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茶区无性系茶园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引言嘿,茶友们!说到茶,咱们可真是没少喝,绿茶、红茶、乌龙茶,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咱们的茶产业可不是一帆风顺哦,今天就来聊聊其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
茶这个东西,喝着是爽,做起来可得费些劲儿!接下来,咱们就来盘点一下,看看茶产业到底有什么“难处”,以及我们能给它提些啥“建议”。
2. 茶产业存在的问题2.1. 品质参差不齐首先,咱们得说说茶的品质。
现在市场上的茶,简直是千奇百怪,有的口感绝了,有的却像喝了水。
这就让消费者头疼了,买茶就像买彩票,有时候你明明想要的是“王中王”,结果给你来了个“路边摊”。
这主要是因为茶农的种植技术参差不齐,有些人还在用老旧的方法,真是“画蛇添足”,没必要!2.2. 营销缺乏创意再来聊聊茶的营销。
你说,喝茶是个讲究的事,但很多茶商的宣传却像是喝了毒药,毫无创意可言。
那些广告宣传,不是千篇一律,就是让人昏昏欲睡,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的眼球。
就像是你朋友讲笑话,但偏偏笑点总是在最后,太拖沓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茶商们要是能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嘿,那可就有戏了!3. 发展建议3.1. 提升茶叶品质为了让茶叶品质提升,首先得加强茶农的培训,教他们用点“高科技”。
比如,利用土壤检测仪、气候监测仪这些现代化设备,帮助他们更好地种茶。
这样一来,茶农们就能知道啥时候施肥,啥时候浇水,像“老天爷”一样精确,茶叶的口感自然就能上一个台阶。
再者,咱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茶叶评比”活动,让茶农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搞个“茶王争霸赛”,刺激大家的积极性,毕竟“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3.2. 创新营销方式说到营销,咱们也得创新一下。
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搞点互动,比如邀请茶友们分享自己的“茶叶故事”,不管是喝茶的趣事还是选茶的小窍门,搞个线上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再加上有趣的视频短片,和漂亮的照片,让茶叶在网上“火”起来,谁不想看看这个“茶界网红”呢?而且,合作一些网红博主,借他们的影响力,把我们的好茶带给更多人,肯定能让销量节节攀升。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摘要】茶叶产业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叶产业的重要性,以及介绍了将要讨论的内容。
接着对茶叶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其中包括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和加强政策支持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在展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茶叶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发展方向,为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前景,发展方向1. 引言1.1 茶叶产业的重要性茶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之一,在农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和茶礼文化。
茶叶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产业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茶叶产业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减少了农村的就业压力。
茶叶产业也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茶叶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我们需要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努力推动茶叶产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将围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展开讨论。
我们将分析茶叶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包括茶叶产业的规模、产量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我们将探讨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提出针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建议。
我们将展望茶叶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茶叶产业现状分析茶叶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业开展现状一、生产现状〔一〕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组织形式多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是根本特点。
我国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1〕一家一户的茶农;〔2〕茶商或茶叶大户;〔3〕委托加工基地。
〔4〕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
我国茶叶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五种类型:〔1〕农民+农民。
表现为:一局部农民在家搞生产,一局部农民在外搞销售。
通过亲戚关系维持着产、供、销产业链。
〔2〕茶场〔厂〕+农户。
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假如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
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
〔3〕市场+农户。
在我国大型茶产区都存在或建有一定规模的茶市,也叫"产地市场"。
茶农通过这个市场与外界大市场相联系。
〔4〕公司+基地。
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
〔5〕茶农。
主要是自产自销。
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二〕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快速开展。
