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的国土一、疆域1.面积与位置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排在世界第3位,居于亚洲第1位,接近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2.邻国周边与14个国家国土相接,它们是:俄罗斯、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
3.中国的领土边界最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海南省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二、海洋与岛屿1.海洋中国的领海有“四大海洋”,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按照水深依次和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分界线:黄海——从辽东半岛到长江入海口东海——从长江入海口到台湾海峡的海面南海——台湾海峡以南的海面2. 海域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公里18000公里。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着的海面叫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另外,琼州海峡也是中国的内海。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中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3. 岛屿中国的三大岛屿分别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4.港口城市辽宁省的大连天津市河北省秦皇岛山东省的烟台、青岛上海市浙江省宁波、温州福建省的厦门、福州广东省的广州、汕头、珠海、深圳、湛江广西省的北海三、地形与山脉1.地形中国地形的突出特点是: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呈“阶梯状”分布。
2. 大陆地形的四个阶梯:①第一个阶梯,即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气候寒冷。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中国古代地理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与地貌形成中国古代地理: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与地貌形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家,其古代地理特点和地貌形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介绍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地貌形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一、地理特点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隔帕米尔高原与中亚相连,南濒印度洋,北界冰冻的西伯利亚。
由于地形复杂多样,中国的地理特点也十分独特。
1. 大陆地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由高山平原构成。
东部沿海地区是长江和黄河流域,形成了广泛的沿海平原和河流平原。
西部则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区域,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2. 气候类型:中国气候多样,涵盖了从寒冷的西伯利亚气候到炎热的热带雨林气候。
中国南部的气候较温暖湿润,北部则寒冷干燥。
3. 自然资源:中国地理特点还体现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上。
中国拥有大量的水资源,蕴含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矿藏。
二、地貌形成1. 山脉的形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脉众多。
中国的山脉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
地壳运动造成了地壳板块的碰撞和抬升,形成了中国的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和秦岭等。
2. 河流的形成:中国的河流众多而著名。
其中,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长的两条河流。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沿途流经中国的中西部,最终注入东海。
黄河则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穿过黄土高原,最终注入渤海。
3. 湖泊的形成:中国的湖泊极其众多,分布广泛。
其中最著名的是洞庭湖、太湖和鄱阳湖等。
中国的湖泊主要是由于断层活动、地壳活动以及古老的冰川活动所形成的。
4. 平原的形成:中国的平原主要是由于河流泥积和海平面升降所形成的。
长江和黄河的泥沙在千百年的泥积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广大平原地区。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地貌形成主要体现在其地势复杂多样、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等方面。
理解中国古代地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中华地理历史概览: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
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中国疆土。
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
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
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
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
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
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
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座落在上面。
中国知识点总结大全集一、中国的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多个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2. 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中国历史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事件。
3. 中国历史名人: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曹操、刘备、朱元璋、毛泽东等。
二、中国的地理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西临西亚,南濒南海、北毗内蒙古、东北和俄罗斯交界。
2. 中国的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各异,包括高山、平原、盆地、草原、沙漠等。
3. 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地理上具有四大地域,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山地。
三、中国的文化1.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医草木医、文学文化等。
2. 中国的民间文化:中国的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等。
3. 中国的现代文化:中国的现代文化包括电影文化、音乐文化、时尚文化等。
四、中国的语言文字1. 中国的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 中国的方言:中国的方言众多,各地方言各具特色,比如广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
3. 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五、中国的科技1. 中国的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有许多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
2. 中国的现代科技:现代中国在科技方面有着不少成就,如航天技术、高铁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3. 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有不断发展,包括国家科技政策、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
六、中国的宗教信仰1. 中国的佛教:佛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的道教:道教也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包括道家文化、道家思想等。
3. 中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信仰群体。
