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21 KB
- 文档页数:10
⽇本佛教,北传佛教之⼀。
佛教传⼊⽇本,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初传时期⼀般以⽇本钦明天皇13年(552)百济的圣明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和上表劝信佛法,为佛教传⽇之始。
⼀说是继体天皇16年(522),南梁司马达等来到⼤和,建⽴草堂,安置佛像礼拜,为⽇本有佛教之始。
不过,当时世⼈不知佛像为何物,视为异域之神崇奉。
百济的佛像传⼊⽇本以后,在朝廷贵族之间,引起激烈的争论。
天皇乃依请求将佛像交给⼤⾂苏我宿祢稻⽬试⾏礼拜。
稻⽬舍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
后疫病流⾏,屡有死亡,⼤⾂物部舆认为是国神的谴责,奏将佛像投于难波(今⼤阪)的堀江,并烧毁供佛的殿堂。
苏我⽒和物部⽒之间的信仰之争,实际上反映了皇室和苏我⽒为代表的主张接受⼤陆政治制度和宗教⽂化,与以物部⽒和⼤伴⽒为代表的贵族反对接受⼤陆政治⽂化的政治之争。
佛教在⽇本流传后40年,为⽇本飞鸟时代的开始。
圣德太⼦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竞造佛寺,从此佛教⼴传⼲⽇本。
推古3年(594),⾼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本,说法于法兴寺。
圣德太⼦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
12年,圣德太⼦制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由于圣德太⼦的弘扬,⽇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
圣德太⼦死后25年,⽇本发⽣了"⼤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物制度,进⾏政治、⽂化、经济等⽅⾯的改⾰,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
由于促进这个⾰新运动的中⼼⼈物,如被任命为国博⼠的⾼向⽞理、僧曼等,都是⼊唐留学僧,故使佛教进⼊⼀个新时期。
奈良时代(710~784)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间,奈良佛教极盛,有五⼤寺。
天平13年(741),⼜敕建东⼤寺,并于诸国建国分寺,以东⼤寺众总国分寺,统辖国分寺。
东太寺是圣武天皇发愿,良辨僧都奠基,⾏基菩萨劝化,天竺婆罗门僧菩提仙那导师完成的。
他们被称为东⼤寺的四圣。
中国唐代鉴真受请赴⽇传戒,天平宝字3年(759)于奈良建⽴唐招提寺。
摘要本文从佛教在日本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日本佛教的宗派,进而引出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日本佛教的认识,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日本文化的历史。
关键字:日本佛教历史宗派现状目录摘要 (1)第一章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史 (3)1 .1 飞鸟时代 (3)1. 2 奈良时代 (3)1. 3 平安时代 (3)1. 4 摄关政治、院政时期 (4)1. 5 镰仓时代 (4)1. 6 德川时代 (4)1. 7 明治维新 (4)1. 8 二战期间 (4)第二章日本佛教的宗派 (5)2. 1 中日佛教十三宗 (5)2. 2 日本南都六宗 (5)第三章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6)3.1 武士道的精神支柱——佛教 (6)3.2 插花、日本画的起源——佛教 (6)3.3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 (6)第四章日本佛教的现状 (6)4.1 佛教在日本正在走向消亡 (6)4.2 日本佛教走向消亡的原因 (7)结论 (7)参考文献(References) (7)浅析日本佛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一、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史日本佛教是北传佛教之一,于6世纪经由中国、朝鲜传至日本,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
奈良时代佛教受到皇家以及有势力氏族的支持,形成国教。
13世纪开始,佛教在平民之间开始盛行。
⒈1飞鸟时代6世纪传入日本的佛教,最初是从大陆来日本的人和苏我氏信仰,后来苏我氏掌握了朝廷的实权,就在朝廷的保护下快速发展,以朝廷所在地飞鸟为中心,兴起了最早的佛教文化。
以苏我氏许愿兴建的飞鸟寺、圣德太子许愿兴建的所谓的四大天王寺和法隆寺为首,诸氏也在竞相修建氏寺。
圣德太子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大臣竞造佛寺,从此佛教广传干日本。
推古3年(594),高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日本,说法于法兴寺。
圣德太子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
12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
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
圣德太子死后2 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第31卷第1期邯郸学院学报2021年3月V ol.31 No.1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Mar. 2021怀感《群疑论》诠释“中阴”过程之探究马若豪(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轮回”理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衍生出来的“中阴观念”一直是佛教各派论之不竭的问题。
虽然这一问题看似微小,但实际上“中阴”对净土信仰的流行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怀感在《释净土群疑论》中系统回答了中阴有无、形象、资身等几个基本问题。
他利用逻辑推论,证明了净土中阴为何当“有”,以及阐释了净秽二土在中阴期的等级差别。
同时在形相与资身的问题上大胆的抬高自家法门的特殊性与优越性,扩大了净土宗的受众群体。
因此,不应该因“中阴”概念应用的范围狭小就忽视中阴理论对净土宗宏化的作用。
关键词:中阴;怀感;净土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21)01-0049-04收稿日期:2020-10-05作者简介:马若豪(1993—),男,河北邯郸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宗教学。
