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
- 格式:docx
- 大小:20.38 KB
- 文档页数:4
犯罪客观⽅⾯,⼜称犯罪客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
犯罪客观⽅⾯具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
犯罪活动是⼈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能被⼈所直接感知。
2、具体性。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客观⽅⾯要件,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客观⽅⾯的要件具体表现为危害⾏为、危害结果、危害⾏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特定时间、地点、⽅法、⼿段等。
3、多样性。
犯罪客观⽅⾯的内容及其包含的要件复杂、多样。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种种具体犯罪,在犯罪客观⽅⾯各有其特性,没有任何⼆罪的外在表现形式完全⼀样。
4、法定性。
构成犯罪的各种客观要件必须是刑法条⽂明确规定的。
只有那些刑法条⽂明确规定的、能够充分体现犯罪⾏为的社会危害性质及其程度的客观事实,才是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的客观⽅⾯。
犯罪客观⽅⾯是区分罪与⾮罪的重要依据,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客观标准,是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的客观基础。
犯罪客观⽅⾯是犯罪主观⽅⾯的外化,犯罪意图只有通过犯罪⾏为才能实现。
第七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部分罪名)一、概述: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是指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1.本罪客体:社会管理秩序。
2.本罪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违反社会管理法规,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3.本罪主体: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单位主体和自然人主体。
4.本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者过失,有的还要求行为人具有特定的目的。
二、妨害公务罪指以暴力、威胁方法(必要条件)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本罪客体: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红十字会、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公务活动。
2.本罪客观方面: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故意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本罪主体:一般主体。
4.本罪主观方面:故意。
5.处罚:犯本罪的,处X≤3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刑法》第277条!!!真题解析:(2006/二/7)对下列哪一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A.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B.在走私毒品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C.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D.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答案A。
以上均属于分则规定。
A,第157条第2款明文规定数罪并罚。
其他三项,均属于法定的加重犯,不数罪并罚(B,第347条第2款第4项;C,第318条第1款第5项;D,第321条第2款)。
三、招摇撞骗罪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正常活动的行为。
简述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并因此而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行为具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特征。
本文将重点探讨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1. 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社会恐慌等后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违法性:犯罪行为违反法律的规定,涉及到法律的界限和底线。
犯罪行为通常是明令禁止的,违反了法律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限制。
3. 主体性:犯罪行为是由有具体主体实施的,即犯罪行为必须由人来实施,而不能由自然力量或非人力量来完成。
人作为犯罪行为的主体,具有主观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 外部行为:犯罪行为是指人的意识和行为在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即人的行为对外界具有可见性和可感知性。
外部行为是犯罪行为客观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5. 可公开性:犯罪行为是可以被社会公众所知晓的行为,即犯罪行为的事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被公开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犯罪行为的公开性有助于社会舆论监督和法律制裁的实施。
6. 可证明性:犯罪行为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证据来证明的行为,即犯罪行为需要有一定的证据支持才能被认定。
证据的确凿性和充分性对于犯罪行为的定性和定罪具有重要意义。
7. 社会背景:犯罪行为往往与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联,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因素。
社会背景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和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8. 民事侵权行为:犯罪行为通常涉及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等。
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犯罪行为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法律制裁性。
总结起来,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包括社会危害性、违法性、主体性、外部行为、可公开性、可证明性、社会背景和民事侵权行为等。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客观实质,为法律制裁和社会预防提供了依据。
对于犯罪行为的客观特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打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犯罪的客观方面是什么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划分罪与非罪的重要客观标准,是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之一。
《刑法》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什么二、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特征:(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三、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一)犯罪主体。
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
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
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
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
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