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作者:邹逸麟读书报告1.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中,作者邹逸麟从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我国地理的特点、我国历史与地理、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2.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的国家,而这些地理特点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我国地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地势、气候、水文、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并指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
3.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我国的东部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因此这一地区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同时也是政治、经济中心。
而西部的地形崎岖,气候条件恶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上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4.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
地理条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的南北分治、统一和分裂、文明的传播和融合等重大事件。
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
5. 书中还对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地理数据,说明了地理条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比如黄河的泛滥导致了华夏文明的诞生,长江的流域孕育了长江文明,西部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等等。
6. 在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后,作者最终得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的结论。
我国历史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直接塑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这种深刻的认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和社会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7. 总的来看,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以其严谨的分析、深刻的观点和丰富的实证材料,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历史地理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演变、认识我国的历史现实和研究我国的历史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编:历史地理概论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简史历史地理学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这⾥“历史时期”指新⽯器时代以来⾄当代的⼈类活动的时期,时间⼤约是1万年左右)⼀、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然和⼈⽂两个⽅⾯。
(1)⾃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然地理环境是指⼈类社会周围的⾃然界,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要素,如⽓候、植被、⽔纹、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壤、⽣物,等等。
(⾃然环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2)⼈⽂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是指⼈类为求⽣存和发展在地球表⾯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民族、经济(农业、⼿⼯业、商业)、城市、交通、⽂化,等等。
2、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
因此其科学属性存在争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此讨论,有三种观点:(1)历史学的分⽀。
往往为历史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2)地理学的分⽀。
往往为地理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3)边缘学科现在⽐较⼀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个分⽀。
在地理学中式三级学科,属⼆级学科⼈⽂地理学,受西⽅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部分,故定为⼆级学科。
⾃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
⽽区域⾃然⼈⽂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
⼆、历史地理学产⽣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沿⾰地理(1)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篇当代地理著作。
但其所记不限西汉⼀朝。
《汉书·地理志》是第⼀部权威性的成熟的地理学著作,其所记不限于西汉⼀朝。
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多因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述传统。
(2)此前,《尚书·禹贡》已经是地理学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地理学已有了两千甚⾄四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中华地理历史概览: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
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中国疆土。
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
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
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
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
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
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
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座落在上面。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变化的一门历史学科,包括中国境内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渊源、形成、演变、变化及其文化历史的地方特征和风貌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是中国境内古代和近现代地理环境及其文化演变的一种系统的描述和解释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死板的分类科学,而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地理学科。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左传》、《史记》等文献时代。
隋唐时期的地理学著作主要有《陆地通》、《水经注》、《伊吾地理志》等。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地理学、地理命名学和区域研究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大明一统志》、《明一统志》、《清一统志》等地方志。
20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地理学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
二、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地理环境的渊源和演变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起源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形、气候、地质等方面影响,而人文地理环境则因为生产方式、交通、贸易、文化等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地理环境转化的原因。
2、地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和重要事件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各地文化历史的演变和重要事件。
各地区文化的实质、性质、特征、发展历程都体现地域性和历史性。
历史地理学主要通过考古、文献和地方志等方法,描绘各地区文化的演变、影响和作用。