————————————————————————————————————————————前言唐代初期是中国佛教百家争鸣的思想迸发期,而“净土信仰”的之所以流行,无外乎净土“他力”念佛之方便。
但是,宗教修持的简化是建立在一个自我完善与全新改造的教理基础上。
如果大谈易行,却处处疏漏,那么对信众的影响一定是有限的。
因此,经典的完善与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怀感师承昙鸾,道绰,善导一脉,其路线就是“底层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怀感”所著的《释净土群疑论》无疑是值得注意的,是表达净土宗早期思想一部力作。
在这其中,“中阴”理论的基本问题被净土宗首次系统阐释。
但学术界关于净土宗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十方净土”的内容演绎,“念佛三昧”的次第境界或是净土宗的法教仪轨,对早期净土宗“中阴观念”的形成没有过多的关注与研究,忽视了此问题的关键性。
亲鸾真宗的证据罗杰·塔什·考勒斯问题净土真宗颇受非议。
其创立者亲鸾,被倾向于视为一个愚人,以至于他的佛教不需要认真对待。
如亚瑟·劳埃德(Arthur Lloyd)就称其为“相似佛教”1,爱德华·孔兹(Edward Conze)说它近于“降价解脱”2,以及韩福瑞(Travers Christmas Humphreys,Q.C.)以他最富有律师风格的方式向我们发问:“但是它是佛教吗?”3即使是那些信仰真宗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亲鸾明显的穿凿附会感到尴尬。
本愿寺国际中心(Hongwanji international center)的翻译团队在其翻译的《唯信钞文意》的英文版引言中说到:一些佛教思想史家严厉批判亲鸾,宣称他轻视基本的经典,武断地摘引而完全不顾其语境及原本的含义。
4他们的引言并没有直接反驳批评,但是试图诉诸亲鸾开悟的独特性为其开释。
这种辩护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因为它可以用来支持任何一种观点,除非我们了解是什么使得亲鸾的开悟具有独特性。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首先尽力揭示亲鸾的解释方法(我从开始即假定他确实有方法),然后追问它是何种解释,它可能是基于何种开悟之上。
如果解释和开悟这二者,或至少是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被证明为是诚实的、佛教的,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消除蔑视真宗的文化人的疑虑。
《教行信证》中的解释《教行信证》,更确切地应称为《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是亲鸾将摘引的经论段落置于主题标题之下,偶尔加上他说明性注释的选集。
对其解释学的全面分析要求我们全部翻译他所引用的诸多经典中的每一部,再考察亲鸾如何使用这些经典的部分段落。
在这篇论文中,我没有这么大雄心,而只打算完成更小的任务。
《教行信证》主要的论典来源是昙鸾的《往生论注》,一般称为《论注》,收于大正藏第40册(No.1819)。
由于我已经翻译并分析过这部经典5,因此我感觉我可以讨论亲鸾如何使用它。
我将自己的范围限定为《教行信证》的前4章,这是主题的中心部分,以比较昙鸾和亲鸾如何形成各自对佛教的理解。
第6章隋唐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唐代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固化为宰相名号始于()。
[2015年统考真题] A.太宗时期B.高宗时期C.玄宗时期D.德宗时期【答案】B【解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2.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最大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
[2014年统考真题]A.净土宗B.天台宗C.华严宗D.唯识宗【答案】A【解析】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
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之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
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净土宗与禅宗。
3.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的经济制度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答案】B【解析】A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一项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
B项,均田制是隋及唐前期实行的一项土地制度,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这样才能为府兵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C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D项,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一项赋税政策。
4.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意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制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中央各部门权力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山西佛教讲解导游词(精选3篇)山西佛教讲解篇1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其间,大体经历了佛教经典在中国大量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合以及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都显示出由山西出家的著名高僧的历史贡献,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法显、慧远、昙鸾等几位高僧。
法显是东晋时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
俗姓龚,平阳武阳(今临汾市西南)人,平民出身。
