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英语方向)2003级轮科表(31人)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03级毕业实习轮科表(一)(33人)第一组:汪玲宋晶伟孙肇兴张一宁第二组:于旭华王小雷李文月杨磊赵艳第三组:于翰宇徐炎黄阳孙双宾第四组:朱磊白延朋金盛年王震第五组:卢斌马兆鹃陈磊李峰第六组:周立波邹海鸥刘杰孟祥超第七组:高潇赵国伟刘永瑞于晶罗士诚第一组:宋晶伟孙肇兴第二组:于旭华王小雷李文月第三组:于翰宇徐炎黄阳第四组:朱磊李峰王震第五组:高潇赵国伟罗士诚第六组:周立波邹海鸥刘杰第七组:卢斌马兆鹃陈磊第八组:王金朋纪念李尔逊第九组:张一宁于晶刘永瑞第十组:张锴杨磊赵艳第十一组:金盛年白延朋备注:1、严格按照轮科表轮科,不准私自串科。
2、严肃出勤纪律3、严格执行《毕业实习学生出科考核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在一个学科缺时间达三分之一的实习医师不准参加出科考核成绩评定。
4、严格毕业考试。
5、春节、五一放假时间以医院通知为准。
临床医学院教务科二00八年一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03级毕业实习轮科表(二)(37人)第一组:金鑫义韩峰丛剑峰第二组:刘语泉刘泉凤佟卓增第三组:王小平李桂权肖明辉第四组:罗永军冯大伟姜春雪第五组:孙福刚刘盈林海燕第六组:周永鹏孙涛王传宝第七组:李仓达李德志李华林第八组:沈红刘惠李丽娜第九组:孙海莲韩升萍付艳玲何丽杰第十组:谢梦玉邹亚波李若蒙第十一组:张万超杜玉岭刘树旺第十二组:李国红杨姗姗于长坤第一组:金鑫义韩峰丛剑峰孙海莲韩升萍第二组:刘语泉刘泉凤佟卓增付艳玲何丽杰第三组:王小平肖明辉谢梦玉邹亚波第四组:罗永军冯大伟姜春雪张万超杜玉岭第五组:孙福刚刘盈林海燕李国红杨姗姗第六组:周永鹏孙涛王传宝李若蒙李桂权第七组:李仓达李德志李华林刘树旺第八组:沈红刘惠李丽娜于长坤备注:1、严格按照轮科表轮科,不准私自串科。
2、严肃出勤纪律3、严格执行《毕业实习学生出科考核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在一个学科缺时间达三分之一的实习医师不准参加出科考核成绩评定。
4、严格毕业考试。
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第四稿)说明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专业设置的动态适应性和规范化管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3年2月决定成立了“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对全国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进行系统研究,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研究工作通知》(教高司[2003]8号)。
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前一阶段的调研、分析、整合,提出了《指导性目录》(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范围征求了相关部门及部分院校的意见,形成了目前的《指导性目录》(第四稿)。
现就相关问题简要说明如下:一.制订全国性的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管理中还是第一次。
它是在21世纪初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教育管理创新、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调整、指导招生、就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
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学生就业问题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挑战,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管理机制的改革,必须紧跟职业趋势变动的需要,推动建立学校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促进拓展就业新渠道,努力体现鼓励自主创业的职业导向。
新目录的制订,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也必将帮助高校更好地行使办学自主权,有利于正确引导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并将有利于指导学生妥善选择专业和用人部门正确使用人才。