我国红茶区主要在某某、某某,乌龙茶区主要在某某,花茶区主要在某某、某某、某某等,名优茶区主要有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省与主要的茶区。
特色茶产区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开展的新亮点,如新昌的龙井产区,平江的银针产区,安溪的乌龙茶区,某某的普尔茶等等。
由于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与各地大力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开展,如某某日照茶区、某某午子茶区与某某、某某、某某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开展起来的。
〔三〕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产品将成为我国茶业新的增长点。
总的趋势是: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
花茶在经历了长足开展后总量正在减少。
绿茶快速增长,绿茶中,名优茶开展快。
乌龙茶快速开展,保健茶生产增长,市场稳定。
传统茶叶创新速度加快。
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开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及栽培管理技术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技站茶叶是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茶叶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
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是促进茶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无性系茶树良种与群体种的区别无性系良种目前主要采取短穗扦插繁殖,由于采用茶树枝条繁育而成,故称之无性系茶树良种。
群体品种是采用种子直播或种子育苗移栽建园,其种子形成是经过开花、受精、结实,故称为有性繁殖。
其区别是:(1)无性系良种是人们按照选种要求从群体品种中选育而成,或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性状比较一致。
其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表现较一致,如植株高矮、芽叶颜色、发芽整齐度、内含有效成份等比较一致。
而群体种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混合群体,植株间差异很大,如发芽有早有迟,芽叶有大有小,叶色有深有浅,芽色有紫有绿等,是提高名优茶品质的制约因素;(2)无性系良种根系是以侧根为主,少量侧根可入土较深代替主根的作用,但深度有限,一般在50厘米以内。
而群体种直播,主、侧根分明,主根入土深度可达1米以上,侧根也很发达,因而其抗旱性远比无性系茶苗强的多;(3)无性系茶园成园快,投产早。
茶苗定植时苗高至少20厘米以上,经过两年定型修剪,一般可以轻采养蓬,开始有部分收益。
而群体种茶园从出苗算起,一般要四至五年才可轻采养蓬;(4)无性系茶苗生长周期比种子繁殖茶苗要短。
一般无性系茶园,其高产期一般在20~30年,而种子繁殖建园生长期较长。
二、无性系茶树良种的优势1、可以按照不同茶类选择适制品种,提高茶叶品质。
以绿茶为例,扁形名优茶要求芽头肥壮,对茸毛多少不甚讲究;多毫条状名优茶,则要求条索紧细、茸毛披露;针形名茶,则要求条索细紧,挺直如针。
因此,没有适宜的茶树品种,就不可能有高档名茶。
名优茶的共同特点是:大小一致,形状一致,色泽一致,内质优良。
群体品种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而无性系良种就具有优势。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摘要】茶叶是中国国粹之一,茶叶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茶叶产业现状、市场需求、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分析,探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茶叶产业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市场。
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向高品质、特色化方向发展,提升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结合现状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培育茶叶新型经营主体等策略建议,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茶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市场需求,存在问题,未来展望,总结,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茶叶产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茶叶的生产和消费量一直稳居世界前列,是中国农业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茶叶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茶叶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茶叶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茶叶的品质和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制定有效的对策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目标。
1.2 问题提出茶叶产业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茶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目前茶叶市场上存在着大量质量不过关的茶叶,有的甚至掺杂了其他物质,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2. 产业发展不均衡。
在一些茶叶生产区,农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和技术滞后,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有明显提升。
作者简介:刘剑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E-mail :463000267@ 。
