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最全汇总
- 格式:pdf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23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总结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谈读书》作者, 国家、家。
著有《》。
《不求甚解》作者,原名,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闻记者、家、家,著有杂文集《》、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山水画的意境》作者,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家,以成就最高。
3.《无言之美》作者,安徽桐城人。
现当代著名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著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4.《驱遣我们的想象》作者,作家、教育家。
【字音字形】1.藻.饰( )2.怡.情( )3.诘.难( )4.味同嚼.蜡( )5.吹毛求疵.( )6.狡黠.( )7.滞.碍( )8.liàn()达9.要jué() 10.统chóu() 11.shè()猎12.聪yǐnɡ()13.劝jiè() 14.高谈kuò()论15.狂wàng()自大16.开juàn()有益17.惆.怅( ) 18.真挚.( ) 19.渲.染( ) 20.浮光掠.影( )21.身lín()其境22.xiōnɡ()有成竹23.朝朝mù mù()( )24.意蕴.( ) 25.寂寥.( ) 26.铢.两悉称( )27.信手拈.来( ) 28.栩.栩如生( )29.目不忍睹.( ) 30.fù()丽31.lǒnɡ()统32.é()眉33.yàn()语34.心旷神yí()35.轻miáo()淡写36.契.合( ) 37.旷.远( ) 38.苟.安( ) 39.拘泥.( )40.桥堍.( ) 41.歌yáo() 42.海xiào()【词语理解】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应推敲细思。
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与复习提纲衣襟jīn 肿胀zhǒng zhng 花圃pǔ 骊歌 l 叮嘱dīng zhǔ 讪笑shn 嫉妒 j d 伫立zh l 荒草萋萋huāng cǎo qī qī 幽寂yōu j(二)解释词语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确凿:确实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沸,水开。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骇人听闻:让人听了就吃惊害怕。
嫉妒: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萋萋:形容草长的茂盛的样子。
(三)、词汇积累(要求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掌握)攒拗哽惮踱撇蘸拽泅瞅雏抽确凿菜畦桑葚臃肿脑髓蝉蜕骊歌花圃丑陋讪笑幽寂二、课文理解(将重点地方画上横线,便于巩固)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的描写和感受,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含蓄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④找出文中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词语的作用(如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的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国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
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1.脑髓.( )2.蝉蜕.( )3.锡箔.( )4.倜傥..( )( ) 5.敛.( )6.拗.过去( )7.秕.谷( )8.人声鼎.沸( )9.皂荚.树( )10.攒.成( )11.宿.儒( ) 12.书塾.( ) 13.jì()上14.确záo()15.mì()食16.菜qí() 17.云xiāo() 18.轻jié() 19.jiàn()赏20.cuàn()向21.kuī()甲22.lín lí()( ) 23.东方shuò()24.和ǎi() 25.星xiù()26.搓捻.( ) 27.混.为一谈( ) 28.给.予( )29.感kǎi()30.jié()然不同31.花团jǐn cù()( ) 32.zhàn()开33.qǐ()盼34.争zhí() 35.ào mì()( ) 36.激dàng()37.疲倦不kān()38.不求shèn()解39.小心yì yì()( )【词语理解】1.铁如意,指挥(洒脱;不拘束)。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初中名著导读思想导图整理《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 年 ,是鲁迅所写的独一一部回想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直获取极高的评论。
“朝”表示从前期间, “夕”表示晚年期间,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清晨的花夜晚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暮年回想童年期间、少年期间、青年期间的人和事。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想文”。
主要篇目:《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老来娱亲”、“郭巨埋儿”)、《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 深刻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主要描绘了孙悟空出生, 后遇到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 , 一路降妖伏魔, 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终于抵达西天, 见到如来佛祖 ,最后五圣成真的故事。
由“大闹三界”“取经缘起”和“西天取经”三部分构成的百回大书,深刻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明朝统治阶级腐败衰败,世风堕落,表示歧视皇权的精神。
《骆驼祥子》老舍的长篇小说。
描绘了旧北京的一个黄包车夫的酸楚故事,它深刻揭穿了旧中国的黑暗,控告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盘剥、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感人民的深切怜悯,向人们展现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基层贫困市民生活于难过深渊中的图景。
《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的科学想象小说,该小说叙述了“鹦鹉螺号”(诺第留斯号)的故事,表达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教授在大海深处旅游的故事。
潜水艇船长尼摩邀请阿龙纳斯教授作海底旅游。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 , 经过珊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很多稀有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怪情景, 又经历了很多危险。
最后, 当潜水艇抵达挪威海岸时, 阿龙纳斯教授不告而别, 把他知道的海底奥密公之于世。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 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基础+阅读+作文)第一部分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2.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3.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4.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5.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6.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7.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8.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3.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4.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5.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6.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7.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8.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9.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10.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