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版)
- 格式:doc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2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教材)习题答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2)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贸易量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提高 B. 下降C.不变 D. 变化方向不确定 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 B. 贸易差额 C.对外贸易量D. 国际贸易量 4.转口贸易又称()A.直接贸易 B. 间接贸易 C.过境贸易 D. 中转贸易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参考答案:1. A、2. A、3. B、4. D、5. A课堂讨论1-1: 2021-2021年我国贸易条件系数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的特点有哪些?(P5)参考答案: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贸易条件系数呈逐步降低趋势,表明贸易条件逐渐恶化;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系数呈上升趋势,贸易条件逐渐改善。
课堂讨论1-2:结合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P6)参考答案:(1)从外贸依存度所反映的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从商品结构看,尚属贸易弱国;(2)重要资源性商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贸易安全隐患;(3)服装、纺织及家电等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4)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过高;(5)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对国外的供给依赖远远大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依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6)外贸规模增大,但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在相对下降。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12)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目 录第1章 绪 论第2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第3章 国际贸易均衡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第5章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第6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和需求第7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市场结构第8章 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第9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第10章 古典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第11章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第1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第13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14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第15章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第16章 国际贸易体系第1章 绪 论1国际贸易学的含义?答: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商品和服务跨国界流动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
国际贸易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机制研究:(1)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三个基本问题: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研究要回答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为什么产生,它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是什么,或者说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是什么;②国际贸易的结构。
国际贸易结构研究的是,在不同假定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流向和相互依存关系;③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结果是研究国际贸易持续展开的效果。
(2)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三个基本问题:①采取特定贸易政策的原因;②国际贸易政策的措施;③国际贸易政策的效果及其调整。
2国际贸易的特征是什么?答: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是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国际贸易的特征是:(1)国际贸易是跨国界的贸易现象在一国的贸易中,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本国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最大化。
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对跨国界商品和服务流动的态度、管理制度安排和政策上有一定的差异,国际贸易是一种商品和服务流动存在主观或客观障碍的贸易。
(2)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货币媒介下展开的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或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活动是在统一的货币媒介下展开的,不存在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汇率问题。
“21世纪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系列·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案例、实训(第二版)网络教学资源包之《参考答案与提示》第1章绪论【教学互动1-1】教学提示:本次教学互动,主要是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让学生感觉到进出口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在使用的不少产品可能就是进口的,或者原料或配件是进口的;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资料查阅和整理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在工作中通过网络和各种途径搜集需要的信息;第三,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了解窗外的世界,为今后走出校园奠定基础。
(1)进口产品部分,如果部分学生没有头绪,教师可以给出提示:如化妆品、汽车及其配件、食品、葡萄酒和橄榄油等。
通过有什么进口食品,来自哪个国家的了解,增长学生的国际贸易产品知识和国际贸易地理知识。
(2)当地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当地和高一级的统计网、经贸网、政府网等途径了解到进出口总额几年来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因素,了解外贸政策的变化。
(3)当地的主要的进出口产品方面,也可以通过上述(2)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朋友、亲戚等了解当地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关于进口产品,可以到当地的超市、进口食品店、专卖店等途径实地考察了解。
■单元训练□理论题▲客观题△选择题○单项选择1)B 2)D 3)C○多项选择1)AC 2)ABC 3)ABC△判断题1)对 2)对 3)错 4)错▲主观题△简答题1)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哪些区别?参考答案:第一,国际贸易难度大。