汉中茶区无性系茶园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刘剑云,吕锋,刘懿,史崇英,严志慧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723000摘要:对汉中茶区无性系良种引进及无性系茶园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本地无性系良种选育滞后、茶园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茶园建设标准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充分利用本地优良群体种、加快繁育适宜汉中茶区的无性系良种,坚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的原则科学谋划无性系良种品种布局,严格执行技术规程、提高茶园建设质量,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无性系良种效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汉中茶区;无性系茶园;现状与对策汉中茶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我国茶树自然生长的最北缘茶叶产区,属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多、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生态环境极适宜茶树生长,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的优良品质[1]。
2018年,汉中茶园总面积8.2万hm 2,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1万hm 2,无性系茶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无性系茶园发展现状上世纪80年代,汉中开始分批试验引进国内茶树无性系良种福鼎大白茶、早白尖5号、南江1号、南江4号、黔湄502、黔湄601、蜀永1号、蜀永7号、紫阳群体种(扦插苗)、武义香、武义早、白芽奇兰、龙井长叶、平阳特早茶、舒茶早、乌牛早和翠峰等品种[2]。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限制,无性系示范推广面积较小,成效不明显。
2000年以后,汉中市县两级政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开展新一轮茶树无性系良种引进推广,先后成功引进乌牛早、平阳特早茶、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系列、浙农系列、名山131、陕茶1号等数十个品种。
通过长期观察和生产总结,平阳特早茶、乌牛早、龙井长叶生长势旺、芽叶适制性好、抗逆性较强、整体性状表现优异,尤其是平阳特早适制汉中仙毫名茶,成茶芽形饱满匀齐、色泽翠绿显毫,龙井长叶适制汉中炒青,成茶条索紧结、香气高锐、滋味浓醇,这两个品种被确定为汉中茶区主推品种,逐步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从2005年开始,汉中茶区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势头迅猛,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茶园总面积从2005年的3.3万hm 2增长至2018年的8.2万hm 2,增加了4.9万hm 2;无性系茶园面积从2005年的133hm 2增长至2018年的3.1万hm 2,无性系茶园占比从0.4%提高到37.8%。
目前,无性系良种茶园广泛分布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区112个镇。
实践证明,无性系良种在提升茶叶品质、提高产量效益方面有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汉中地区无性系良种茶园比普通群体种萌发时间平均早5~10d,个别地方甚至早半个月左右,一定程度提前了名优茶采制期,促进了新茶提早上市。
同时,由于无性系良种具有芽头肥壮、芽头数量多、持嫩性强的优点,汉中仙毫等名优茶原料亩均产量比群体种高1~3倍,加之新梢蓬面整齐一致,有利于后期大宗茶生产期间推广机械化采摘,提高采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综合来看,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对提升汉中茶区茶叶生产综合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仍是今后一个时期茶叶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
二、无性系茶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无性系茶园虽然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本地无性系良种选育相对滞后。
近年来主推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基本都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品种选育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汉中茶区还没有自主选育品种。
二是无性系茶园比例相对较低。
目前全市无性系茶园占总面积比例仅为37.8%,与全国平均水平58.4%相比仍然偏低。
三是部分茶园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建设无性系茶园在园地选址、品种布局、基础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
四是部分茶园建设质量不高。
一些企业、农户不按标准化技术规程建设,茶园立地条件差,栽培管理粗放,成园速度慢,茶叶产量低,机械化应用不高,经济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三、对策建议1.加快本地良种选育汉中茶区属于古老的巴蜀茶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迄今为止,辖区内还生长着树龄300~600a 的野生大茶树。
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农业区划调查结果显示,汉中地区发现的茶树品种资源包括镇巴紫阳群体种、西乡大河群体种、南郑碑坝群体种、宁强广坪群体种4个群体种和城固梨树坪大茶树、镇巴雌鸡岭大茶树、镇巴青狮大茶树、西乡鸳鸯池大茶树、镇巴葫芦头大茶树、西乡木竹坝大茶树6个稀有单株[3]。
这些茶树在汉中茶区生长时间都在数百年以上,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抗寒性、抗旱性强,芽叶内含成分丰富,是珍贵的种质资源,应充分加以开发利用。
选育适宜汉中茶区的优良品种,应建立完善市县两级茶树品种繁育体系,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系统性试验研究,重点选育高氨基酸、低咖啡碱、香高味浓、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特别是适制汉中仙毫和汉中红的红绿兼制型品种。
农业高等院校、茶叶科研机构、市级茶技推广部门重点开展品种资源采集、筛选、选育、鉴定,县级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开展示范推广和技术集成。
同时,在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茶叶主产县建立5~10个良种繁育基地,解决从外地调运种苗的问题,保证无性系茶苗稳定供应,满足新茶园建设需要。
2.做好品种规划布局在茶树品种选择上,各地区应根据地理气候特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做到大范围分散、小范围集中。
要辩证看待无性系良种与有性系良种的关系,走无性系与有性系相结合的路子,不可一味重视发展无性系,丢弃本地现有优良群体种[4]。
无性系良种虽有萌发早、芽叶壮、芽叶齐、品质优、产量高的优势,但在抗寒、抗旱、抗病虫等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