二.目录的专业设置与划分,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体现“高职”特色,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所谓“高职”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合理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实行“宽窄并存”的原则,该宽则宽,该窄则窄,宽窄适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在指导性目录框架内,大类及二级类相对稳定,三级专业名称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审批和设置时参考使用,学校可依据第三级目录以()形式标出专业方向或本校专业内涵的特色(关于本目录“指导性”在操作层面上的含义,将在《管理办法》中提出明确的阐述);多样性与地区性相结合,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
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专业2003级第八学期课程表(中医学方向)(2007.3.5---2007.6.8)1—14周3、学生人数:73人,见习分10组,具体另安排。
4、《中医外科学》、《就业指导》上课安排:原1班同学在本课室上,2班同学在一大课室上。
5、1-14周课堂教学,16周起临床实习。
第一临床医学院办公室2007.1.5(2007.3.5--2007.6.8)1—14周3、《中医外科学》、《就业指导》上课安排:原1班同学在二大课室上,2班同学在一大课室上。
《骨伤科局部解剖学》在大学城基础楼解剖室上课。
4、学生人数:47人,见习分六小组。
5、1-14周课堂教学,16周起临床实习。
第一临床医学院办公室2007.1.5(2007.3.5--2007.6.8)1—14周3、学生人数:35人,见习分五个小组。
4、《中医外科学》、《就业指导》上课安排:原1班同学在二大课室上,2班同学在一大课室上。
5、1-14周课堂教学,16周起临床实习。
第一临床医学院办公室2007.1.10(2007.3.5--2007.6.8)1—14周3、学生人数:30人,见习分三个小组开展。
4、《中医外科学》、《就业指导》上课安排:原1班同学在二大课室上,2班同学在一大课室上。
5、1-14周课堂教学,16周起临床实习。
第一临床医学院办公室2007.1.10(2007.3.5--2007.6.8)1—14周3、学生人数:30人,见习分三个小组开展。
4、《中医外科学》、《就业指导》上课安排:原1班同学在二大课室上,2班同学在一大课室上。
5、1-14周课堂教学,16周起临床实习。
第一临床医学院办公室2007.1.10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专业2004级第六学期课程表(2007.3.5---2007. 5 .4)1—9周4、1-9周课堂教学,12周开始三个月中期教学实习。
第一临床医学院办公室2007.1.10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04级第六学期课程表(2007.3.5---2007. 5 .4)1—9周4、1-9周课堂教学,12周开始三个月中期教学实习。
2009年级七年制(D)班2012-2013学年第2学期临床教学课程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育处2013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评估表2009年级七年制(D)班临床教学课程表一、开课日期:2013年2月25日――2013年7月12日(第4学年第2学期)。
二、上课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楼教室。
三、上课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2:00-5:20(每学时45分钟)。
课时安排:第1、2节课:8:00―9:30,第3、4节课:10:00―11:30第5、6节课:2:00―3:30,第7、8节课: 3:50― 5:20四、各专业课、考试的时间安排:1.中医妇科学:2月25日~4月28日,5月6日考试。
2.中医外科学:2月25日~5月22日,6月3日考试。
3.中医急诊学:2月27日~5月14日,5月27日考试。
4.中医眼科学:2月28日~4月19日,4月27日考试。
5.中医儿科学:4月9日-6月28日,7月9日考试。
6.中医骨伤科学:4月16日~6月28日,7月3日考试。