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折,父母唯恐他不能成人,在三岁时就送他到佛寺当了沙弥(小和尚),希冀依靠“神佛”的保拓,免除夭折之难。
法显从小对佛很虔诚,20岁时受了“大戒”,信仰更加坚定,行为更加严谨,众僧称誉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高僧传·法显传》)。
法显生于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佛教在北方广泛流行。
当时,北方地区先后建立起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汉民族隔阂很深,尤其是在思想信仰上,汉族信奉儒家教义,认为“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他们则主张“佛是戎神,所应兼奉”(见《晋书·佛图澄传》),把佛看作是自己民族的宗教。
因此,为了从思想上统治汉族广大民众,他们大力宣扬佛教,政治上扶植佛教发展。
如石勒建立的后赵国百姓,在印度高僧佛图澄的宣传下,“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见《晋书·佛图澄传》)。
但是,佛教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不少混乱。
主要是僧人受统治者支持享有特权,于是“真伪混淆,多生愆过”(见《晋书·佛图澄传》),出现大量不法行为,引起民众不满,严重削弱了佛教;同时,佛教自身的,尤其是戒律也很不健全,当时虽有不少西域僧人翻译的佛经在中国流传,但很不系统,且多是口授相传,辗转流行,不免讹误增损,而戒律的翻译又极为缺乏。
戒律的松弛和僧人特权的加大,更造成佛教界的混乱。
这种状况,对于正直笃信的法显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为了保卫佛教的纯洁性,以利于佛教的发展,他决心西行印度,到佛教发源地找回完整的戒律,由此建立一套维持僧众团体及僧众个人的规章制度,作为佛教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佛教的宗派三论宗:以研习古印度高僧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著《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而得名。
因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最早传艺“三论”,故被尊为初祖,经弟子传承,到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
其基本教义是主张万物虚幻,但凡俗人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修道者即认为是空无实体,这就是真、俗“二谛”。
既然万物“非有非无”,则一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就是“八不偈”。
唐贞观八年(公元625年),这一派经朝鲜僧人传入日本。
三阶宗:也称“三阶教”、“普法宗”,祖师为北朝的信行,所依据的经典是《大方广十轮经》和《大集经》等,其教义是把佛教按时期、处所、人众分成三个阶段,认为既不能遵守戒律,又不能领悟佛法的众生处于第三阶段,必须提倡苦行忍辱,消除罪恶,甚至死后还要以身布施,把尸体供鸟兽食用,然后收骨起塔。
认为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主张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
这些宗旨与当时佛教界的理论和行持很不协调,因此不断受到打击,屡遭禁绝,到宋代归于湮灭。
天台宗:因其创立地在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上承南北朝的慧文法师,其实际创始人为智以《法华经》为教义依据,故又名“法华宗”。
智生于南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入天台山修行,创建国清寺。
其教义主张诸法实相,万物相通,一心具有三千世界,即千差万别的事物反映了真如法性的本质,因而万物皆由心生。
到唐代,有名僧湛然,提出“无情有性”,即草木山石也有佛性。
湛然传道邃、行满。
后经日本僧人最澄传入日本。
12世纪初,日本僧人日莲又据《法华经》创立莲正宗,现在活跃于日本社会的创价学会,就是日莲正宗的分支。
华严宗:这一派所依据的经典为《华严经》,故名“华严宗”。
其始祖被认为是隋末唐初的杜顺,杜顺以长安终南山华严寺为道场宣讲教义,死后即葬于寺内,其塔仍存。
但这一派直到三祖法藏才正式形成。
法藏又称“贤首国师”,这一派又叫“贤首宗”。
其教义主张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只有在主观世界感觉到它时才存在。
[收稿日期]2020 08 23[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19JZD011);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佛教文献调查研究”(201703001)。
[作者简介]孙桂彬,男,山东东营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讲师,宗教学博士;何欣雨,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第36卷第6期2020年11月(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 36,No 6Nov.2020齐地高僧善导大师思想的生态意蕴孙桂彬,何欣雨[摘 要] 唐代善导大师,临淄人,是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他的佛学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
他力本愿说启发人们深刻认识人类自身劣根性是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综合解决生态危机;往生论强调不同生命具有平等性,应和谐相处,也凸显对理想生存环境有着明确的追求和向往;念佛思想倡导慈心不杀,减少杀戮,也表明要有效解决生态问题需内外因具足;忏悔思想促使人们反思生态问题的严重后果并加以改正,建立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善导;生态;他力本愿;净土宗[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040(2020)06 0095 07 唐初善导大师是齐地高僧,“临淄人也,幼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1]。
虽然也有传记说其是“泗州人也”[2],但从其跟随山东高僧明胜出家,应知其是临淄人的说法更为科学[3]。