第二,国际贸易复杂程度大。
第三,国际贸易风险大。
2)国际贸易可以按商品的流动方向划分成几种类型?参考答案:(1)出口贸易(2)进口贸易(3)过境贸易3)EDI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参考答案:(1)数据标准化(2)通讯网络技术(3)EDI软、硬件□实务题▲规则复习1)简述出口贸易流程主要步骤。
参考答案:(1)出口前的准备阶段(2)合同磋商阶段(3)合同订立阶段(4)合同履约阶段2)简述进口贸易流程的主要步骤。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2.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4.转口贸易是指一国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
5.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所谓劳动分工,就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
劳动分工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同形态的社会所共有的现象。
6.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7.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购买商品和劳务时使用的价格。
这种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为跨国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1.A2.B3.A4.B5.A6.A7.D8.D9.D 10.B 11. 12.D 13.A 14.A 15.B 16.A 17.B 18.A 19.A 20.B 21.B三、多项选择题1.AC2.ABC3.BC4.BC5.ABCDE6.ABC7.ABCD8.ACD9.ABDE 10 .ABCD四、简答题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
这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是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的。
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把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2.国际贸易涉及的范围广泛,性质也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1)按货物的移动方向划分,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复进口贸易。
(2)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2)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贸易量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提高 B. 下降C.不变 D. 变化方向不确定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 B. 贸易差额C.对外贸易量 D. 国际贸易量4.转口贸易又称()A.直接贸易 B. 间接贸易C.过境贸易 D. 中转贸易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参考答案:1. A、2. A、3. B、4. D、5. A课堂讨论1-1: 2003-2009年我国贸易条件系数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的特点有哪些?(P5)参考答案: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贸易条件系数呈逐步降低趋势,表明贸易条件逐渐恶化;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系数呈上升趋势,贸易条件逐渐改善。
课堂讨论1-2:结合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P6)参考答案:(1)从外贸依存度所反映的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从商品结构看,尚属贸易弱国;(2)重要资源性商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贸易安全隐患;(3)服装、纺织及家电等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4)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过高;(5)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对国外的供给依赖远远大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依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6)外贸规模增大,但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在相对下降。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12)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 D. 俄林2.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导论主观题及案例分析答案主观题答案1.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这段时间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国际贸易的成因、结构、数量及其利益分配,国际贸易体制政策等问题,以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
3. 分为六个阶段(1)国际贸易是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产生的。
(2)真正意义上具有世界性质的国际贸易是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准备时期发展起来的。
16世纪-18世纪,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交通和通讯联络的便利极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时期。
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是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明显形成了大型垄断组织瓜分世界的局面。
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国家输出资本。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商品涌现。
发达国际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统治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强。
(6)进入21世纪,以知识、资金、技术为生产要素基础的国际分工促进了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和交易手段。
当代的国际贸易主要特点是:贸易投资一体化、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日益加强等等。
4.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要有一些必要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工具。
常用的工具:(1)用几何图形阐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及其影响,用数学公式或函数式说明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2)要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对复杂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理解是在联系实际中解决的。
(3)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
(4)把国际贸易问题置于一国(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相结合的系统平台上进行考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2)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贸易量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提高 B. 下降C.不变 D. 变化方向不确定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 B. 贸易差额C.对外贸易量 D. 国际贸易量4.转口贸易又称()A.直接贸易 B. 间接贸易C.过境贸易 D. 中转贸易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参考答案:1. A、2. A、3. B、4. D、5. A课堂讨论1-1: 2003-2009年我国贸易条件系数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的特点有哪些?(P5)参考答案: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贸易条件系数呈逐步降低趋势,表明贸易条件逐渐恶化;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系数呈上升趋势,贸易条件逐渐改善。