3、地方特色和风貌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各地区的地方特色和风貌。
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交织,从而形成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貌。
4、地理区域的分类和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区域的分类和研究,包括各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简介。
地理区域在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具备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有以下五个研究方法和技术: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显示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地理优势,以及悠久的历史,已经让其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国家之一、中国
的地理位置也极具影响力,它位于亚洲,北边接壤塞尔维亚,东边接壤朝
鲜半岛,南边接壤越南,西边接壤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被大西洋、太平
洋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洋等多个洋海环绕的地域。
地形上,中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高原和丘陵地带。
其中高原地带是
中国最大的地形特征,主要包括青藏高原、滇黄高原、冀东高原以及广西
桂中高原等。
此外,中国还有大量地区充满山脉,河流,湖泊,火山,沙漠,森林等多元化的地形景观。
在地质构造上,中国大部分为克拉通地块,属于西亚洲地块,位于欧
洲地块和东亚地块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形边界区。
根据地质结构,
中国被分成了东部主要由古老的坦桑尼亚地块和新近维京地块组成,西部
由古老纳米比亚地块组成,中部由中国和印度地块组成。
气候上,中国总体上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在不同地区也有热带气候
地带,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暖温带气候和西部山地地区的寒带型气候。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绪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也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就其主要凭借的资料(历史文献)和研究的时间(人类历史时期)而论,它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就其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而论,它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因而是介于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和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都同样密切。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共同的,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地理学是研究今天人类活动的地理,历史地理学则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地理,因此,历史地理学应属于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历史地理学不同于“考古学”。
后者主要根据历史遗物、遗迹,地理环境只属于它广泛的研究对象之一,其研究的时间包括文字记载之前的原始社会;而历史地理学则主要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对象仅限于地理环境并主要是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开始,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要内容的历史地理学,也就不能不追溯到原始社会,并把它作为研究的起点和上限,只是人类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才有能力以自己的经济活动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其影响也越来越巨大深刻,以致今天地理环境的面貌,无处不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
另一方面,即使对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地理环境的研究,除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外,也还必须借助于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及遗物等所提供的资料。
因而,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虽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相辅相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地理学也不同于“古地理学”。
后者是研究人类历史以前地质时期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演变规律,也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够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在大地表面引起显著的改变,或留下显明痕迹以前的地理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地理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气候与植被主旨: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
了解5000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 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since1400),利用地方志一.气候变化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地层沉积相,孢粉分析,人类文化考古。
华北京津地区北京西郊,燕山南麓,三河,渤海湾北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温泉至北安河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
《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
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
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
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1]。
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
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
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二:清政府对“湖广填四川”采取的对策与移民热潮。
清朝初年,四川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口锐减,但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迁入四川地区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对于向四川移民,清政府是积极鼓励的。
中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给予了进川移民极大的优惠。
一是社会地位的确认和保证。
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4]。
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
时四川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 [5]。
二是经济上的实惠。
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6]。
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
[7]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于是他们蜂涌入川。
清朝中期是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康熙和雍正时期。
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明文规定:“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永行禁止。
[8]即在移民迁入四川后,不得再随意迁出。
雍正时,仅潮、惠二府和嘉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虽少亦有千人。
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不下万余。
[9]”这些迁出地区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出路,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四川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据甘汝来说,“潮、惠二府,嘉应一州,所属各县,或系层岩叠峰之区,或系海边斥卤之地。