在佛教史中,善导大师是佛教净土宗集大成式的人物,继承并发展了昙鸾、道绰等前代祖师的净土思想,成为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齐地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他系统阐述净土理论,并订立相关行仪,使得净土宗开始具有特色鲜明的宗派形态。
他大力宣扬净土思想,在其影响下,净土学说日益显隆,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接受并实践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成为佛教信徒日益普遍的修持方式。
【旅游风景名胜·山西】玄中寺旅游攻略指南玄中寺是我国佛教闻名的宗派——净土宗的发祥地和中心。
玄中寺坐落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中。
据《山西通志》和存于寺内的唐碑记载:“时大魏第六主皇帝延兴二年石壁寺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方成就。
”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
因地处山陡如壁的层峦叠嶂之中,因此叫“石壁玄中寺”,也称“石壁寺”。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重修后,改称“石壁永宁禅寺”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九年(635年)亲临拜谒,瞻仰礼佛门唐开元九年(721年)玄中寺以佛教律宗道场显现,建立了“露天碍义坛”,和当时的西都长安“灵感坛”,东都洛阳“会善坛”齐名,合称全国三大戒坛。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
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
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
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
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
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
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
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
据载,北魏名僧,被称之为“神鸾”的昙鸾大师晚年来玄中寺任主持,继净土宗祖师慧远之志,在此宣扬净土教义,其死后,弟子道绰、善导继任主持,并在此正式成立净土宗,玄中寺成为净土宗的中心。
后经善导大师向东传人日本,在日本也成立了净土真宗,并建立寺院,称为“枣寺”。
63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64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尉迟敬宗相商。
敬宗说:“伊类粗悍,哪教胜诏?”玄奘答:“此子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这样,在贞观二十二年(648),窥基正式落发为僧,成为玄奘的嫡传弟子。
窥基出家后,先随玄奘居于长安弘福寺,不久迁入大慈恩寺,开始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
显庆元年(656),窥基学业圆满,应诏参与译经,正式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和心传弟子。
作为自己选中的得意门生,玄奘对其非常器重。
据说,玄奘在慈恩寺为窥基单独传授唯识论时,西明寺的新罗留唐僧圆测用重金买通看门之人,偷听了玄奘的宣讲,等窥基开始宣讲唯识论时,圆测已在西明寺鸣钟集僧开讲了,欲使佛教界有窥基步圆测后尘之讥。
对此,玄奘说,圆测只听了皮毛而未得因明秘传之旨。
窥基一直跟随玄奘参与慈恩、西明、玉华等寺的译经工作,直到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圆寂,窥基随师受业达17年之久,玄奘把他的佛学理论的核心和精华全部传授给了窥基,使其成为玄奘之后最著名的佛学大师。
此后,窥基返回慈恩寺专心著书立说,现存其主要译著有《唯识二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三卷等,是唯识宗的主要经典。
窥基一生“造疏计可百部”,故又有“百部疏主”之称。
唯识宗祖 五台高僧玄奘的门人弟子很多,他最著名的弟子有四人,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世称“玄门四神足”。
而最受玄奘器重并继承了玄奘法系的弟子,便是窥基。
在玄奘翻译《唯识论》时,他准备把印度唯识学的十家注释一一译出,并拟由他的四大弟子分别担任润色、执笔、检文和纂义工作。
窥基不赞成这样做,而是主张将十家注释糅合起来,做出定解,“意成一本”,使“受责则有所归”,以免后人无所适从。
对这个大胆的创新,玄奘毅然应允,并让窥基一人“汇聚十释群分……糅为一部”,这就是后来备受中国汉地佛教推崇的《成唯识论》一书,由此创立了中国佛教“唯识宗”。
因其诞生于慈恩寺,法相念佛,故又称慈恩宗、法相宗。
An Analysis of Tanluan Being Excluded from Thirteen Ancestry of Pure Land Sect 作者: 贾发义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42-44页
主题词: 昙鸾;净土;原因
摘要:昙鸾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佛门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信仰经过几次转变,最终选择了弘扬佛教净土法门作为终生的追求.但在传统的中国净土宗祖师世系中,他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他对净土宗所做出的贡献与他后世的沉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试从地域和佛道之争两个角度分析昙鸾未列入净土宗祖师世系的原因,力图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昙鸾的净土菩萨行学说
魏农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北魏名僧昙鸾,是一位在中土宣扬弥陀净土思想的先行者。
他的思想对
中国净土宗的形成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
比如,他把弥陀净土判定为一个真实的、独立存在于三界之外的庄严世界,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只对菩萨、罗汉开放,对于受到烦恼业力羁绊的凡夫也一样开放,他还特别强调了往生净土的方法有一个简便的开始方式,即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这些说法突出了弥陀净土的真实性、开放性以及往生这一净土世界在方法上的简便易行。
