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第4章 服务贸易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34.50 KB
- 文档页数:49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中,最经典的理论是从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内消费差异理论延伸出来的“跨国生产理论”。
据此理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因为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等差异而选择不同的国家提供的服务,这就推动了跨国服务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例如,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各类服务,而印度的软件外包公司则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提供IT 服务。
这种理论对解释企业国际化和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格局变化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此外,国际金融服务理论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金融服务是指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领域的国际贸易活动。
国际金融服务理论主要包括利益差异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金融创新理论。
利益差异理论认为资金的区域流动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利益差异,跨国资金流动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而金融中介理论则认为跨国金融机构的介入促进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而金融创新理论则强调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
例如,电子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金融服务的交流与贸易。
此外,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中还涉及到创新和技术发展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的理论。
根据“技术利益溢出理论”,技术进步在一个国家产生的同时,也会利益溢出到其他国家。
因此,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对于发展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跨境服务贸易更加便利,并推动了服务产业的全球化。
在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服务贸易规则和政策的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和政策对于服务贸易的发展和贸易便利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目前,世界上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来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政策的协调:一是通过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二是通过国际和地区服务贸易协定来规范和引导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就是一种多边服务贸易协定,旨在减少和消除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壁垒和限制,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概述1.服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服务作为非实物的使用价值,和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⑴服务的无形性或不可感知性⑵服务过程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⑶服务的异质性⑷服务的不可储存性⑸服务的所有权不可转让性⑹服务价格名称多样与不易确定性2.服务业是怎样分类的其发展趋势如何答:㈠服务业的分类:为了明确不同服务业的经济性质、揭示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与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服务业进行了以下分类:⑴服务业的理论分类:a.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分类;b.以功能为基础的分类⑵服务业的统计分类:a.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b.世界贸易组织分类法;c.我国服务业的统计分类㈡服务业的发展趋势:⑴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⑵服务业对工农业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⑶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3.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答: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
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各国的服务出口额之和构成国际服务贸易额。
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服务输入和输出活动。
广义的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出输入和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的交易活动。
4.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⑴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⑵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时性;⑶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⑷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⑸贸易保护方式更具有刚性和隐蔽性;⑹营销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为什么能得到迅速发展答:⑴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⑶跨国公司扩张带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⑷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大;⑸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⑹发展中国家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世界服务贸易。
6.简述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章服务经济与国际服务贸易1、服务:服务是对其他经济单位的个人、商品或服务的增加价值,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2、服务的性质与表现形式是什么?(熟记PPT的例子)①服务的无形性:一方面,服务提供者通常无法向顾客介绍空间形态确定的服务样品;另一方面,服务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感知服务,在购买之后也只能觉察到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产品本身。
②不可储存性:火车、飞机、电影院里的空位也不会产生服务收入。
③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这种不可分割性要求服务提供者或服务购买者不能与服务在时间或空间上分割开来④异质性:同一种服务的消费效果和品质往往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他们提供的服务随之发生变化。
(两位老师教授同一门课,同一个学生会有不同的评价。
)第二,服务消费者时常会存在特殊的服务要求,所以服务会受到顾客本身个性特点的影响。
(同一位老师向同一个班级教授同一门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3、服务按顾客的参与程度划分①高接触性服务。
顾客全部参与或大部分参与服务的过程,如电影院、公共交通、图书馆、学校等。
②中接触性服务。
顾客只是局部地在部分时间内参与其中的活动,如银行,律师事务所,地产中介等所提供的服务。
③低接触性服务。
在服务的推广过程中顾客与服务的提供者接触较少的服务,其间主要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如信息,邮电业等提供的服务。
4、第三产业与服务业的不同点。
①两者界定的方法不同。
服务业的界定是以是否提供或生产各类型的服务为标准,其产品的范围十分明确。
第三产业的界定则按照剩余法—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统称为第三产业,范围并不十分明确。
②两者划分的依据不同。
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是经济体系的供给分类,隐含着高层次产业的发展单向依赖低层次产业,即第二产业以第一产业的产品为原料,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供给。
服务业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从服务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强调服务产品的生产同消费的关系,所以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是单项依赖。
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项目的国际交换和服务业在国际上的跨境交易活动。
与商品贸易不同,服务贸易主要以无形的服务为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旅游服务等。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它认为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国家应专注于自己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方面的优势。
然而,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服务贸易往往被忽视,因为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无形性、不可存储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些特殊性使得服务贸易不能像商品贸易一样依赖于传统的比较优势。
新贸易理论则试图解释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新贸易理论主要关注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
服务贸易通常具有规模经济,即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这使得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和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一些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不完全竞争来获取利润。
服务贸易中的很多服务具有垄断性,如金融服务和电信服务,它们通常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这使得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和质量来增加利润。
国际分工模式是指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分工。
根据国际分工模式,服务贸易可以分为生产者服务和消费者服务。
生产者服务是指一些服务项目主要由企业间进行交换,如金融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消费者服务是指一些服务项目主要由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如旅游服务和医疗服务。
国际分工模式认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通常在生产者服务中具有竞争优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通常在消费者服务中具有竞争优势。
总之,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模式等。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还为相关国家和企业制定服务贸易政策和战略提供了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