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2
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塑造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形态。
无论是地形地势、气候条件,还是土壤资源等地理要素,都对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习俗风情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塑造。
一、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1.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形地势对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比如,山区的人们由于生活在高山峻岭之间,形成了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同时,由于山地交通不便,山区人民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和乡土文化。
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注重农业生产和商贸活动,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
2.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地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南方地区适合水稻的种植,因此南方地区形成了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和稻田文化。
相反,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适合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因此北方地区形成了以面食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和农耕文化。
3.土壤资源的影响土壤资源也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土壤肥沃的地区适宜农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会与农业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土壤贫瘠的地区可能导致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养殖、渔业等为主,从而形成与此相关的文化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例证1.西藏文化的形成西藏地处高原地带,其地形地势的特殊性使得西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西藏的地理环境严峻,人们生活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条件下,形成了勇敢坚韧的个性。
西藏文化中的藏传佛教也得到了地理环境的塑造和影响,比如僧侣们在寺庙中进行的冥想和修行活动与高原上的宁静环境相契合。
2.亚马逊雨林文化的形成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决定了该地区居民的经济活动以狩猎、采集、捕鱼等为主。
同时,湿热的气候条件也导致了亚马逊雨林地区的居民与其他地区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艺术表达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地理的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景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各地区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地理环境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例如,山区地区的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居民往往过着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生活。
这种地理环境下,人们更注重自给自足,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手工艺传统。
而平原地区的地理条件较为平坦,交通便利,居民更容易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因此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居民的饮食习惯。
沿海地区的居民往往以海鲜为主食,而内陆地区的居民则更多地依赖于农作物和畜牧业,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种地理环境对饮食习惯的影响也进一步塑造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二、地理环境对居民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居民的价值观念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区地区的居民常年与陡峭的山峦相伴,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他们更加重视家庭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这种地理环境下的价值观念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价值观念也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例如,生活在湖泊周围的居民往往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更高的意识,他们将湖泊视为生命之源,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居民则更加重视节约用水和保护植被,以适应干旱的地理环境。
三、地理环境对艺术表达的影响地理环境对艺术表达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了居民不同的艺术创作灵感。
例如,山水画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之美的赞美,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
另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居民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因素可以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从而影响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一、地理对经济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导致不同的资源分布和生产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通常从事渔业、航海和贸易活动,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多从事农业或畜牧业。
这种地理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山区、河流和海洋等地理条件会影响人们的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的发展。
例如,山区交通不便,人们更多依赖步行或动物运输,而河流和海洋地区则更容易发展航运和贸易。
这些交通和贸易活动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传承。
二、地理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地理环境还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的人们通常过着封闭的生活,社会结构较为简单,以家族为单位,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居住在城市,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以社会阶层为单位。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人们的居住方式和定居模式。
例如,沙漠地区的人们通常居住在帐篷或地下室中,以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而沿海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居住在木质或石质建筑中,以应对海洋环境的挑战。
这些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定居模式会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进而影响文化的传承。
三、地理对宗教的影响地理环境还会对宗教产生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导致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崇拜方式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的人们通常崇拜山神或自然神,将山水视为神圣的存在,而河流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崇拜河神或水神,将水源视为生命的源泉。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宗教仪式和节日的形式和内容。
例如,沙漠地区的人们通常会举行沙漠祭祀活动,以祈求水源的丰富和庇佑,而沿海地区的人们则会举行海洋祭祀活动,以祈求捕鱼的顺利和安全。
人文地理文化与地理的相互影响【人文地理文化与地理的相互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人类文化又对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面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文地理文化与地理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地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人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例如,山区人民根据地理条件养成了勤劳朴实、崇尚自然的生活作风,形成了独特的山区文化;而海岛居民则多以渔耕为生,形成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其次,自然环境还限制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方式,人们必须根据地理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农业模式、居住形式等。
例如,沙漠地区的居民发展了独特的沙漠生存技能和文化传统,如沙漠中的民族游牧文化等。
再次,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地震、洪水等天灾常常引起人们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的社会和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节:文化对地理的影响文化也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开发与利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科技水平、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决定了对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
例如,在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河流和河谷地区成为重要的发展区域,因为这些地方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而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使得人们广泛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文化还决定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对地理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赋予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文化景观。