【总页数】5页(P140-144)
【作者】魏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略论昙鸾大师在净土宗史上的重要地位及评价
2.昙鸾与慧远净土思想比较研究——昙鸾研究之四
3.昙鸾与净土祖庭玄中寺——昙鸾研究之三
4.昙鸾净土信仰探源——昙鸾研究之二
5.肉身菩萨昙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昙鸾大师
隆盎
【期刊名称】《广东佛教》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昙鸾大师(476—542),山西雁门(今代县)人。
十四岁登五台山寻访灵迹,“备睹圣贤,因而出家”。
出家后广学经论,精研佛学,对中观学派、瑜伽行学派及佛性学说很有造诣。
为访陶洪景长生仙术到梁朝都城建康(今南京),被梁武帝萧衍(464—549)召见讨论佛性,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隆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8
【相关文献】
1.略论昙鸾大师在净土宗史上的重要地位及评价 [J], 明生
2.昙鸾未列入净土宗十三祖问题试析 [J], 贾发义
3.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昙鸾大师 [J], 隆盎
4.净土宗昙鸾法师与茅山派陶弘景先生 [J], 苏晋仁
5.昙鸾与净土宗 [J], 张育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吕梁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传唱,揭开了山西神秘的面纱;而伴随着歌曲中“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的美妙歌词,吕梁这个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熟悉。
随着央视《吕梁英雄传》的热播,吕梁也引起了国人浓厚的兴趣,身边的很多人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走近吕梁:吕梁在哪,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那里有什么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吕梁仍然是个充满了神秘的地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道地的吕梁人。
那里,是我生命的起点;那里,是我永远的归宿;那里,是我永远的家!对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充满了感恩,充满了自豪!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代代吕梁人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着梦想的家园;纯朴、善良的吕梁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朝气编织着梦想的翅膀,实现着一代代吕梁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我爱我的家乡!如同爱我的生命!希望通过这篇小小的日志,让我身边的朋友真正的了解吕梁;也希望大家把美丽的吕梁介绍给自己身边的人。
地理:吕梁市辖一区二市十县,总面积21095平方公里,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
离石区是吕梁市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气候: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
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
年平均气温8、9℃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全区平均气温为—7、2℃,最低气温为—30、5℃;七月份气温最高,全区平均气温为22、8℃,最高气温为39、9℃。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风灾。
资源:吕梁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目前,全市已发现各种成因类型的矿产40种。
突出的资源是煤、铁矿、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石棉、硅石和含钾岩石等,已探明一定储量,其他如硫铁矿、石膏、大理石、蛭石等非金属矿产,虽无探明储量,但多年来一直被群众采用利用。
另外,煤层气、膨润土、紫砂陶土、石墨、花岗石等有一定的成矿远景。
昙鸾一一道绰一一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昙鸾一一道绰一一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若论影响力最大之宗派,则无疑推出禅净二宗,但若论在民众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乂首选净土宗。
曾有人称,禅宗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宗教,而净土宗却是普通白姓的宗教,此说曾引起许多人的反驳,但其中透出的信息还是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无疑拥有最为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乂是最富宗教性且简便易行的教派。
净土思想初传中土,便是由山西玄中寺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弘宣法化,集众念佛,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
可以说正是玄中寺的这三位祖师使从东晋以来便传承于中土的净土思想最终从教理教义至法式仪轨实现了立宗的转变。
从宗派学意义上讲,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应是净土宗的真正创立者。
然而,玄中寺三祖师在中国净土宗史上的地位,自南宋以来便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长期以来,昙鸾、道绰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愿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
一、净土宗立宗之基础净土宗何以立宗,它与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的不共之处究竟在哪里,这是我们在评价三祖师思想或为三祖师定位之前必须澄清的问题。