有性系良种虽然鲜叶萌发晚、整齐度差、产量低,但其抗性强、内含物质丰富,成茶品质香气高、滋味浓。
因此,应当有预见性地发展无性系良种,适度保留有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比例控制在70%左右,最高不超过80%。
从区域品种布局来说,要按照生态茶园物种多样性要求,坚持适度分散原则,以长期种植观察表现优异的平阳特早、乌牛早、龙井长叶3个品种为主推品种,以陕茶1号、福鼎大白茶、龙井43、翠峰、舒茶早、中茶系列、浙农系列等为搭配品种,不建议单一品种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预防和避免品种单一引起大面积病虫害爆发的风险,造成经济损失[5]。
在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中做到局部品种相对集中,保证芽叶萌发整齐一致,有利于鲜叶采摘加工,便于日常栽培管理。
此外,针对汉中茶区春季气温不稳定、“倒春寒”频率高、冬春干旱普遍、秋末冬初降温快等气候特点,可进行茶苗成活率与海拔、地形、温度、降水、土壤等因素相关性及鲜叶适制性试验,探索各个品种的最佳适生区及适合生产茶类,为区域品种布局提供参考[6]。
3.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园根据汉中市“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全市茶园总面积将达10万hm2,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占到近70%,面积突破6.7万hm2。
要实现规划既定目标,今后一段时期建园任务仍十分艰巨,尤其应把建设质量放在首位。
通过近年来基层调研发现,部分茶叶企业、茶农在发展无性系茶园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顾当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
有的茶园选址不当,立地条件差,鲜叶采摘运输不便,缺少灌溉水源;有的整体规划不合理,栽植技术不规范,抗旱防寒措施不到位,茶苗成活率低、投产速度慢;有的不注重生态系统建设,园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针对这些问题,在新建无性系茶园时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海拔高、坡度大、水源缺乏等不适宜种植无性系的地方放弃发展,可适当推广种子直播建园,有助于提高茶苗成活率,降低建园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资金浪费。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平地、缓坡地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集中连片发展无性系茶园,严格执行《汉中茶园建设技术规范》(DB6107/T01.2—2016),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园,加大资金技术投入,科学规划水、电、林、路等基础设施,统一管理措施,严把关键环节,力争建成一片投产一片。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茶旅融合发展思路,逐步完善茶园休闲观光、茶叶采制体验、茶文化展示、茶叶科普教育、健康养生、茶园民宿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茶叶农场、茶叶小镇等田园综合体,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开展配套技术研究推广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优良的品种必须配套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一些已建成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只重前期栽培,不重后期管理,定型修剪、除草、施肥技术措施不到位,栽后3~4年只有少量投产,甚至发生草荒撂管。
无性系茶园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可见栽后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的无性系品种特性,可围绕茶树修剪、茶园耕作、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配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总结一套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程。
传统茶产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人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占茶叶生产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制约茶叶生产的最大瓶颈。
全程机械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出路。
因此,机械化管理技术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配套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大力开展机械化茶园耕作、修剪、施肥、灌溉、除草、采摘技术研究推广,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业效益,积极示范应用茶园物联网管理及大数据技术,实现栽培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促进现代茶叶生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1]郑宗林,张星显,蔡如桂.汉中茶业科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12-13.(下转P56)灯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小卷叶蛾、茶毛虫等茶树主要害虫诱杀效果非常显著。
在此基础上,2016年,院士工作站在万众茶叶专业合作社、玉塔茶场、葛垟茶场等6个示范点示范推广LED杀虫灯90余盏,示范面积近134hm2。
该灯与普通太阳能杀虫灯相比,具有对茶园害虫进行高效诱杀的同时减少天敌昆虫诱杀量的优点。
3.灰茶尺蠖性诱剂的应用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技术也是工作站自立科技项目。
该技术是利用灰茶尺蠖独有的雌性信息素,通过提取、仿造合成这种性信息素作为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成虫,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以此来达到防治及监控害虫的目的。
工作站于2017年4月开始实施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全县建立示范点5个,示范面积67hm2,针对灰茶尺蠖效果非常显著,不用化学农药就能达到防治灰茶尺蠖害虫的目的。
三、茶园绿色植保模式的成效1.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实施的3年间,先后在泰顺县百丈、司前、罗阳、雅阳、仕阳、彭溪、筱村、三魁等8个乡镇比较集中连片的茶园推广绿色植保模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