例如,古代中国人崇尚“和谐”的自然观念,开创了山水诗、园林艺术等独特的地理文化风格;而西方的工业文化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和利用,形成了工业城市和工业遗址等地理文化景观。
第三节:地理对文化的塑造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地势等。
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受到其影响下的文化形成也会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并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文化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农业发展,而农业又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炎热干旱的气候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灌溉农业和固定居住,这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聚集。
例如,古代埃及就是因为尼罗河的灌溉,使得埃及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相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牧畜业和游牧生活,迁徙性居住的文化便会形成。
北极地区的苔原民族就是典型的游牧文化,他们根据季节和动物迁徙的需要,追随着牧民生活。
其次,地貌与地势也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例如,山地地区往往是民族的聚集地,山地民族的文化常常具有保守、封闭的特点。
他们通过山脉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其一个典型例子。
而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往往是与外界交流的媒介,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了开放、多元化的文化。
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文化与航海和贸易密切相关。
第三,水资源对文化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文化中对水的利用方式和重视程度。
亲水文化的形成受制于水的自然分布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在缺水地区,人们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和开发水资源的技术手段。
以色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实现了在沙漠之中进行农业活动的奇迹。
而在江南水乡,水资源的充沛使得文化中注重船舶交通和水上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还可以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植被、土壤肥力等。
例如,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聚集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
地理与文化传承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区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的总和,而文化传承则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与文化传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本文将从地理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文化传承对地理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投资和旅游等活动的重要条件。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地理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传承。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各地区的文化传承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水上文化的形成,而北方地区广阔的平原和草原则孕育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
2.地理与文化传承相互促进。
地理环境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传承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
例如,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了梯田、水渠等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地貌和水文条件。
3.地理与文化传承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具有独特性,表现为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如四川的麻辣文化、广东的粤菜文化等。
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和草原地貌,使得当地人们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2.资源条件的影响。
资源丰富地区的文化传承往往与资源的开采、利用和保护密切相关。
如我国煤炭、铁矿等资源丰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和矿山文化。
3.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位置影响着地区间的交流与往来,进而影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的差异会塑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地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
山川河流、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条件等地理要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
例如,位于河流周边地区的文化往往与水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埃及的尼罗河文化和中国的长江文化等。
而山区地区的地理特点则使得当地的文化更加注重对自然的崇拜和保护,如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文化。
因此,地理环境可以说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石之一。
其次,地理环境对于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条件的差异会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例如,若两个地区之间存在通行可行的陆路或水路,那么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更加方便和频繁。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丰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于文化习俗和民俗风情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提供了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从而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往往以渔业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依靠农耕生活,形成了与农业相关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这些文化习俗和民俗风情被代代相传,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艺术表达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成为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大自然的奇观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都成为了不少艺术作品的题材。
此外,地理环境对于艺术材料的获取和使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艺术家使用的材料种类和特点。
因此,地理环境可以说是文化艺术的根源之一。
总之,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地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习俗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到艺术表达和创作,地理环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及“天下中心”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报告一、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自然状况;文化是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
因此,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化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讨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以我国为例,中国文化的气质是内向型的,风格是和谐型的,内核是伦理型的。
这些传统文化风貌的形成,均与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有密切关系。
如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为高山、大漠和海洋所包围,在古代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
但其内部腹地辽阔资源丰富,因而在无求外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农业文明。
这一切,必然使中国文化的气质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的地理观念;内向开拓精神;长城之象征等),从而与流动、开拓、掠夺、冒险的游牧与商业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且形成了独特的“天下中心”的文化观(将在下进行具体分析)。
尽管中国的地理环境较封闭,然而其腹地十分辽阔、完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丰富多彩,有人把它形容为“外部封闭、内部活跃”。
尤其是东部地区,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季风定期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配合良好。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来署往,周而复始。
平原上村落密集,男耕女织;江湖上白帆点点,渔歌唱晚……生活在这种优美、和谐、自给自足的土地上的中国人自然不喜欢虚伪、罪恶与丑陋,更不喜欢侵略扩张与动乱.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从而就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和谐风格,这可以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哲学观中见其一斑。
由于内向型气质的文化,使得中国人很少关心外部世界和来世,而十分重视现世,注重人生,注重人际关系。
这种和谐风格的文化,又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讲究统一,讲究仁爱亲善,讲究和睦礼让,重视孝亲,宗法意识浓厚。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文化,是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形成地形上“三大台阶”,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长期以来,地势与气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局部地区发生了不少变化。
