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GBS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摘要]在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的形势下,如何根据专业硕士的特点进行现行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基于目标的标准(goal-based standard)”方法提出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基于培养目标的技能要求、培养质量评估标准和程序、中长期培养规划及符合个性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专业硕士 gbs 培养模式一、前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已经培养许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截止到2008年,我国共培养在职和学历教育总人数达86.5万人,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为431所,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总数的80%。
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明确,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教育。
教育部要求:2015-2020左右,全国硕士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比例为7:3。
各大学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都在积极推进专业硕士的改革和教育。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0年招收的硕士比例中,其中学术型的人数为1850人,占比60%,专业硕士人数为1200人,占比为40%。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以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在专业和专门技术方面受到正规、高层次培训的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物流师等。
由于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使得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着强烈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与学术型有很大的区别。
如何满足专业硕士的学习要求和标准,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和学习,是目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国内外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一)英美国家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专业学位首先出现在美国,1910年哈佛大学首创了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
中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比较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为例,比较了中英两国在翻译硕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位要求等方面的异同,并对我国翻译硕士的培养与管理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作者认为我国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进一步突出实践型、应用型特征,在管理上向更科学完善的体制靠拢。
标签: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培养;管理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翻译硕士学位试点单位设立,有15所高校名列其中,2009年3月,又有25所高校获批招收翻译硕士,至此,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已增至40家。
(参见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翻译硕士专业这一新增学位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是如何运作的?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有何特点?同时,与国外同级同类教育有何差异?本文作者通过网络访问的方式,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情况,并利用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学的机会,对该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等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比较了中英两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及异同,由此引发对我国翻译硕士教育的思考,以期对新增翻译硕士点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国内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同时也是翻译学位点层次最齐全、研究方向最丰富的学校之一,该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代表了国内的普遍情况,以笔译(应用翻译方向)为例,该校开设必修课7门(分公共必修课2门、专业必修课3门、方向必修课2门),选修课17门(其中指定必选课有5门),另加实习2学分,总共必须完成30学分,(参见附录1)才能获得硕士学位。
其学分分布情况如下:必选课是指第二外国语和本校开设的课程中具有特色或需重点学习的课程,可以看出,学校安排的或学生基本没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达到22分,占总学分的73%,所谓选修课还分为必选课(或叫指定选修课)和任选课,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课程学分不超过8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7%。
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中美比较与思考——基于研究生教育
分类发展的视角
张炜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24()6
【摘要】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对于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尽管博士的称谓和专业教育的历史都很悠久,学术学位博士生教育也已实施200多年,但现代意义的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出现较晚,对此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且中国与美国的相关定义与分类、规模与结构均有所不同。
加快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应坚定“四个”自信和坚持中国特色,深入推进分类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立德树人和完善培养过程,提升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支撑引领强国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张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基于社会需求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与发展——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培养单位联席会议纪要
2.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问卷调查的分析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角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中美博士
研究生规模与结构的比较4.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5.我国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适切性问题研究——基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着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提升和数量的快速增加,在工程本科生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既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高层次工程教育走向世界并使之成为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依据的历史契机。
专业认证是指由本领域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工业界人士通过评估对达到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专业予以认可。
在认证过程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革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全球关于高校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国际互认的协议主要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等,国际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主要有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 )、欧洲工程认证联盟(ENAEE)等。
作为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大国,我国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407个培养单位进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涉及40个工程领域。
根据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我国当年全日制工学(含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9.9万人,约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4.9%;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为55.5万人,约占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总数的35.0%。
[1]过去30年来,美国授予的协士(Associate degree )、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占全球科学与工程领域授予学位的30%。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程度高,覆盖面广,以本科层次为主。
