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及评价表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观察水》听课记录及评课表篇一: 《观察水》听课记录及评课表教案:《观察水》听课记录及评课表一、导课学生把手放在水里洗,依托经验进行感受。
1、师问:学生洗手之际有什么感觉?生:冰凉冰凉的/有点湿湿的…2、师说:像洗手这样,我们每天都要和水打交道,那你们对水了解多少呢?生:水解渴/透明的/无色/无味…3、师问:你们是通过那些途径获得这些关于水的信息?生:看书/查资料/问父亲母亲/问老师/观察…二、实验导入1、师说:观察是我们获得信息的1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那我们平时是借助那些感官来观察事物的?生说:看:颜色、形状、大小等闻:香、臭尝:酸、甜、苦、辣摸:软、硬、冷、热听声音:潺潺的小溪、波澜壮阔的大海师:这些都是我们观察事物通常采用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观察水。
三、分组实验1.小组活动师说:你们桌上有四杯液体,请你们通过“观察”的不同方式分辨出分别是哪4种液体?然后告诉大家你们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的?学生分组实验。
2.小组汇报师问:你是怎样把清水找出来的?你们觉得谁的方法最有效,谁的方法更科学?小组汇报:先看,分辨出牛奶,因为牛奶是白色的;然后用鼻子闻,分辨出白醋,因为白醋闻起来是酸的;然后用舌头尝,因为糖水是甜的;最后一杯就是清水。
3.教师小结:我们进行观察之际是讲究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的。
首先我们用眼睛看,然后用鼻子闻,然后摸一摸,如果确定没有毒并且没有安全问题,再尝。
如果不确定千万不要尝。
四、观察水1.师说:水找出来了,调动你们的一切感观,好好观察观察这杯水,把观察到关于水的特点的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实验3.小组汇报:水是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
4.教师板。
师问:形状变了吗?生:形状变了。
3.教师将木块从A袋放至B袋,再拿出。
/生:未变形。
教师将水从A袋倒入B袋。
/生:变形。
4.教师展示装有水的4种形状的容器。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水会随着容器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形状。
课堂听课记录及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记录)09年 12 月 14 日薛慧老师的语文课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房平老师的英语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林燕、陈红梅老师的课有一定改进,但仍需努力,要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杨增贵:3月1日听了王娟老师的《Dream Homes》,认为林燕老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点讲解清晰,所选练习讲解较精当,教学中各环节能有效衍接,课堂容量较足。
但根据初一学生状况,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练习还可增加,知识点的讲解、巩固如能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效益会更高。
3月6日听了孙立新老师的《美好人生我选择》——直面升学与择业,认为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
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
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3月8日听了徐明智梅老师的一堂课,认为本节语法课内容紧扣知识要点,所选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语法授课中讲解能注意引导、启发。
在课堂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还略显欠缺,各环节紧凑性还可加强,老师对学生纪律要提高要求。
3月8日听了何英莲老师的《透镜光的折射》一课,认为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
但做为复习课,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梁少海:3月6日听了王斌老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认为本堂课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板书大方,教师注意归纳总结,能联系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听闻。
听课记录评价--课堂听课记录及评价表课堂听课记录及评价表授课教师谢利所属单位五洲小学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502上课时间2009年12月4日十四周星期五第一节教室电教室授课内容21、孔子学生人数评价项目评价等级优良中差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8分)√备课充分,内容娴熟,驾驭自如,表达准确,清晰流畅(10分)√讲述内容充实精要,容量适当,重点突出,系统性强(12分)√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8分)√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论证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12分)√能教给学生学习与思维方法,给予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10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12分)√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8分)√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互动充分(10分)√严格管理课堂教学秩序,能有效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好(10分)√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记录)09年 12 月 14 日学校 五洲小学 年级 五年级 班别 2班 任课教师 谢利科目 语文课题21、孔子教学过程及概况一、教师介绍人物: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我们知道他的名言有:己所不欲,及时评价教师重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
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前学过的古诗、文章)来进行教学;能结合实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师重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