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
本章要点
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危害行为
第三节危害结果
第四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内容包括: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1.犯罪客观方面具有法定性。
2.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3.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4.犯罪客观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因素。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必要要件:危害行为
选择要件(非共同要件):危害结果、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和手段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1.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罪与非罪的界限。
2.是划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界限。
3.是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
4.犯罪的客观方面也是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5.犯罪客观方面是量刑的重要根据。
第二节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危害行为,是指人在自己的意识意志支配下实施的有害社会的身体活动(动静)。
(动是指身体积极的动作,而静则是指身体的消极的静止)。
危害行为的特征
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
2.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支配下的身体活动。
3.危害行为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活动,并触犯了刑法的规定。
4.危害行为必须是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作为和不作为
(一)作为
刑法上的作为,指行为人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即法律要求人们不应为,而行为人却有所为,即“不当为而为”。
作为的表现形式
(1)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
(2)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
(3)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4)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5)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二)不作为
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刑法要求的必须履行的某种特定的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这种义务的行为。
即“当为而不为”。
1.不作为犯罪的构成条件
1)行为人必须有作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的来源)。
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
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作为义务。
③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作为义务。
④行为人先前行为所派生的作为义务。
2)行为人有履行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不具有履行能力的情况:
①无作为能力;
②生理之缺陷;
③空间之限制;
④欠缺救助所必要之能力、经验、工具等。
3)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的义务。
2.不作为犯罪的种类
1)纯正不作为犯: 是指刑法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
2)不纯正不作为犯: 是指刑法规定既可由不作为构成,也可由作为构成的犯罪。
第三节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具体损害事实。
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包括危害行为所引起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是指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特征:
1.危害结果的客观性。
2.危害结果的因果性。
3.危害结果的侵害性。
4.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
刑法上的危害结果,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理论上主要有以下分类:1.根据危害结果是否为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划分。
构成结果—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非构成结果—指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2.根据危害结果的表现形态划分
物质性的结果,是指有形的、可以具体确定和计量的结果。
非物质性的结果,指无形的、难以具体测量的损害后果。
3.根据危害结果和犯罪对象联系的紧密程度划分。
直接结果-与危害行为有直接联系
间接结果-与危害行为有间接联系
三、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
1.有些犯罪以结果是否发生或结果的大小、轻重作为罪与非罪的界限。
2.有些犯罪以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作为区分犯罪完成状态(既遂)与犯罪未完成状态(预
备、未遂、中止)的界限。
3.有些犯罪以特定的危害结果作为划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4.有些犯罪以有发生某种严重结果的可能或危险作为犯罪构成要件。
5.有些犯罪以危害结果的轻重作为量刑轻重的重要情节
第四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罪因果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客观性
2.相对性
3.顺序性
4.复杂性
二、犯罪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
1.必然因果联系
1)一个危害行为直接造成了通常情况下均会发生的一个或几个危害结果。
2)某人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不是必然地产生某种危害结果,但由于被害人自身的特殊条
件,却产生了这种危害结果。
3)某人的行为必然引起另一人的行为,而由后一个人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危害结果,这样,
前一行为与最后的结果有必然因果关系。
4)某人实施了高度危险的行为,使得危害社会结果随时都可能发生,被害人的行为又使这
种可能变成了现实。
5)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由于某种不利条件的存在,前一果的恶性发展导
致了另一严重结果的发生。
6)行为人实施了某一行为,在这一行为作用发展过程中,介入了他人的另一危害行为,几
个行为的合力产生了危害结果。
2.偶然因果联系
1)某人的行为直接引起一种危害结果,在其继续发展过程中,偶然地介入了他人的行为,
产生了另一严重结果。
2)某人的行为引起了被害人的行为,又由于被害人的疏忽,造成了严重的结果。
3)某人的行为直接造成了某种危害结果,偶然地介入了自然力的作用,造成了被害人更加
严重的结果。
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一、犯罪的时间、地点
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不存在没有时间、空间的犯罪。
刑法所注意的是那些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时间和地点。
犯罪的时间、地点包括两种情况
1)不同的时间、地点能影响犯罪的成立
2)不同的时间、地点能影响量刑的轻重
二、犯罪的方法、手段
犯罪的方法、手段,一般情况下,对构成犯罪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不同的方法对犯罪的社
会危害程度有影响,因此,可能影响量刑的轻重。
只有刑法把一定的方法规定为构成某种犯罪的必要要件时,犯罪的方法对犯罪的成立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