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蜀道难(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31
《蜀道难》教案6篇《蜀道难》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道难》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
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蜀道难》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蜀道难》教案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蜀道难》全文。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习杜甫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诗意和诗意。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蜀道难》中的生僻字、难懂句子的理解。
2. 杜甫诗歌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意象和思想感情,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剖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蜀道难》的诗意和诗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道难》。
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诗歌,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蜀道难》的诗意和诗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的感悟。
3.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语文《蜀道难》教案(最新5篇)蜀道难教案篇一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通过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蜀道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范读全诗二、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蜀道难》教案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3)学会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描绘,体会诗中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把握。
《蜀道难》的主题、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中难懂的字词、句子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难懂字词、句子及古代文化常识。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画面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描绘,体会诗中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
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