那么,净土法门它的不共性到底是什么呢,1、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佛教各宗因其法门的不同各有独自的修行方法。
净土一系的主要修行路数即是念佛三昧。
念佛一门如果细分的话共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等。
弥陀经典中的“念佛”就是以观想和称名阿弥陀佛及净土为内容的。
依世亲的《往生论》,往生净土之法即是修习“五念门”。
第一礼拜门,是心中常起愿生净土,而礼拜弥陀如来之意。
第二赞叹门,是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
第三作愿门,即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第四观察门,即观想安乐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形象。
第五回向门,是以所有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安乐,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佛国。
在五念门中,对称名功德颇为重视,佛之名号具其深功德,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恶,亦能于念念中罪灭。
昙鸾基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经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灭往生之说,而以十念相续,作为往生净土之因。
昙鸾把心念弥陀名号与“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心念、口称佛号等同起来,《往生论注》卷上说:往生论》,往生净土之法即是修习“五念门”。
第一礼拜门,是心中常起愿生净土,而礼拜弥陀如来之意。
第二赞叹门,是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
第三作愿门,即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第四观察门,即观想安乐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形象。
第五回向门,是以所有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安乐,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佛国。
在五念门中,对称名功德颇为重视,佛之名号具其深功德,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恶,亦能于念念中罪灭。
昙鸾基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经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灭往生之说,而以十念相续,作为往生净土之因。
昙鸾把心念弥陀名号与“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其至把心念、口称佛号等同起来,《往生论注》卷上说》第40册,第834页)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亦说: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亦说》第47册,)昙鸾对此十念具足,确认是成办往生事业之要门。
昙鸾发挥天亲“五念门”的观点,在重视实相念佛即观想念佛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持名念佛。
在以上的论述中,他把念佛分为心念和口念两类,认为心念与口念的效果是一样的,口念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心念则包括念佛名字,这是持名念佛;忆念佛的相、好,佛的神力、功德、光明等,这是观想念佛,至于“随所观缘”而忆念“总相”、智慧,则属实相念佛。
昙鸾倡导口念,已把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念佛方法。
中国的弥陀信仰发展史,是山观想念佛为主进而持名念佛为主,持名念佛乂以口念为主。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是昙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转向了持名念佛为主,并明确提倡口念之法。
为了坚定人们持名念佛的信心,昙鸾特地论证了持名念佛的功效。
他指出“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
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一切众生在念佛时,心念口诵佛号,声声在此,念念在心,别的念头自然无法侵入。
若一心念佛,则心山秽转净,善业时时增进,惑业日日退减,加之佛以愿力摄引,自然往生净土。
所谓“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大正藏》第40册,第839页)昙鸾更指出“阿弥陀佛”所具有的咒语的神秘力量,在《往生论注》中他列举了念咒可以消肿,可以刀兵不中,呼木瓜名可以病愈来证明口诵之威力,(《大正藏》第40册,笫835页)持名念佛自然可以往生净土。
昙鸾对持名念佛的创造性运用,开创了后世念佛法门口诵弥陀的先河,如道绰便口诵佛号,'‘日以七万为限”。
善导更是念佛日课从万声至十万声。
2、自力与他力的判教说中国佛教各宗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论。
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
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
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口,浅深次第,洞然心II,进修有据。
各宗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据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论。
昙鸾着作中的自力与他力,就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
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
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他的二道二力说。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出现在龙树菩萨所着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大正藏》第26册,第41页)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一切众生在念佛时,心念口诵佛号,声声在此,念念在心,别的念头自然无法侵入。
