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9)
- 格式:ppt
- 大小:974.00 KB
- 文档页数:36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网课答案1.行政区划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正确答案)B.世袭制的需要C.城市的出现D.分封制的解体(正确答案)E.地方自治的需要2.下列因素中,哪两种较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 *A.方言(正确答案)B.富裕程度C.科举D.官衙E.信仰(正确答案)3.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A.掩埋在地下的古代墓葬B.古城遗址的轮廓(正确答案)C.地下的古河道D.建筑物的鸟瞰图(正确答案)4.古代的交通枢纽一般是在:() *A.水路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B.铁路旁C.公路与铁路相交处D.水路交汇处(正确答案)E.不同的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5.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A.掌握地理学原理(正确答案)B.多看文献资料(正确答案)C.多作实地考察(正确答案)D.关注新技术(正确答案)E.出国旅行6.历史上移民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民族融合(正确答案)B.提高人口素质(正确答案)C.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正确答案)D.有利于地区开发(正确答案)E.有利于对外传播文化7.外来作物是指:() *A.不适合在中国栽种的B.在中国无法培养种子的C.专门用于出口的D.原产地不在中国的(正确答案)E.刚从外国引种的(正确答案)8.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主要的条件是:() *A.保持共同的血统B.形成共同的文化(正确答案)C.共同生活(正确答案)D.承认同一祖先(正确答案)E.使用同样的方言9.大运河沟通了哪些水系:() *A.辽河海河黄河B.海河黄河淮河(正确答案)C.湘江漓江珠江D.黄河淮河长江(正确答案)E.淮河长江钱塘江(正确答案)10.以下哪些不是早期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A.风水(正确答案)B.防卫功能C.祭祀功能D.人口聚集E.水运(正确答案)11.京杭运河沟通了下列哪几大水系?() *A.淮河(正确答案)B.珠江C.海河(正确答案)D.钱塘江(正确答案)E.长江(正确答案)F.黄河(正确答案)12.县的上一级政区可能是:() *B.府(正确答案)C.省(正确答案)D.朝廷E.郡(正确答案)13.近代的新兴城市集中在:() *A.沿大运河B.沿海(正确答案)C.沿长江(正确答案)D.沿长城E.沿边疆14.黄河易改道的原因是:() *A.黄河较长B.下游相对平坦(正确答案)C.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正确答案)D.中游黄土高原降水集中(正确答案)15.“车同轨”的意义是:() *A.统一全国道路的长度B.统一全国的交通工具的式样C.统一全国车辆的载重量D.减少因道路宽度不一造成的不便和浪费(正确答案)E.统一全国道路的宽度(正确答案)16.下列不属于七大古都的是:() *B.开封C.郑州(正确答案)D.济南(正确答案)E.北京17.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A.《唐诗三百首》B.《三国志》C.《平凡的世界》(正确答案)D.《西游记》(正确答案)E.《史记》18.下列不能作为宋朝不属统一时期原因的是:() *A.宋朝统一的时间太短(正确答案)B.宋朝的疆域太小(正确答案)C.在中国范围内长期存在着多个不同政权D.宋朝国力衰弱(正确答案)19.元帝国建立前,在中国范围内分成七个部分,下列不属于这七个部分的是() *A.四川盆地(正确答案)B.蒙古高原诸部C.朝鲜半岛(正确答案)D.南宋E.金F.西夏20.古代的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A.增加了农业生产用水(正确答案)B.提供自流灌溉(正确答案)C.加快排除内涝(正确答案)D.便于粮食储存E.增加土地肥力2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单选题] *A.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正确答案)B.正确理解人地关系C.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D.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状况22.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 [单选题] *A.土家族B.京族C.苗族D.汉族(正确答案)E.畲族23.为什么科举录取人数不能代表一个政区的文化水平?() [单选题] *A.一个政区科举的名额是固定的(正确答案)B.科举录取的标准不统一C.考科举不受户籍所在地的限制D.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能考上科举E.科举考试作弊严重24.铁器在哪个时代开始大量使用?() [单选题] *A.汉朝B.秦朝C.春秋战国(正确答案)D.周朝25.公元初的西汉末年大约有多少人口?() [单选题] *A.1亿B.2亿C.6000万(正确答案)D.9000万E.3000万26.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单选题] *A.西安(正确答案)B.南京C.北京D.洛阳27.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单选题] *A.多查今天的大比例尺地图B.熟悉当代史C.运用地理学的原理(正确答案)D.参加考古发掘28.10世纪中国北方哪个民族建立了辽国?() [单选题] *A.契丹(正确答案)B.夫余C.匈奴D.女真29.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单选题] *A.安史之乱前的唐朝B.秦始皇建立秦朝C.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正确答案)D.鸦片战争前的清朝E.元朝30.与齐鲁文化对应的省区是:() [单选题] *A.江苏B.广东C.山东(正确答案)D.陕西E.湖北31.今天的西藏在元时属()管辖。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②农业)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古代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分布。
这种地理特征与资源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平原、崇山峻岭、沃土丰河以及高寒的草原和沙漠等特点。
这种多样性赋予了古代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不同的经济特色。
1. 平原区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广阔的平原地貌,其中包括中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山地与丘陵区域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由山地与丘陵构成,其中包括了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和华南丘陵等。
这些地形崎岖,气候多变,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然而,这些地区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金、银、铜、锡、铅和锌等。
