没有甜菜,北方居民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三)菜系菜量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浅探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首先,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饮食资源。
在中国的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有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地貌,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得以由丰富的食材延展开来。
从宽广的草原到漫长的海岸线,从温暖的南方到寒冷的北方,每个地区都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烹饪传统。
例如,中国的大江南北与相对应的气候条件,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在南方的广东省,墙角处涂上聪明劲的酱油广泛地应用于蒸,烤和炒菜;而北方的山西则在凉菜制作上下了大功夫,其主要原因是南方比北方更适合养殖农业,所以南方的饮食文化以肉类来为特色。
反之,北方由于地理原因农业生产更困难,就以面食、小米粥等乡村性风味的食物为主要特色,白凉粉、爆炒黄豆、花甲、冬阴功汤等北方特色小吃都逐渐流行起来。
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到了饮食的制作与保存。
南方的气候潮湿,温度高,很容易导致食物的腐烂,造成食品的浪费。
由于多雨天气,南方人常常采用腌制、蒸菜、油炸等方式来保存食物。
相反的是,北方气温较低,保存方式相对简单,晾干和冷藏为常用方式。
据说在农历十月八的重阳节,许多北方地区的老人家喜欢制作鲜肉月饼,放置在室外经严冬寒冷的天气来保存。
历经岁月的进化,福建鹅肉熏制、北京糖葫芦烘烤、辽宁的酱肉等等小吃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慢慢地推陈出新。
最后,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偏好。
在“山高水远”的内陆地区,当地人口味鲜美、辣味浓郁且喜欢吃酸的食物。
而在南方,由于气候较为潮湿,食材味道不够鲜美,因此南方人多喜欢吃甜的食物。
烘烤食品,在南方发展不足,随处可见的是油炸和蒸食。
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大多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牛、羊肉;而气温较高的地区,则更嗜爱鱼肉等易消化的清淡食品,在华南地区的海滨城市,以海鲜为首选食品。
因此,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人们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不仅是由饮食的制作和烹饪技术慢慢演变而成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塑造。
影响饮食民俗的因素
影响饮食民俗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饮食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水资源等差异,决定了当地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2.历史和文化传统: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会对饮食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文化的信仰、宗教、节日以及历史事件,都会影响当地人对食物的选择、烹饪方式和餐饮习惯。
3.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饮食民俗。
发达地区的人们可能更注重营养均衡和多样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普遍的饮食更为单一和经济实惠。
4.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念对饮食民俗产生影响。
例如,农村地区注重家庭共进餐和尊重长辈,而城市地区更注重快餐和方便食品。
5.媒体和全球化:媒体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也改变了饮食民俗。
大量的电视节目、网络平台和餐饮连锁品牌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其他地区的食物和饮食文化,促进了饮食多样性和变化。
6.教育和健康意识:教育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也对饮食民俗产生了影响。
人们对营
养、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导致饮食习惯的改变,例如更偏向于健康饮食和有机食品。
总之,饮食民俗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以上列举的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诸如技术进步、人口迁移等因素也会对饮食民俗产生影响。
对广东饮食文化的认识摘要:广东饮食文化讲究味道的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追求完美。
饮食文化在广东文化中是很重要而且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本文主要从广东饮食文化的饮食特点及其饮食特点的形成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粤菜饮食特点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一、广东饮食文化的特点广东饮食文化主要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是由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粤菜来体现的。
粤菜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标志是令人津津乐道的。
粤菜其特点主要有三,其一:选料杂博、无所不食。
无论是海滩上的沙虫、水田中的禾虫、还是缫丝后的蚕蛹、扑灯自投罗网的桂花蝉,或是害虫地老虎,以及野蜂的幼虫等,均是广州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这些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
如蛇肉、猫肉在其他菜系中是谈之色变的,但在粤菜中却是经常用的,“龙虎斗”这道名菜的材料主要就是蛇肉和猫肉。
其二:博采众长。
粤菜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其他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就是北方的爆、扒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根据广东的自然气候作出相应的改变,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其三:制作精细。
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
粤菜的这些特点,表现出广东人在饮食上的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也反映出广东文化不属于禁欲主义,而表现出享受主义的倾向,充满了世俗享乐的人性和情调,表现在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广东饮食文化形成因素分析(一)生态环境。
广东是一个海洋大省,有丰富的海产品,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东的平原主要为河谷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这些平原地势低平宽广,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是广东重要的水产、果疏、鲜花、禽畜的生产基地。
因为广东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所以生物品种多样,水产丰富,农产品种类众多,给饮食文化上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食材基础。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姓名:马婉潆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问题背景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
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
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
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2篇,且主要以介绍性和描述性论文为主。
(一)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景观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地理系的陈涓教授在2003年的论文中提出,环境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
她认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且其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菜式口味比北方淡些。
此外,南方产糖,再加之气候炎热时间长,人体皮肤多外露,蒸发量大,为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与病人打葡萄糖水类似)(《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引用了她的观点,其中殷挺凯在2013年的《浅析中国饮食文化分异的地理因素》指出,粤菜大多数口味偏甜,非常注重营养滋补与季节时令,并有清淡爽滑的特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陈涓教授的观点基础上,蔡晓梅,朱竑,司徒尚纪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他们在2011年的论文《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中,从饮食文化的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两个视角分析广东饮食文化景观特质,并在物质层面上把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分成三部分,分别是(1)主食饮食文化景观。