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前学过的古诗、文章)来进行教学;能结合实际及时从网络上收集信息,教师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即时产生的资源。
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
但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气氛的直接原因。
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
存在问题 1、 第三个故事有学生概括为:谈“君子与小人”和“识人不易”本人认为很恰当,教师应该给于肯定。
2、课堂气氛稍显严肃,学生不够活跃,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太局限。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课质量评论与反应表教师姓名课程名称授课班级上课时间上课地址应到听课人数实到听课人数项目评价内涵品位及分数段得分教仔细备课,有质量较高的教课设计、讲稿,授课仔细,优18~20 分学虚心征采建议并踊跃改良教课。
热情指导学生的课外良16~17 分态实践。
主持或参加课程建设,重视教课研究,并发布中14~15 分度教研论文。
差<13分教严格履行课程教课纲领,基本理论观点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办理适当,内容详略适当。
教课中可以优27~30 分学注意汲取本学科最新成就,反应新信息。
可以以科研良24~26 分内带动教课,可以理论联系实质,不停充分教课内容,中2l~23 分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差<20分教采纳启迪式教课,注意因材施教。
语言正确、简优18~20 分练、生动流利,使用一般话;板书工整、简短、有条学良16~17 分理,字体规范、清楚雅观;能展开双向沟通,启迪学方中14~15 分生思想,培育学生剖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擅长运用现法差<13分代化教课手段及图表、教具、实物等。
教学生喜爱听课,讲堂氛围活跃。
学生能较好地掌优18~20 分学良16~17 分握讲堂上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有所提升。
讲堂教课效中14~15 分拥有艺术性,拥有个性化。
果差<13分教能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学生优9~10 分书良8分的全面发展,寓思想教育于教课过程之中。
育中7分人差< 6 分听课人署名共计得分听课记录表听课记录评价与建议。
狼的听课记录表及评价
一、听课记录
1. 课程名称:生态学概论
2. 授课教师:李教授
3. 日期:2022年3月10日
4. 地点:生态学实验室
5. 内容概述:本次课程主要介绍了狼的生态习性、行为特征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1. 狼的分类:介绍了狼的科属分类,包括灰狼、红狼等。
2. 狼的外貌特征:讲解了狼的体型、毛色等外貌特征,并通过图片展示了不同种类的狼的形态差异。
3. 狼的生活习性:详细介绍了狼的栖息地、繁殖习性、食性等方面的内容,包括狼群的组成、狼的社会结构等。
4. 狼的行为特征:探讨了狼的捕猎行为、群体协作行为、领地行为等,强调了狼对于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作用。
三、听课收获
1. 了解了狼的分类和外貌特征,对于识别不同种类的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通过学习狼的生活习性,深入了解了狼群的组成和社会结构,对于狼的繁殖和栖息地选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3. 通过对狼的行为特征的学习,认识到狼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狼的存在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程评价
本次课程内容丰富,老师讲解生动易懂,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展示,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课堂上老师还进行了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然而,希望在课程中能够更多地涉及到狼的保护问题,包括狼的生态环境破坏、非法狩猎等,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狼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本次课程使我对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课程,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
麻雀》听课记录及听课评价表听课记录:《麻雀》学校:未知听课人:未知学段、年级:中段四年级课题:《麻雀》教学一、引出课题,自学课文在自学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任务,言简意赅,不要随意插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主要人物是老麻雀和小麻雀。
二、交流研究1、请学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2、找到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话。
一只老麻雀……像一块石头……面前。
”为什么老麻雀要像石头一样呢?这是因为有一只猎狗在追赶小麻雀,老麻雀需要保护它。
石头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读一下这句话。
我们一起读一遍。
教师应该及时地提出母爱,不仅停留在速度上,而是一种爱的体现。
3、出示:“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
”小麻雀为了保护自己准备进行激烈的搏斗,它需要勇敢坚定、坚忍不拔。
老麻雀会怎么说?怎么想?抓住重点语句理解麻雀的情感,进入情景领悟情感。
4、男女分读两句话。
5、猎狗是怎样表现的?也许它会想什么?教师应该将地震的例子与文章结合起来使用。
6、配乐朗读:课文改编的“短诗”将老麻雀改成“妈妈”,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让妈妈飞了下来——妈妈的爱。
这个过程设计得很好,可以让学生体会妈妈的爱,感受爱的伟大。
7、重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延伸:母爱联系生活,写写母爱。
教学媒体应用优缺点:本节课多媒体应用熟练,恰当,图文并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综合评价:本节课设计比较有创意,特别是最后的环节:改编诗歌,更换人称,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了研究,对文章的情感有了一些理解。
教师注重朗读训练,教态大方,亲切自然,语言幽默,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教师让学生扮演老麻雀或小麻雀,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