这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这里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不管后来的朝代如何更替,却很少将正式政区扩展出去,根本原因就是要考虑这些地区是否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无论物资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尽管随着人口增长与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
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在东亚处于统治地位,周边的落后文明不可能对它形成冲击与挑战,军事上的征服者毫无例外的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西方文明中心距离遥远,总体上无法动摇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资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领土辽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农业民族的重农观念;海滨人民发展海洋渔业和运输业;西域发展商业;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迁徙。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受到的外来文化的程度不同,这更加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确实有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它们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文化。
一、地理环境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布局和形态。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形态的差异。
例如,山地地形限制了交通、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使山区社会多以农耕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交通运输便利,通常发展成为物流中心和商业重镇,形成了繁华的城市文化。
气候条件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寒带、温带和热带的气候条件不同,决定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习惯和生活方式。
例如,北方寒冷的气候使人们更重视保暖和防护,注重肉类和油脂食物的摄入,形成了北方人的饮食文化。
而南方湿热的气候,使人们更偏好米饭和蔬菜,形成了南方人的饮食文化。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位于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如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都是河流水资源条件的结果。
河流的存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繁荣。
同时,水资源也催生了许多在水中生活、以水为生的特色文化,如水上娱乐活动和渔民的生活习俗。
这些水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传承的促进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形成,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地理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条件,使得社会文化得以扎根并传承至今。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工艺。
例如,煤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起了煤矿工业,并形成了独特的煤矿文化。
这种文化在当地的人们心中扎根,代代相传,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地理学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对文化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貌地势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居住、生活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1.资源条件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了特定地区的资源条件,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使得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沿海地区的渔业资源丰富,促进了当地渔民的聚居和渔业文化的形成,而内陆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则形成了农耕文化和农业经济传承。
2.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业生产、渔业捕捞和畜牧业等人类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冰雪运动和狩猎,形成了冰雪文化和狩猎文化;而炎热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业和手工艺,形成了农耕文化和手工业文化。
3.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交通联系和文化交流。
位于交通要道的地区往往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因为易于与其他地区形成交流和互动。
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区因交通便利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各种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交融。
二、地理环境对文化保护的影响1.生态环境的保护地理环境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保护。
如果地理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丧失和文化传统的中断。
例如,一些古村落、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面临崩塌和腐蚀的风险,需要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保护文化。
2.自然灾害的防治地理环境的特点也决定了当地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频率。
保护文化也意味着保护了受灾地区特定的文化资源。
例如,在地震频繁的地区,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需要采取防震措施,避免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文化破坏。
3.环境教育的意义地理环境可通过环境教育的方式进行文化保护。
从小培养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关注,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从而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和信仰、经济发展以及艺术和文学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海洋环境鼓励人们的渔业生活,人们选择以捕鱼为主要职业,形成了独特的渔民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捕鱼技艺传承世代相传,成为当地人骄傲的标志。
而且,海洋环境还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更加勇敢、开放和乐观。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宗教和信仰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山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容易以自然物象为信仰对象,崇拜雪山、河流等。
这种崇拜往往成为一种信念和习俗,深深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中。
同时,一些地方的特殊地理条件也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如印度恒河是印度教朝圣的圣地,而这种宗教信仰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行为,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核心。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地理条件决定了某地适宜从事哪些经济活动。
例如,沿海地区的便利港口和海洋资源使得这些地方发展成为贸易和航运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相反,内陆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而使这些地方更倾向于农业和畜牧业。
这种区别也在社会文化中表现出来,沿海地区文化的开放多元,而内陆地区文化更加保守。
另外,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也影响到农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了特定地区的亚文化和民俗。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艺术和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美丽的自然景观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从而使特定地区形成独特的艺术和文学风格。
著名的山水画就源自中国山水之长。
而许多国家的民间艺术也与当地的自然风景紧密相连,展示出其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和信仰、经济发展以及艺术和文学风格。
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类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从气候到土壤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从气候到土壤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气候和土壤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一、气候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居住方式以及文化习俗。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适应性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首先,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农作物生长得更加旺盛,人们可以种植更多的农作物,从而保证了充足的食物供应。
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定居生活,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发展。
其次,气候条件也决定了人们的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在干旱地区,由于缺乏水源,人们往往采用节水耕作的方式,发展出灌溉农业和精细的水利工程。
而在湿润地区,人们则倾向于采用自然降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不同的气候条件催生了不同的农业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另外,气候条件还影响人们的服饰、建筑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在炎热的气候中,人们通常会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建造带有遮阳设施的建筑,举办夏季水上活动等。