截至2017年底,ABET 对美国624所高校的3242个工程教育类专业开展了认证评估,其中,通过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国际比较研究文/杜薇张永学吴小林李根生摘要:目前袁国内外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有关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遥文章通过全面调研工程教育认证相关组织的官方网站资料和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袁采取国别比较和案例研究方法袁浅析一些国家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尧认证体系尧认证发展趋势等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当建议袁为建立并完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提供参考遥关键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国际比较作者简介:杜薇袁中国石油大学渊北京冤研究生院中级职员曰张永学袁中国石油大学渊北京冤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曰吴小林袁中国石油大学渊北京冤副校长曰李根生袁中国工程院院士尧中国石油大学渊北京冤副校长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野中国特色工程研究生教育认证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冶渊编号院2017-RC-04冤认证的本科层次工程教育类专业数为533个,硕士层次工程教育类专业数为47个。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1. 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
本文旨在比较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并分析其利弊。
2. 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
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其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论文撰写。
专业学位硕士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过程除了学习课程外,还包括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
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点之一是培养的领域更加广泛,包括人文社科、理工科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此外,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不过,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适应困难。
其次,导师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有些导师可能缺乏指导研究生的耐心和经验,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受限。
3.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因国家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生在入学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目标选择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与国内相比,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生在实际工作和实践项目中积累经验的机会更多,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生学制相对较长,硕士学位需花费两年以上时间,博士学位更需要四到六年的时间。
这对于一些希望尽快就业或追求职业提升的学生来说可能并不理想。
此外,在国外研究生期间,学生负担较重,往往需要自费或寻求助学金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4.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如下表所示: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更多学制相对较短相对较长学费和生活费相对较低相对较高指导教师存在一定问题更加注重指导和交流人才培养范围较广泛专业化5. 结论综合来看,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具优缺点。
中美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模式比较研究作者:虞梁田园葛蔓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0年第03期摘要:以中美两国若干知名高校的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实践为基础,尝试从生涯教育机制、内容、师资、人才培养以及成效评价等五个维度,对两国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求当中异同,寻求当前国内商科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在生涯教育上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该群体学生的生涯教育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Abstract: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are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U.S. for professional business master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two from aspects of career education mechanism, career education contents, faculty, career relate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career education, aiming at find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us making up the deficiencies in China’s career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business masters.Key words:business school; professional master; career education1 生涯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1.1 生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生涯”原指人生命的边际、限度,也指人生。
“生涯”又与职业相关。
《辞海》中对“生涯”的定义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卫生保健体系对高素质护理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学术界与医疗卫生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现行培养模式及其特点,以及在教育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我们将揭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临床实践、科研能力培养、职业导向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并对比两国(或多国)之间在护理研究生教育上的异同点。
本文还将探讨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适应医疗行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旨在为优化护理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提升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依据与建议。
通过综合评估与前瞻思考,力求勾勒出未来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与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概述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的护理实践能力、临床研究和护理教育能力的人才。
这一体系既包括国内教育体系,也涵盖国外教育体系,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共同点。
培养目标:国内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水平护理实践能力、临床研究和护理教育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学生需要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
课程设置:国内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
公共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级护理学、临床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
教学方法:国内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在医院进行一定时间的临床实习。
评估体系:国内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估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评估、实践评估和毕业论文评估。
国内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虽日趋完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是否成功能够判定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状况。
通过国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比较,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改进方案基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政策保障、弹性学制、产学研培养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能够得到完善。
关键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弹性学制;产学研培养基地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由于其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传统学术型教育的过分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 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内外对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都高度重视。
我国1991年正式确立专业学位制度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要求下,近年来专业硕士人数不断增长。
2010年专业硕士人数增长超过50%,占整个研究生人数的24%。
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预计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将达1:12。