课堂讨论1-2:结合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P6)参考答案:(1)从外贸依存度所反映的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从商品结构看,尚属贸易弱国;(2)重要资源性商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贸易安全隐患;(3)服装、纺织及家电等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4)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过高;(5)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对国外的供给依赖远远大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依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6)外贸规模增大,但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在相对下降。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12)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 D. 俄林2.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1.1复习笔记⼀、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1.国际贸易产⽣的条件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定的历史条件下产⽣和发展起来的。
国际贸易的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产⼒⽔平国际贸易必须是在⽣产⼒发展到⼀定⽔平,有可供国际间交换的剩余产品的条件下才能产⽣和进⼀步发展。
(2)社会分⼯和国家的产⽣社会分⼯的扩⼤和国家的产⽣为国际贸易的产⽣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可能性。
但是,从根本上说,社会⽣产⼒的发展和社会分⼯的扩⼤,是国际贸易产⽣和发展的基础。
2.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1)奴⾪社会的国际贸易在奴⾪制度下,社会⽣产⼒较之原始社会有了较⼤的发展,海运事业渐渐发展起来,贸易组织、货币制度亦先后建⽴,使奴⾪社会的国际贸易有了⼀定程度的发展。
但由于在奴⾪社会中,⾃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品⽣产微不⾜道,因⽽进⼊流通领域的商品极为有限,加之当时⽣产技术与交通运输⼯具落后,使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很⼤限制。
(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①国际贸易在封建社会时期有了较⼤的发展随着封建地租由劳役和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业的发展,国际贸易有了较⼤的发展。
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产⼒⽔平毕竟还很低,商品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交通运输也还不发达,国际贸易仅局限于部分区域内进⾏。
⽽且,当时的国际贸易更带有政治意义,如海上、陆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了显⽰⼤汉民族的强盛。
②封建时期的贸易范围不断地扩⼤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国际贸易中⼼主要是地中海东部和阿拉伯地区。
公元11世纪以后,欧洲城市的兴起,使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海沿岸成为当时西⽅贸易的中⼼。
⼤马⼠⾰,达姆吉,中国的长安、扬州、泉州和沿海城市等则是东⽅贸易的中⼼。
这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如⾦银、丝绸、⾹料、宝⽯、象⽛、瓷器和少量⽑⿇纺织品。
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版)2012年07月“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版)”考试练习题一单选题1.当前,遭受反倾销诉讼次数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B.中国C.巴基斯坦D.印度2.系统地提出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经济学家是()。
A.李嘉图B.李斯特C.凯恩斯D.托马斯3.在所有对我国发动反倾销的国家中,哪个国家最为频繁?()A.英国B.印度C.美国D.德国4.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技术水平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5.A国规定2005年从B国进口打火机数量不得超过100万只,这种贸易限制措施属于()。
A."自动"出口配额B.关税配额C.国别配额D.全球配额6.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是()。
A.GATT B.IMF C.IBRD D.WTO 7.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合同成立必经的程序是()。
A.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B.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和签订书面合同C.发盘和接受D.发盘、接受和签订书面合同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征收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期限是()。
A.3年B.4年C.5年D.10年9.承兑交单方式下开立的汇票是()。
A.即期汇票B.远期汇票C.银行汇票D.银行承兑汇票10.属于顺汇方法的支付方式是()。
A.汇付B.托收C.信用证D.银行保函11.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B.加工贸易C.直接贸易D.转口贸易12.在普遍优惠制下,受惠商品减税幅度的大小取决于()。
A.普通税率和普惠税率之间的差额B.最惠国税率和普惠税率之间的差额C.普通税率和最惠国税率之间的差额D.普通税率和特惠税率之间的差额13."劳动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体现了()。
A.比较成本说B.人力资本说C.要素禀赋说D.产业内贸易说14.A公司向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B公司通过C 银行开给A公司一张不可撤销即期议付信用证,当A公司于货物装船后持全套货运单据向银行办理议付时,B公司倒闭,按惯例银行()。
A.可以B公司倒闭为由拒付货款B.仍承担付款责任C.有权推迟付款,推迟时间由A、C双方协商D.以上无正确答案15.保兑行对保兑信用证承担的付款责任是()。
A.第一性的B.第二性的C.第三性的D.第四性的16.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商业发票的签发人必须是()。
A.开证申请人B.受益人C.开证行D.合同的卖方17.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所用的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
A.大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B.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C.小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D.小于零18.所谓"信用证严格相符"的原则,是指受益人必须做到()。
A.信用证和合同相符B.单据和信用证相符C.单证与合同相符D.货物与信用证相符19.保障措施与反倾销性质上的差异表现为()。
A.实施保障措施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要比实施反倾销的前提条件更为严格B.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只能是4年,反倾销的实施期限一般为5年C.实施保障措施时出口方成员可获得补偿或行使报复权,而反倾销不允许D.保障措施是针对公平贸易条件下的产品进口实施的限制措施,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20.《服务贸易总协定》下基于避免双重征税协议产生的义务是()义务的例外。
A.最惠国待遇B.国民待遇C.市场准入D.透明度21.受世界贸易组织约束的贸易扭曲行为包括()。
