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重点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17
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点归纳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中国的一项法律,它旨在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其起源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制定。
以下是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
知识点归纳。
一、不正当竞争的定义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采取欺骗、误导、虚假宣传、恶意抢夺商业机密等手段,干扰市场竞争,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其
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利益。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三、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打击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法律明确规
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包括盗取、窃取、非法获取商业秘密等。
并规
定了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并且对侵犯商业秘密
的行为提供了打击措施。
五、损害赔偿和禁止性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损害赔偿和禁止性行为进行了规定。
对于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请求赔偿损失;对
于经营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要求经营者停止侵犯,消除影响,
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六、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七、行政处罚措施
八、民事诉讼制度和惩罚性赔偿
九、维权方式和救济措施
总结起来,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它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护措施。
通过明确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产权保护、损害赔偿和禁止性行为等措施,该法律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护,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反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反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竞争。
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混淆行为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与知名商品相混淆。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
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二)限制竞争行为1.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
2.政府及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正当经营活动。
3.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
4.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
(三)商业贿赂行为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购买商品,可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给中间人佣金。
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
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
(四)虚假宣传行为(五)侵犯商业秘密(六)低价倾销行为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消费者权益保护争议的解决途径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和解是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的首选方式。
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4.提请仲裁: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模拟习题X型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从事市场交易不得采用的手段有()。
A. 在商品上伪造产地B. 在商品上冒用质量标志C. 在商品上使用经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D. 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答案】ABD2. 有关商业贿赂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第八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本章重点:本章难点:消费者1消费者概念1、消费者、消费者概念22、消费者权利、消费者保护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第节概述一、消费(一)消费的含义从广义上理解:消费包括生活消费和1、从广义上理解:消费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即个人对生活资料的消耗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消耗。
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消耗2、从狭义上理解:消费仅指生活消费,即仅指个人对生活资料的消费。
仅指个人对生活资料的消费(二)消费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决定着生产,而不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个国家经济的发不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影响。
二、消费者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基本含义是:()消费者是个人,是购买、使用商(一)消费者是个人是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
1、生活消费的终极主体只能是自然人;2、对经营者来说,消费者出于弱者地位;3、国际上通常也把消费者理解为个人。
(二)消费者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是由经营者提供的,而不是自己生产、制造的。
(三)消费者是获取生活资料进行生活性消费的个人。
消费者所获取的是生活性资料而非生产资料。
三、经营者三经营者经营者是指从事经营加工、制造和销售商品的单位和个人。
经营者既可以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的单位和个人经营者既可以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也可以是自然人。
四、消费者于经营者的区别区分消费者于经营者的标准不是所购买使用的商品的性能是什么,而是其购买的目的是为生活消费,还是为生产经营的需要。
活消费还是为生产经营的需要例外: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考虑到农民于消费者类是的境遇,的生产资料考虑到农民于消费者类是的境遇适用消法。
五、消费者问题(一)概念()概念消费者问题是指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的问题,即消费者受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损害而产生的问题。
试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第一条)。
这就表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之一。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呢?对此,学界还缺乏专门性的研究。
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调整对象的视角(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说所谓反不正当竞争法,又被称为“制止不正当竞争法”或者“不正当竞争法”,是指通过制止市场交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维护经济秩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着日益广泛复杂的利益关系,竞争者利益、公共利益、消费者利益都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重要客体。
正是基于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重要性的高度认识,我国在着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即在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除了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外,广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包括商标法、广告法等包含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范的法律法规。
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伴生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
它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己任,对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对消费者实施特别保护的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指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除了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外,还包括散见于各个法律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款。
(二)两法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通过以上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和保护客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基本社会关系经营者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要调整的则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
第八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消费者的概念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需求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1、消费者是指以生活为目的个体社会成员。
生活消费通常是指为了满足个人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进行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以及劳动服务的消费行为,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因此,如果是为了生产消费的目的,就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范围。
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4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这说明我国立法者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农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消费也享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的权利。
2、消费者是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即消费者获得商品、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可以通过有偿或无偿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商家是为了宣传或达到其他商业目的的而向个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服务和赠送商品,这时的个体社会成员也都属于消费者。
3、消费者是个体社会成员这表明消费者是自然人或家庭,包括一个国家领域内所有的人,不仅包括本国人,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
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均不属于消费者的范畴。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消费者、经营者、保护机构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具有保护消费者权益功能的各种法律规范。
我们通过以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理解它的含义,即一切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包括: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检验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