而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则会选择厚重保暖的衣物,建造耐寒的房屋,并且在冬季举办各种冬季庆典。
这些文化习俗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二、土壤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以及透气性等特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沙质土壤透水性较强,适合种植旱作农作物;黏土质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水稻等需要高湿度环境的农作物。
因此,土壤的差异性促使了不同地区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农业文化。
其次,土壤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产生影响。
在土地肥沃的地区,人们可以轻易地种植粮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如手工艺制作、文化艺术的发展等。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有何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这些环境因素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地理环境塑造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地形对文化的塑造地形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文化的塑造有显著影响。
不同地域的地形特征会导致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首先,山地地形对文化的塑造有一定影响。
山地地形通常存在着陡峭的山峰、河谷等特征,其地势较为复杂。
这种地形特点促使山地居民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人们生活在高海拔环境中,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常与山峰、雪山相关,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
其次,平原地区的地形特点也对文化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这种地理环境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兴起。
农耕文化不仅包括种植技术和农业习俗等,还与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紧密联系。
比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孕育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海洋地区的地形与环境也对文化起到一定塑造作用。
海洋地区的人们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交通工具。
海洋文化多与渔业有关,渔民的生活和信仰常常与海洋紧密相连。
比如,日本是一个岛国,海洋对日本人民的生存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洋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气候对文化的塑造气候是地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炎热干燥的气候会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
例如,沙漠地区的居民由于长期处于极端的干旱和高温环境下,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文化。
他们依赖于沙漠中的寥寥资源,发展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如沙漠中的游牧民族。
其次,寒冷的气候条件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北方寒冷地区的居民常常需要应对寒冷的冬季,这种环境激发了他们创造性地开发资源的能力。
例如,北欧国家的居民以其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而出名,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影响1. 气候与文化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例如,热带气候地区的人们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较为悠闲,节奏较为缓慢;而寒带气候地区的人们则更加适应寒冷的环境,他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勤奋、朴素。
这些气候差异直接反映在了不同地区的日常饮食、衣着风格、建筑风格等方面。
2. 地形与文化地形对文化的地域差异也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山地地区由于地势陡峭、交通不便,人们通常居住在山脚下的平地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与平原地区有所差异。
山地地区的人们倾向于居住于群体聚集的村庄,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团结、互助,同时也培养了独特的民间传统和风俗习惯。
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影响1. 资源分布与文化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资源,而资源的分布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沿海文化的特点往往与海洋有着密切关联,海洋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内陆地区的文化则更多地与农业、畜牧业等相关,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因此有所不同。
2. 历史遗迹与文化人文地理环境中的历史遗迹对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古代文明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都成为了这些地区文化的象征和重要遗产,丰富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各地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带来的意义1. 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地域差异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丰富性。
各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使得整个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人们通过交流和学习他方文化,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也可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题目: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很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
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
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
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引言人类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它涵盖了艺术、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各个角度来看,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人类文化,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一些具体例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塑造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居住环境为例,人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采取了不同的居住方式。
在山区,人们可能会建造木屋或石屋,以应对陡峭的地形和多雨的气候。
而在沙漠地区,人们可能会住在帐篷中,以适应干燥和极端的高温。
这些居住方式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们选择住所的影响。
此外,地理环境还塑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在海洋附近的地区,人们通常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吃海鲜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而在农业地区,人们则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以谷物、蔬菜和肉类为主。
这些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们饮食习惯的影响。
地理环境塑造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地理环境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以沙漠地区为例,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地使人们必须努力生存。
因此,在这些地区,人们通常具有坚韧、团结与合作的价值观。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集体努力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
这种价值观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们形成的思维方式,即团结合作和坚毅不拔。
另一个例子是山区地区的文化。
山区地区常常被自然环境的孤立所困扰,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们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山区地区的人们保持了传统和守旧的思维方式。
他们尊重长辈,重视家族和社区的连结,传承古老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隔离性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与艺术的关系地理环境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灵感。
山区的壮丽山川、河流等景观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和摄影的对象。
地理环境对地区文化形成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区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这些特征直接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其一,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环境中的地形和地貌决定了人们的居住地选择和建筑样式。
比如,在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人们常常建造木质结构的房屋,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倾向于建造砖石结构的房屋,以适应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
此外,气候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习惯。
在寒冷的地区,人们通常会选择适合保暖的衣着风格,如羊毛衣、厚重的羽绒服等。
而在炎热的地区,人们则选择透气性好、轻便的面料制成的衣物。
