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32
《蜀道难》教案(上课用)【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究本诗情感主旨2、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李白可以说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
要提起李白,我想给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
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还是个剑客,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并写下了“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样的诗句。
那么,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诗中作过非常生动的评价,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衣袂翩翩的李白,他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长超拔不群。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灵光。
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李白的名篇《蜀道难》。
二、作者简介1、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
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蜀道难》公开课一、教学内容《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作者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蜀地的经历。
诗中以蜀道的险峻,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乐;学具:笔记本、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蜀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蜀道的兴趣,进而引入诗歌《蜀道难》。
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蜀道难》,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诗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蜀道难》板书内容:1.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3.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你对《蜀道难》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背诵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诗歌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李白的其它诗歌,深入了解李白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念。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蜀道难》的精神,运用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蜀道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略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蜀道难》教案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二、教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
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写作背景•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三)图片展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课件《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在这篇公开课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唐朝时期,蜀地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富庶的地方,而李白则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曾经多次游历蜀地,并在那里结交了不少朋友。
在这个背景下,李白写下了这首《蜀道难》,表达了他对蜀地的热爱和关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首先,诗中的“蜀道”指的是通往蜀地的道路,也代表着李白对蜀地交通的关注。
在诗中,李白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蜀道的艰险和险阻,这也表达了他对蜀地百姓生活的不易和艰辛的同情。
其次,诗中还涉及到了许多蜀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例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句,都描绘了蜀地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蜀地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极具感染力。
在《蜀道难》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蜀道的艰险和险阻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外,他还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总之,《蜀道难》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意义的诗歌,它既表达了李白对蜀地的关注和同情,也展示了他的卓越诗歌才华。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们深入探讨了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意义,也进一步了解了李白的生活和创作背景。
我们也学到了如何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
《71关爱他人》公开课优秀课件公开课优秀课件《71关爱他人》公开课优秀课件一、设计理念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为核心,通过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掌握关爱他人的方法,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课程设计以互动、合作、探究为原则,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
《蜀道难》优秀课件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蜀道难》这首诗。
说起这首诗,那可真是千古绝唱啊!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它,那种豪迈、那种悲壮,每次读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咱们先来聊聊李白这位大诗人。
他长得怎么样呢?据说是“眉清目秀,风度翩翩”,不过我更愿意想象他是个不修边幅、豪放不羁的仙人。
他喝醉了酒,就拿着酒壶,对着天空大喊:“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的李白,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再来说说《蜀道难》这首诗。
它开头就来了个“噫吁戏,危乎高哉!”这四个字,直接把人带进了那种险峻的山路。
我每次读到这儿,都能想象到李白站在山巅,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那眼神里满是敬畏和赞叹。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句子是不是很美?我每次读到这里,都能感受到那种山路盘旋上升的气势,仿佛自己就在那山间小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里的李白,已经到了山路的尽头,他累了,他倦了,他只能用手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种情感,是不是很真实?咱们再聊聊这首诗中的“蜀道”。
这蜀道啊,可不是一般的难走。
它穿越了崇山峻岭,跨越了江河湖海,是古代从四川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
但是,这条路充满了危险和艰辛,很多行人都因为这条路而丧命。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里的黄鹤,就是传说中的神鸟,连它都飞不过去,可见这条路有多难走。
而那些想要过路的猿猴,也愁得只能攀援在树上,无法前行。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据说,古代有个叫张骞的人,他为了开辟丝绸之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这条路。
但是,他却在路上遭遇了强盗,最后被杀害。
这个故事,让人不禁感叹:这条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最后,咱们来聊聊这首诗的意境。
李白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蜀道难的壮丽画卷。
他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也看到了人类的坚韧。
这种意境,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好啦,今天的课件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对《蜀道难》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杜甫和《蜀道难》的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探讨诗的意义和主题。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过程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杜甫和《蜀道难》的背景知识。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鉴赏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杜甫和《蜀道难》的背景。
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的意义和主题。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本:《蜀道难》原文。
投影片:展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图片。
视频或音频: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或解析视频。
3.2 教学材料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
参考书籍: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说。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作业: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作业反馈:提供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参观文化遗址:深入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5.2 教学拓展阅读其他杜甫的诗作:扩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第六章:教学设计6.1 课程结构导入:5分钟讲解:20分钟讨论:15分钟总结:5分钟6.2 教学策略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提供相关的参考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7.2 互动环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蜀道难》教案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3)学会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描绘,体会诗中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把握。
《蜀道难》的主题、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中难懂的字词、句子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难懂字词、句子及古代文化常识。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画面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描绘,体会诗中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
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蜀道难公开课课件《蜀道难》公开课课件课程类型:诗歌鉴赏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让学生掌握《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让学生理解《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一、课程导入1、播放有关蜀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蜀道的艰险和美丽。
2、提问:你们知道《蜀道难》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二、作者介绍1、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展示李白的代表作品和文学风格。
三、作品背景1、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作品分析1、让学生朗读《蜀道难》全诗,并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包括语言、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方面。
3、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4、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堂互动1、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你认为《蜀道难》的主题是什么?李白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主题?你如何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2、让各组学生派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补充。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蜀道难》的作者、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
2、强调《蜀道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多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1、在课程导入环节,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点,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在作品分析环节,要注意节奏把握和难易程度,避免过于繁琐或浅显。
3、在课堂互动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创意。
4、在课堂小结环节,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