A.垄断B.倾销C.特别保障措施D.高额关税22.我国于哪一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1947年B.1995年C.2000年D.2001年23.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形态呈现()。
A.水平分工的趋势B.从产业间的水平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变的趋势C.垂直与水平分工逐渐融合的趋势D.仍以垂直分工为主24.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B.APEC C.欧洲联盟D.北美自由贸易区25.与对外间接投资相比,对外直接投资()。
A.输出的是借贷资本B.可以获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权C.只能通过创设新企业的方式进行D.是一种短期资本移动26.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
A.萌芽时期B.迅速发展时期C.统一市场形成时期D.现代市场确立时期27.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
A.萌芽时期B.迅速发展时期C.统一市场形成时期D.现代市场确立时期28.一国在其国境内设有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时,其关境()。
A.大于国境B.小于国境C.等于国境D.与国境的概念无关1-5 BBCAC 6-10 DCCBA 11-15 ABCBA16-20 BABDA21-25 BDBCB 26-28 DCB二多选题1.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
”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
A.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B.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C.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D.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E.对外贸易有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但它并不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劳动力2.有关争端解决机制表述正确的有()。
A.争端提交争端解决机制后,首先由双方自行协商B.争端提交争端解决机制后,立即成立专家小组C.专家小组应由3名或5名专家组成D.专家小组主要发挥争端调解人的作用E.争端处理委员会采取"反向一致"的表决方式3.《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所规定的具体承诺的义务适用于()。
A.最惠国待遇B.成员国承诺开放的部门C.市场准入D.国民待遇E.以上四个选项均正确4.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有()。
A.加速化发展B.高科技化趋势C.地区间的不平衡D.部门间的不平衡E.发展中国家生产性服务增长较快5.下列属于灰色区域措施的有()。
A.自动出口限制B.有秩序的销售安排C.提高关税D.许可证限制E.配额6.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是()。
A.各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决定因素B.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C.人口、劳动规模和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D.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化的重要条件E.上层建筑是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7.二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A.由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转变为工业国之间的分工B.各国之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的趋势逐步减弱C.从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日益向水平分工过渡D.从经济一体化上,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E.从商品形式上,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8.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决定竞争优势的因素是()。
A.生产因素B.需求因素C.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D.企业战略E.政府的作用9.对受益人收款有较大保障的信用证是()。
A.不可撤销信用证B.可撤销信用证C.不保兑信用证D.保兑信用证E.软条款信用证10.下面()属于非关税壁垒措施。
A.外汇倾销B.外汇管制C.各种国内税D.海关估价E.从价税11.关贸总协定积累了许多关于如何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经验,主要表现为()。
A.创立多边最惠国待遇B.建立了国际市场遵循的原则C.制定了一套国际贸易规则D.开辟了贸易争端的解决途径E.积累了谈判解决问题的经验1 ABD2 ACE3 BCD4 ABCD5 AB6 ABCD7 ACDE8 ABCD9 AD 10 BCD 11 ABCDE三名词1. 间接贸易解答:"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商品的贸易行为。
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
2. 无形贸易解答:无形贸易,简称劳务贸易,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活动,例如运输、金融、保险、国际旅游,技术转让等方面各种劳务的提供与接受,以及其它非实物形态的进出口。
无形贸易不经过海关手续,一般不表现在海关统计资料上,但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
3. 世界市场价格解答:世界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在国际市场上某一时期内客观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交换价格。
4. 国际价值解答:国际价值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所衡量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量。
5. 对外贸易额解答:也称对外贸易值,或进出口贸易值(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以货币表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之和。
6. 贸易自由化原则解答:贸易自由化原则是指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限制和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提高本国市场准入的程度。
7. 过境提供解答:指由某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提供者从其本国境内向其他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如国际电讯服务或卫星电视服务。
8. 国际服务贸易解答:根据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服务贸易指:(1)过境支付: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境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3)商业性存在:通过一成员的法人在另一成员境内的商业性存在提供服务;(4)自然人流动;由一成员的自然人向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9. 进口绝对增加解答:进口绝对增加,是指产品进口数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绝对增加。
10. 国际直接投资解答: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四简答题1.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解答:(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家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各国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变化。
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同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业品,后者出口农矿产品,这种垂直分工形式决定了当时国家贸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国这两类国家之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