种种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其二,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不均,这也促使了人们在资源争夺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
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通常以农业、畜牧业为生,形成比较集中的社会结构,如农业社会或部落社会。
而在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往往以狩猎、采集为生,形成较为游牧的社会结构,如游牧民族。
这些不同的社会结构也塑造了地区特有的社交规范、礼仪习惯和分工制度。
其三,地理环境对于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艺术灵感和材料资源。
例如,山水环境的景色常常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因此在山区地区往往会出现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和诗歌。
而沿海地区则常常以海洋为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此外,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不同的手工艺传统。
例如,在森林丰富的地区,人们常常利用木材和植物纤维制作纺织品和家具;而在草原地区,人们则擅长制作皮革制品和马具。
最后,地理环境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在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常常更加依赖宗教信仰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动力。
例如,在沙漠地区,民众常常信仰着沙漠的保护神,并将其视作对抗恶劣环境的力量象征。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八小组[摘要]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
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
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
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
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
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
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中,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这是因为,在北方地区,多为广阔的平原地区,老百姓们来往交流较为便捷,为更好的沟通,促使了语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语言融合。
相反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地形较多为山地丘陵,交通相对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为困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性,因此导致了相近地区间的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方言。
从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
我国北方,历朝历代以来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政治活动活跃频繁的地区。
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
因此,北方居民较为关心政治,对政治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而南方居民较多为经商,有精明得经商理念与经济头脑。
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在南北两大区域中,又以中国北部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和中国南部岭南文化的差异最为显著。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个地理环境来看,就可以看出,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阴山山脉为界与汉民族的中原文化隔开,以东以绵延的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满洲文化隔开。
西南以阿尔泰山为界,与羌藏山岳文化隔开;以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边成一片;以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游牧圈。
由于其内部地域极为辽阔,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天然屏障可以明显划分,因此在政治、军事上较易于统一,也较易于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
如匈奴帝国,突厥汗国等,虽然这些国家都是昙花一现式的,但这种统一的传统却被后来的民族继承下来。
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人们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活节奏缓慢惬意,人民性格豪爽朴素,纯厚老实,与蒙古开阔的草原平原有着潜的不可隔离的联系。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
岭南地区开发较迟,长期处于蒙昧时期,尽管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本土文化仍然原始。
《新唐书》提到,“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这说明,较早的岭南文化的发展受政治或外域的影响比较小,能随其地理环境的布局相对自然地发展岭南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台地、平原交错,且山地较多,岩石性质差别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这就使岭南文化注定是多姿多彩的文化。
根据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分为粤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侨乡文化, 雷州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以潮汕文化为例进行讲解。
它的地形大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它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
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地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潮汕人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
第二,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上看,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因此,伴随着地理环境发展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域的地区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如同百花争艳般灿烂夺目。
在这之中,有各具特色与地域特点的民族歌曲,有特具风情的民族服装。
这种种,都与我国多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无法分割。
下面分析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
例如极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唱起来能够很好的带动听众。
这是因为由于新疆地形原因,大多数民歌由牧歌发展而来,普遍带有呼唤性音调。
民间音乐表演多有载歌载舞特征。
每每唱起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感召力,让听众也能够全身心的陶醉于新疆民歌热情奔放的情绪中。
又如听起来千回百转的四川民歌,听起来总让人有回肠荡气的感觉。
这是因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
多山歌民歌特点钢筋、幽默、体现出汉文化的传统,自然而然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了。
再如地处中原的河南,他们的民歌也带有着他们的地域特色。
由于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为平原地带。
其民歌特点呈现语言音韵和生活化特点。
这样的民歌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同感。
可以看出,民间音乐以地域文化的理论作指导,是依托地域文化中多姿多彩自然景观、人文社情和风俗习尚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饮食,衣着,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甚至是民歌民曲,无一不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明显,或隐藏,却时时刻刻的默默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变化,也时常主宰着这一地区文化的形成与变化。
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地理环境也将影响着这一地区文化的繁盛与衰退。
恶劣的地理环境,常常容易引发文化的没落与消失,并较易导致文化的单一与刻板。
反之,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上的优势,这一地区的文化也往往容易繁荣壮大,多姿多彩起来。
第三,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这一方面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之中,沿海地区往往最先开放,开放程度也较为领先。
这是受益于沿海地区开阔的地理界域,容易开展对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从而能够较容易地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
同时,沿海地区的良好天然气候,给这一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例如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再如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也都遍布着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
首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而南部沿海地区也毫不逊色,这一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它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于沿海地区返查较大的地区,便是我国的大西北地区了。
从地势来看,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还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较高。
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来往,使得给地区文化往往较为原始纯朴,也使得该地区的对外开放往往发展得较慢。
从交通来看,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山高路险,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发达,不临海,也没有江河航道,只有重庆有一个长江口岸,导致区域市场分隔,资源流通不畅,运输成本高,人们的商品意识不强,封闭意识浓厚。
从边境条件来看,西部边境线长达20000公里,相邻国家有十多个,边境国家中除俄罗斯外,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贸易互补性不强,边境口岸开放程度低,这些使得边境贸易条件难度加大,边境贸易额非常小,边境贸易层次不高,从而利用国外市场难度加大,创汇能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