虽然我国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近5年(2009~2013)年均增长近33%,但同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存在时间短、经验不足、招生规模扩大等问题,需要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来弥补、纠正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国际化比较
1.1培养目标的定位比较
广义的培养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狭义的培养目标,是指总要求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或各个学科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1]。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是获得某一专业执照的前提条件,具有较严重的应用型和功利性趋势。
美国高校始终坚持把直接满足社会、国家发展需要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目的。
英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与美国很相似,极力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的也是培养从事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专业知识与技能,它的要求也与行业需求相一致,强调将大学的先进理论成果快速应用于实践,与实际结合尽快产生效益。
“澳大利亚的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对于职前学生和在职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
对于职前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其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对于在职人员而言,主要培养目标在于发展其知识拓展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促进在职人员的终身专业发展。
尽管如此,两者在价值取向上仍然是一致的,即强调实践性,而非学术性。
”[2]。
2010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并指出:“继续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着力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积极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和创新。
”。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
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尽管我国目前有39种专业硕士、甚至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细化规定,但总体而言是围绕上述2个文件定位的。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各国对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趋于相同的,即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型高层次人才。
1.2学生准入制度比较
在世界范围内,就专业硕士入学的条件是否严格而言,不外乎严格与宽松两种方式。
美国作为严格准入的代表,其专业硕士选拔入学的程序及制度与大多数国家不同。
在美国申请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不仅需要复杂的申请材料,需要参加包括普通测验、专业测验、写作评价三个部分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且面试的招生委员会考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和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笔试与面试并重,达到全面考察生源的目的。
英国、加拿大等国,专业硕士学生的入学方式与美国类似,而澳大利亚基于自己的国情把“宽进严出”作为其招生的主要指导思想。
我国的专业硕士入学强调招收对象的学历、工作年限、部分科目实行全国联考,划定统一的录取标准,招生管理统一规范。
由此可见,国外高校人学条件比较灵活,不足之处是没有基本的入学标准或招生条件。
我国采取的方式较为刻板,虽然弱化了人为因素,但缺乏弹性。
1.3教育质量监督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全球瞩目,其教育质量监督的完善功不可没。
美国采用政府、企业、个人资助等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资助形式。
在这种内助力的带动下,大学实行高度自治,可以在不受外界干预下决定聘用教师,招收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各种协会和评估组织也可以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这种方式对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起到了监督、检查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中央集权制的教育政策,教育质量监督主要由政府机构完成。
这种一元的方式导致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上受到了束缚。
诸如,高校没有完全自主权,在专业硕士招生、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政府的行政权力干预过多;没有完善的社会评估体系等等。
笔者认为,我国教育质量监督提升的关键在强化高校的自主权,形成高校为主,政府为辅的体系,并且高校与政府应有明确的权力界定。
只有政府退出“家长”的角色,我国的教育质量监督才能取得质的进步。
2国际化经验对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启示
2.1健全有关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保障政策
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这对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政策性规定,能激发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对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管理主要以《高等教育法》作为法理依据,省、部级文件为补充性文件,但缺乏系统性法律文件规定。
法律制度的缺位经常导致新问题老文件缺乏相关规定、老问题若干部门意见等问题,这样导致人为因素增加,
难以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2完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弹性学制
从学制来说,我国专业硕士一般只要求2年即可毕业,其中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期,在 2 年的基础上可以“弹性化”地延长。
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以选课制为实质和核心。
目前,我国专业硕士学生可选课程与学术型硕士基本一致,没有开设专业硕士衔接专业的特色课程,有些课程开设对于专业硕士实用性极低,选课环节形同虚设。
本文观点认为,在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不妨参照日本的做法。
日本吸收了美国学分制的优点,但没有照搬美国学分制的模式。
为促进大学间的交流、协作、谋求教学内容的充实及多样化,日本还实行了“学分互换制”,有效扩大了高校教学资源。
2.3强化专业硕士专业的产学研培养基地建设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学术型比较而言最大的不同和优势,在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培养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核心。
企业单位作为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生产实践课题和工作岗位,配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使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实习期,了解企业所需,对理论学习方向有所侧重。
当然,培养基地应设立专门部门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做到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上的连贯性,也可以保证高校对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监控。
在培养基地建
设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双导师制”建设。
双导师制与传统不同,是两个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
如果学校管理部门和企业单位机构没有做好导师间信息渠道的沟通工作,就会出现培养监管职责不明的状况。
因此,在“双导师制”的实施中,明确两个导师各自的职责,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2.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硕士导师都是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的,这些导师往往理论研究都颇深,但他们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不能把实践中的课题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匮乏。
本文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方法,聘请一些相应专业领域中从业经验丰富的在职高级管理者或者退休人员,担任没有学校正式编制的兼职教师,以专题讲座、行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实践操作技能。
高校提高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综合素质的途径,除了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师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
高校应积极鼓励专业硕士导师主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以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为对象,推进实验、案例教学。
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的增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结语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国家
长期竞争力强弱。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解决。
本文希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更早、更好地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裴文敏.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2]邓涛,孔凡琴.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 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