这使得这些山区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矿产开采区域,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高寒地区和沙漠区域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区被称为高寒地区,而中国西北地区和北方的河套地带及内蒙古地区则主要由沙漠和戈壁地带组成。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苛刻,大部分不宜人类居住和资源开发,然而,这些地区也有特殊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二、资源分布的特点与利用古代中国的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并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农业资源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托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江河流域和沿海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适宜的降雨量和气温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代农民通过治理水利,开垦平原,实施有效的灌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升。
黄河流域的小麦,长江流域的稻米以及南方的茶叶和丝绸等作物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2. 矿产资源中国古代矿产资源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铁、金、银、铜、锡、铅、锌、煤炭等。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农具和武器。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见面课: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表现与发展1.下列地域文化,与其他三个类项不在一个层级的是()答案:沪文化2.以下哪一项不是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答案:国家政策引导3.分布在山西黄土高原的特殊建筑样式是()答案:窑洞4.以下地方信仰,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是()答案:蚕花娘娘5.以下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与华北平原不相匹配的是()答案:饮食以红薯、玉米为主6.西汉时期,处于统治阶层的地域集团是()答案:丰沛集团7.以下人为因素不会导致地域文化发生变化的是()答案: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8.以下哪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移民进入后,在原有地域文化内部形成“文化岛”的现象()答案:晚清以来基督教在东南沿海的传播9.地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不包括以下哪一项()答案:地域文化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10.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地域文化的未来发展()答案:对于某些不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地域文化内容的消亡,要坦然面对见面课: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与一带一路政策1.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称法的是()答案:李希霍芬2.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品主要在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答案:汉唐时期3.狭义“丝绸之路”主要是指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答案:绿洲丝绸之路4.丝绸之路存在的地理环境基础是()答案:有农耕定居聚落作为沟通媒介5.以下技术文明,哪一个不是在公元前3000年传入中国的()答案:马匹6.公元前3世纪丝绸之路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答案:中亚商团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崛起7.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答案:沿途民族的商业动力8.中原王朝致力打通丝绸之路的动机是()答案:保障中原王朝的军事安全9.丝绸之路北线虽然容易通行,但是在历史上经常断绝,其主要原因是()答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10.北朝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族群是()答案:粟特人见面课:中国历史地理与当代大学生1.什么是历史地理学?()答案:历史记载的地理面貌变迁2.下面哪一项内容无法进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答案: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成分构成3.下面哪一项不是学习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和意义()答案:帮助我们更熟悉古代文献4.中国近代第一部历史地理学学术刊物是()答案:《禹贡》半月刊5.率先对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研究的学者是()答案:竺可桢6.以下哪一个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答案:分析历史文献中对黄河水量的记载见面课:中国的形成及其疆域的变迁1.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出现了“宅兹中国”,这里“中国”的含义是()答案:位于天下中央的地区2.华夏族群心目中,位于天下中心的地区是()答案:洛阳盆地3.什么时候长江流域被纳入“中国”地域范围()答案:东周4.哪位帝王把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疆域范围()答案:汉武帝5.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周边民族政权是()答案:高句丽6.今天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何时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答案:宋朝7.汉代以后,哪一个王朝突破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疆域()答案:清朝8.谭其骧先生所主张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是以什么时期的中国疆域为准的()答案: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的中国疆域9.19、20世纪之交,通过与地方土司签订合约,逐渐侵占中国云南省西部领土的西方国家是()答案:英国10.外蒙古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在什么时期()答案: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与中华民国签订友好条约之时第一章测试1.什么是历史地理?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答案:历史文献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答案:南京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选项:A、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B、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C、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答案:A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