此两府一州属生齿最繁,田畴甚少,耕佃资生之民,终岁劳苦,止供输租,不敷口食,所以,一闯川省田土肥美,欣然悦往”[10]湖南、湖北到四川的移民也很多。
从乾隆八年(1743)到十三年(1748),包括广东在内的湖南人户,“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11]。
三:“湖广填四川”对四川人口的影响。
(一)人口大幅增长,劳动力增加。
移民涌入,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四川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到乾隆中期,平原地区已移民的大量涌入,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四川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到乾隆中期,平原地区已经出现人口过剩的迹象,“昔之蜀,土地为忧,今之蜀,人满为患”[12]。
从乾隆十四年至嘉庆二十四年的70年间,四川的人口从250余万增长到2560余万,增长924%,至道光三十年,四川人口超过江苏,跃居全国首位,一直保持至今。
通过移民,四川地区地广人稀的状况得到缓解,人口大幅增加,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四川从新变的繁荣起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改变的川东地区的人口构成。
大量的移民迁入川东,形成“土著绝少”“客民尤多”的鲜明特色,极大地改变了川东地区的人口构成,其中,尤以湖广移民所占比例最大。
严如煌《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云:“(川东)民多外省搬人,而湖广之人尤多;”道光《夔州府志》卷16《风俗》亦载:“夔郡土著之民少,荆楚之众多”,甚至有“楚之风俗即夔之风俗”之说。
当然,也存在着湖广移民分布较少的地区。
如川东北部的阆中、达县等县移民就以陕西人为多。
这是因为毗连陕西及湖广移民在向南北扩散的过程中呈递减规律分布的缘故。
湖广移民究竟在川东移民中的比例为多少呢?一些县志中的《氏族志》给我们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材料。
民国《云阳县志》卷23《族姓》收录了178个大姓家族,迁自湖广者有121家,占75%;民国《合川县志》卷9《士族》记载外省移入107个氏族,湖广籍为80家,同样占75%,如果保守一点估计,川东地区两湖移民所占比例在70%左右。
无庸置疑,湖广移民是川东移民的主体,“湖广填四川”也绝不仅仅是一句民间传说,而是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
四:“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农业的影响。
(一)劳动力增加,土地大量开垦。
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农业发展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山区的农业垦殖大幅增加。
中央政府对土地开垦采取鼓励政策,明文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垦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
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土地开垦大量增加。
(二)新农作物的推广。
四川山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制约着对土壤肥力、光照气候、水利灌溉有不同程度要求的稻、麦、粟等传统农作物的生产,这些作物不仅产量低,而且大部分山区不宜推广种植。
迫切需要新的适宜山区环境的农作物品种来代替它们。
从十六世纪开始传人我国的美洲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土豆等迎合了这种需求。
这些品种传入后,不仅成为山区农业垦殖的主要内容,而且引起了种植业结构的深刻变化。
由于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土豆亩产亦可达数十石,山民们见有利可图,纷纷放弃传统农作物品种,争相种植。
]立竿见影的效益和富余的粮食又招徕更多的移民,同时刺激着人口的快速增殖。
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移民们更加疯狂地砍伐山林,铲除植被,一切可供开垦利用的土地几乎都种上了玉米、番薯和土豆。
它们成为山区最主要的、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移民在本地区农业垦殖的过程可以视为玉米、番薯、土豆的引种和推广的过程。
五:“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工商业的影响。
(一)移民促进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大量移民入川的人口中,许多人本来就是手工业者,他们携带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入川,在四川直接作为技术工匠进行手工业活动,如铸鼓匠人等等。
他们的到来无疑有利于四川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工厂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尤以盐业的恢复和发展最为典型。
盐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动因在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大幅增加使得人们对盐的要求大幅增加。
巴蜀地区自古就盐业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而移民的大幅增加使得巴蜀各大盐场重新恢复了活力并有所发展,直至咸丰年间因“川盐济楚”而达到最高峰。
(二)移民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由于移民的大幅增加,农业和手工业都逐渐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商业往来更加频繁,商业繁荣起来。
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各种物产资源非常丰富,与外省的商业往来也比较频繁,随着移民的大量增加,商业变得繁荣起来。
外省移民入川促进商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移民为经商而入川。
随着四川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大量的商机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许多外省人大多是为了经商而入川。
其二,移民入川后选择经商。
商业的发展使商机大量增加,许多人为了发家致富放弃了原来的工作,转行经商。
其三,移民经商带动本地人经商。
许多四川本地人本来只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但受外来移民和商业暴利的影响,纷纷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总之,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六:“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也给四川地区带来了诸多的文化影响,随着“湖广填四川”,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巴蜀文化那种有地方特色与地域风格的文化体系受到了冲击,以前四川人的思维沉寂与定势被打破了,而融入了许多新鲜和灵气,文化从内敛性走向包容性。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述南方文化时说:“南方其气温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为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之外”,巴蜀文化亦是如此。
辽阔宽广的四川盆地为中心,奇岭与秀江为点缀的地理环境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长期以来积累起丰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温和的气候,造就了他们温顺柔和、独立谨慎的性格特点。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四川这一隅之地长期以独立的形式而存在,因此其在文化方面也体现出内敛性。
但是伴随着几次重大战事的发展,四川经济出现了暂时性的窒息,大量外来人口的出现在文化层面上带来的异样冲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同样的,移民的客家人由于要在新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
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
土客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是一段接纳、包容和吸收的漫长过程,也造就了如今巴蜀地区人民团结互助、坚忍不拔、开朗勇敢的鲜明性格。
由于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也因为迁徙过程中的生离死别,路途艰辛,人民也开始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于是原来的四川人民便和外来的移民一起,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共同推动着当地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进程。
而移居的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也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
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