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结课作业__寺庙园林植物景观与植物配置赏析4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6.42 MB
- 文档页数:44
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虽然出现过诸多学术流派,而覆盖最广、传播最久、影响最深的是儒道佛三家。
研究这三家对自然的态度,就是把握住中国人对自然态度的关键。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
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以儒家的眼光看自然,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行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
植物变成人的品德、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坚贞的品德。
由这种“比德”思想指引而产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等,无不为植物赋予了人格的象征。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
自然并没有下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相互搭配,是形成园林整体风格的重要组分。
植物有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建造功能,使植物与寺庙园林其他造园要素一样,成为景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植物的景观构成要素与寺庙人文环境中的空间构成要素相结合,按人们对植物环境的视觉审美需求,形成在特定寺庙园林空间内植物景观的多种空间类型及组合方式。
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寺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地区的寺庙发展、演变概括成四个阶段:六朝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时期(衰落时期);明清时期(繁荣期);近现代(复兴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地区寺庙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
南京寺庙园林从六朝至今,随着造园艺术的日趋成熟,植物景观也逐步形成了蕴涵悠久寺庙文化的特有空间配置模式和空间构成理念。
1南京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寺庙园林包括三种情况:毗邻于寺庙而单独建置的园林;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即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环境[2]。
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寺庙园林是二者或三者的综合。
目前南京地区,范围包括南京城区和周边郊县,仍在开展佛事的寺庙有三十余处,结合南京地区寺庙园林的具体情况,将南京地区寺庙园林分为“寺庙丛林”与“寺庙园林”两大基本类型。
“寺庙丛林”指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包括天然植被林、入寺前引导林、风水林、生产林等,而“寺庙园林”指毗邻于寺庙以及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包括寺园、寺庭、寺径、寺庙入口及外墙周围等园林空间。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寺庙园林艺术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形”的设计和创作,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因素的空间尺度关系、构造或配置艺术,用以“艺术”内容的表达,即“物质空间”构成;另一方面,在与通过艺术布局形成的一系列的景象的组织和安排,由此按秩序地将意念传达给观赏者,从而由“形”转化为“神”的意会,即“精神空间”构成。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寺庙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其中寺庙园林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1-2]。
寺庙园林禀承了佛教(超尘脱俗、恬静无为)、道家(清净无欲、修养内丹)的主旨,庄严肃穆的宗教场所通过园林化而更加赏心悦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寺庙园林的选址中国寺庙园林的选址十分注重环境,多选择环境幽静、山林茂密、环境优美的自然山川(便于僧侣清修),且要水源丰富(满足僧侣生活需要),向阳背风,幽隐,交通方便(便于游人、香客通行)。
我国许多寺观依山而建,依据自然条件进行园林绿化,景观风貌优异。
因此,在许多名山名川中保存了大量的寺观,文献上有“天下名山僧(道)占多”[3]的说法。
寺庙园林在选址上还受到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影响,寺庙多隐于丛林中的幽深之处,三面群山环绕,一面视线敞开,既有神秘的宗教气氛,也有风景园林学和风水学中的围护与屏蔽的特征。
寺庙整体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临清水,符合中国风水学的负阴抱阳[4]的说法,“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水而媚”。
背山面水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基本吻合风水学中所说的最佳选址。
佛教寺庙园林来说,这种前朱雀、后玄武的布局观念作为寺庙选址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宗教精神与人工山水的完满结合。
同时,寺庙园林的选址还受到中国古典园林中昆仑、蓬莱神话仙境及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的影响。
在特殊时代的环境影响下,人们心目中的昆仑山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神仙居所,一种虚幻的境界,非常人所及,昆仑山已抽象为一个无比高峻且与外界隔绝的理想景观模式。
中国神话中的另一仙境是海上仙岛,既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实质上是海上昆仑,显示了人们对空间隔离结构和虚无飘渺的虚幻胜境的向往。
随着人们对梦寐以求的仙居环境的向往,神话仙境模式进一步发展,最终转化为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的理想化的隐密环境。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分析寺庙园林主若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佩效劳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式。
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此刻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式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儒学的开创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做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的地方,都可能为“君子”所“乐”。
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知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觉。
道教的开创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转变都是无心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
自然并无下意识的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归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开创人释迦牟尼所诞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漂亮的树木有关。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无不打上儒道佛的烙印。
传统的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所产生的形而下的层面越出,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
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正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遇。
2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
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2.1寺因木而古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架为要紧的结构方式,风雨侵蚀,难以长久,几千年或几百年以后便需修缮重建,因此很少有古意。
而名木古树不仅挺拔庞大,具有强力的形体美,且皴痕记流年,给人以幽深古远的历史沧桑感。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分析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做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
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
自然并没有下意识的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出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美丽的树木有关。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无不打上儒道佛的烙印。
传统的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所产生的形而下的层面越出,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
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正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
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2.1寺因木而古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风雨侵蚀,难以长久,几千年或几百年之后便需修葺重建,因而很少有古意。
而名木古树不仅高耸巨大,具有强力的形体美,且皴痕记流年,给人以幽深古远的历史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