;(2)副食饮食文化景观;(3)饮食加工景观。
而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对广东的主食饮食文化景观影响较为明显,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广东地区非常适宜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稻、薯、麦、粟和玉米构成广东主食饮食文化景观,其中稻作文化景观是其中最主要的景观。
而广东北枕五岭,南濒大海,野生肉类、水产类以及驯养禽兽类资源丰富,又为肉类食品提供了保障,因此肉食是副食饮食文化景观中最主要的景观单元,且岭南海岸线长,拥有水网地区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又为岭南饮食提供了较内地山区更丰富的水产,所以肉食以海味为主。
在非物质文化上,广东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中的神灵崇拜现象非常突出,形成了以土地神、五谷神、禾谷夫人和风雨圣者等为核心的诸神系统和信仰文化。
广东人既爱水又怕水,江海河湖既给岭南居民带来大量的水产品,又造成了诸多的风暴潮涝之患。
因此,凡与海、水有关的神灵,广东人都事之甚谨,顶礼膜拜。
如海神、南海神(祝融)、天妃(妈祖)、龙母、龙王、北帝(太乙)、伏波神等神自出道之后,莫不香火缭绕,信众如织,其中尤以南海神、天妃和伏波三大水神最为著名,备受岭南民众崇拜。
(二)人文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陈涓教授在《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一文中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因素做出了界定,“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环境”。
她认为广东饮食文化受商业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较为突出。
蔡晓梅,朱竑,司徒尚纪在此后的研究《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中则提出造成广东饮食文化的这一表现是由于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因为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他们认为人文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上段中提到的副食饮食文化和饮食加工景观。
(1)在副食饮食文化景观方面,广东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医食同源”的理念为广东副食结构的丰富多彩和健康科学提供了条件。
肉食、蔬菜和水果构成了广东副食饮食文化景观,兼取猪、羊、鸡、蛇、猴、猫等,以杂、奇而著称。
(2)广东饮食加工景观中最突出的则是粤菜。
粤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风味流派,其形成和发展与岭南古先民的杂食风俗和自秦汉到明末的移民作用密不可分;而它的繁荣和辉煌,则与明清以后的商业发达息息相关,它与全国其它菜系相比具有选料杂博、博采众长、制作精细、讲究新鲜等特征,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
(三)总结与评论以我搜集的文献为例,大多数论文都能总结出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因素,但仍然有以下几个缺点,(1)多数观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探讨;(2)缺乏实践证明,观点没有说服力;除蔡晓梅的《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相关的实践调查和深入分析,大部分都以文献研究为主,理论观点大都建立在别的研究之上,甚少有通过实践证明的观点,因此观点都比较片面且缺乏说服力。
(3)文献都着重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则相对简略的多。
本研究可以从这些薄弱点入手,根据部分文献提出的对于饮食文化的地理视角的研究观点建议,从人地关系、饮食文化的主体与客体、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异、饮食文化的影响与比较、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研究;而研究方法上可以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增加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如统计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等。
(四)参考文献[1] 蔡晓梅,司徒尚纪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2004[2] 张述林,张帆,唐为亮,邹程林,苏清委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09[3]殷挺凯浅析中国饮食文化分异的地理因素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3[4]陈涓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地理系 2003[5] 蔡晓梅,朱竑,司徒尚纪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1.华南师范大学a.旅游管理系;b.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2.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2011三、研究内容与假设1.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研究依据饮食文化地理视角的相关理论,结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围绕广东饮食文化问题,着重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人文和自然环境分别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有怎样的影响?(2)广东饮食文化具有怎样的区域分异和表现特征?地理环境因素对这些区域分异有什么影响作用?(3)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未来该怎样在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广东的饮食文化?2. 研究假设理论架构:本研究的基本设想是,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因素有两大类:(1)自然环境因素(2)人文环境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对广东的饮食文化形成初期起着决定作用,而人文环境因素则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通过对这两类因素的界定,分解和操作定义,筛选出9个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变量:(1)气候(2)地形(3)土壤(4)水路分布(5)资源贮存(6)政治(7)商品经济(8)人口迁移(9)华侨文化建立假设与因果模型将以上筛选出的9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广东饮食文化的变迁)联系起来,建立了组陈述变量关系的研究假设,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解释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因果模型。
并由模型提出如下假设:1、环境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广东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粤菜大多数口味偏甜。
2、商品经济引起的中外文化交流,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形势,形成了岭南古先民的杂食风俗,因此粤菜菜式选料杂,讲究新鲜,制作精细,饮食文化中更多的表现出商业文化。
3、广东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医食同源”的理念为广东副食结构的丰富多彩和健康科学提供了条件。
因此粤菜非常注重营养滋补与季节时令,清淡爽滑,注重用“食疗”调理身体,并有深厚的“汤文化”。
因果模型3. 概念的操作化(概念界定、维度与指标)(1)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蔡晓梅对饮食文化的定义,即饮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 人们围绕饮食所产生的系列有一定规律的行为和规范。
(2)发展测量指标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五个维度测量了饮食文化,其基本操作化框架如图:四、研究设计。
1. 研究类型:理论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纵贯研究。
2.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抽样调查);文献研究。
3.调查范围、调查对象与分析单位调查范围:广东省内调查对象:广东省内的所有本地厨师、相关饮食协会的负责人、广东省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分析单位:文化4.抽样方案与抽样方法。
抽样单位:人抽样方法:概率抽样中的多阶段抽样法抽样过程: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先用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的10个行政区中抽取其中5个行政区,再从每个行政区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20家餐厅,分别从每一家餐厅中抽取两位厨师进行调查研究。
样本数目:200抽样场所:广州市内5. 资料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法,多变量的相关分析,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
附件:关于“地理环境对广东原饮食文化的影响”访谈提纲访谈对象:广州市内的200名本地厨师1、您认为季节变化对顾客的饮食有什么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您认为形成广东饮食文化“无所不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您认为广东人“医食同源”的理念具体表现有哪些?4、您认为广东饮食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