112-1-8
问题:
[单选]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军统的人选主要来自()。
A.绍兴
B.湖州
C.奉化
D.江山
问题:
[单选]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侍卫官的人选主要来自()。
A.绍兴
B.湖州
C.奉化
D.江山
问题:
[单选]越剧产生于()。
A.浙江
B.上海
C.江苏
D.江西
(旅游景点推荐 /)
问题:
[单选]中国戏曲之甬剧是以()为基础。
A.绍兴话
B.上海话
C.宁波话
D.温州话
问题:
[单选]中国传统习惯上,乌龙茶主要在()一带受欢迎。
A.浙江
B.福建
C.安徽
D.北京
问题:
[单选]中国传统习惯上,花茶主要在()一带受欢迎。
A.浙江
B.福建
C.安徽
D.北京
问题:
[单选]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特点之一的民居,其特点是()。
A.民居必须适合当地环境
B.民居必须为平民所承受
C.民居必须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D.以上都对。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 (②农业 )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8、【单选题】 (10分)“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①中心之地 )与(②华夏文化的典型地区)的含义。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什么是历史地理?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答案:历史文献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答案:南京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第2章单元测试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答案:正确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答案:对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答案:西汉、唐、清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答案:有效的行政统治范围10、以下哪些地理名称一直在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内:答案:阴山、祁连山、昆仑山第3章单元测试1、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答案:五服制2、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答案:战国时期3、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答案:中央集权制4、省制形成于:答案:元朝5、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汉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一、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由于中国地理形势和各民族的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因素,中国的农耕种植业与畜牧业一直在地域上呈分离的状态。
(一) 战国时期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区;龙门碣石以北是畜牧区。
可见当时的农牧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 秦汉时期农牧界线的北移和内缩1) 蒙恬取河南地,将农耕区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
2)汉武帝重夺河南地,取河西四郡,击羌置金城郡。
此时农耕区西面已达乌兰布和沙区、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北抵河套以东面仍沿长城一线。
3)东汉农牧界线的内缩:南匈奴内迁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一带。
安帝以后,金城、陇西、安定、北地、渭河流域,大批少数民族入迁沿边八郡。
沿边八郡成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错区。
东汉末到十六国时期,农耕区北界大约内缩至渭河平原北缘、中部一线。
(三)北魏至隋唐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的出现1)北魏对北方的屯垦,主要在河套和银川平原。
这一时期从事农耕者以汉化少数民族为主。
隋在河套屯田,在其南的则农牧兼营;唐北设置牧监,后内附突厥和党项也是以畜牧为主。
鄂尔多斯已发生不可逆转的环境变迁,不宜农耕。
当时农牧分界线大致在今窟野河和横山、。
以线以北至黄河河套、阴山一带,为当时农牧交错区。
(四)辽金元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的北延《辽史·营卫志》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
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随时,车马为家。
这是当时一条基本的农牧分界线。
但由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密切交往,农牧交地带呈现了向北延伸的迹象。
西夏仍在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上农耕;契丹在辽本土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农耕,后推至今克鲁伦河、海拉尔河和呼伦贝尔草原;了洮儿河、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并又北推进至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流域,形成金代农耕垦殖的北界。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一)疆域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高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稳定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
它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四)人口(五)气候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循环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专题六: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
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
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1 “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
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
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
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鲜卑人(古代的民族,居住在今内蒙、东北一带)建立的北魏,到唐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