若一心念佛,则心由秽转净,善业时时增进,惑业日日退减,加之佛以愿力摄引,自然往生净土。
所谓“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大正藏》第40册,第839页)昙鸾更指出“阿弥陀佛”所具有的咒语的神秘力量,在《往生论注》中他列举了念咒可以消肿,可以刀兵不中,呼木瓜名可以病愈来证明口诵之威力,(《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持名念佛自然可以往生净土。
昙鸾对持名念佛的创造性运用,开创了后世念佛法门口诵弥陀的先河,如道绰便口诵佛号,“日以七万为限”。
善导更是念佛日课从万声至十万声。
2、自力与他力的判教说中国佛教各宗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论。
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
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
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U,浅深次第,洞然心口,进修有据。
各宗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据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论。
昙鸾着作中的自力与他力,就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
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幕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
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他的二道二力说。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岀现在龙树菩萨所着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大正藏》笫26 册,笫41页)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中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如斯等事,触H皆是。
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大正藏》笫40册,第826页)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乂别有创新。
首先,龙树菩萨认为,所谓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和他力上,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不退转地。
而昙鸾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惟有往生净土,才是易行道。
其次,龙树所说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十方诸佛之名号,便可达不退转地。
而昙鸾则主张,惟有称才属易行道。
娑婆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
第三,昙鸾详陈于五浊之世求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亦从反面显示了易行道的殊胜。
所以,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有别于龙树之说。
龙树之论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其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并未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
而昙鸾所说的阿毗跋致是指往生净土之益,而不是指现世此土得益;他所说的易行道,亦专指称念阿弥陀佛,而非十方诸佛,宣扬的只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
昙鸾这一“他力本愿”的修行理念与对易行道的自觉倡导,树起日后中国净土法门简易修行的不二旗帜。
昙鸾倡导易行道,其主要依据就是他力本愿,即依仗佛力成佛自然易行。
昙鸾这一“愿力论”,为后世修行净土法门者开启了无限方便之门,提供了强大之修行动力,透射出往生成佛的无量曙光。
昙鸾在《往生论注》卷下阐述了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阿弥陀佛本愿依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为四十八愿。
在四十八愿中,昙鸾特别提出第十一、十八、二十二此三大愿来论证,认为依此增上缘便可往生净土,得不退转,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
十一愿为“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昙鸾以为依此本愿力即可生彼国,悉住正定聚,而无退转之难。
十八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依此本愿之力,十方众生皆得往生净土。
二十二愿为: 大正藏》第40册,第826页)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乂别有创新。
首先,龙树菩萨认为,所谓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和他力上,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不退转地。
而昙鸾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惟有往生净土,才是易行道。
其次,龙树所说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称念十方诸佛之名号,便可达不退转地。
而昙鸾则主张,惟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属易行道。
娑婆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
第三,昙鸾详陈于五浊之世求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亦从反面显示了易行道的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