7.中医耳鼻喉科学:4月19日~6月28日,7月1日考试。
8.西医外科学:4月26日~6月28日,7月8日考试。
9. B超、超声心动:分A、B组 6月21日-6月28日(1:30开始,3:00互换)。
五、各教研室授课、见习带教教师:1.中医妇科:薛晓鸥、陈艳、王必勤、刘雁峰、王燕霞、李军、杨巧慧、张玉立2.中医外科:张耀圣、张书信、吕新敏、张东萍、荆涛、杨文利、曾绩娟、王彬、沈春、鞠上、李友山、路红、李海松3.中医急诊:王兰、刘清泉、江其敏、寇兰俊、李雁、陈艳、李春根、丁治国、郑宏4.中医眼科:许家骏、宋立、矫红、张南、王赞春、赵俊、王养忠、王文长5.中医儿科:王俊宏、解英、王瑞平、徐荣谦、尹丹、何冰、孙洮玉、桑勉、余惠萍6.中医骨伤科:徐林、王建军、贾育松、毕连涌、李德魁、焦勇、王逢贤、李晋玉、张鹏、曲弋、李鹏洋、孙旗、曹旭、陈江7.中医耳鼻喉科:刘建华、李洵、刘巧平8.西医外科:王广、史晓光、刘国凯、田明、张秋芳、陈晓珩、辛明、陈振宙、李雄伟9. 功能科:姜洪茹、高树彪、王宁、王湘竹、翟俊修六、学生临床见习分组:临床见习分六组,每组15~16人,根据各门课程要求再分小组。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 6 日起执行。
2002级中药学专业2005—2006学年上学期课程表2----16周(2005.9.5——2006.12.16)(82人)中药学院2005.6.302002级制药工程专业2005—2006学年上学期课程表2----16周(2005.9.5——2006.12.16)(66人)2、带“△”者为限选课。
中药学院2005.6.302003级中药学专业(1)班2005—2006学年上学期课程表2、除《中药化学》实验课外,其余课程与制药工程班合班上课;带“△”者为限选课,其中微生物、生物化学、专业英语英选课人数少,与中药2班、制药工程班合班上课。
3、第13周(11月19- 27日)停课进行野外实习。
与制药班合班上课的课程第12周照常进行,上课内容与制药工程班第13周的内容相同。
中药学院2005.6.302003级中药学专业(2)班2005—2006学年上学期课程表2--20周(2005.9.5——2006.1.21)(112人)2、带“△”者为限选课。
其中微生物、生物化学、专业英语英选课人数少,与中药1班、制药工程班合班上课。
3、第13周(11月19- 27日)停课进行野外实习。
中药学院2005.6.302003级制药工程专业2005—2006学年上学期课程表2、除化工原理、《中药化学》实验课外,其余课程与中药(1)班合班上课;带“△”者为限选课,其中微生物、生物化学、专业英语英因选课人数少,与中药专业合班上课。
3、第12周(11月12-17日)停课进行药用植物野外实习。
与中药班合班上课的课程第13周照常进行,上课内容与中药班第12周的内容相同。
中药学院2005.6.302003级药学专业( 1 )班2005—2006学年上学期课程表2----20周(2005.9.5——2006.1.21)(95人)课地点为综合楼302(《文献检索》、《生药学》上课地点为A512)。
2、带“△”者为限选课。
中药学院2005.6.302003 级药学专业( 2 )班2005—2006学年上学期课程表2----20周(2005.9.5——2006.1.21)(95人)为综合楼302(《文献检索》、《生药学》上课地点为A512)。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甲組(雙主修)必修科目表總表(九十五年度入學學生使用)【中41】
一、教育宗旨:
(一)弘揚我國固有優良醫藥。
(二)迎頭趕上現代的西洋醫學。
(三)融合中、西醫藥學術,創造出中西一元化的新醫學。
二、本科目表之共同科目係遵教育部台(八一)高字第54858號函修訂,而臨床科目係依(七九)高字第3591
號函修訂,並參酌本系實際情形訂定,自九十五學年度一年級新生起實施。
三、中醫學系雙主修修業八年,最低畢業學分數為374學分。
(含通識科目及中醫見習)
四、體育為一至二年級、全民國防通識教育為一年級學生必修科目,不計學分,不及格者不得畢業。
五、雙主修學生西醫課程安排配合醫學系作業。
※自92學年度入學生起,英文鑑定依本校「英文鑑定實施辦法」及「英文鑑定實施細則」之相關規定實施辦理。
※依本校94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校課程委員會議紀錄決議:自92學年度入學學生起四年級暑假中醫見習,若再參加暑修課程限修8學分,否則見習延後安排。
備註:依本校94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校課程委員會議紀錄決議:自92學年度入學學生起四年級暑假中醫見習,若再參加暑修課程限修8學分,否則見習延後安排。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中医类专业2007级内外招(含针推)41+19人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 本课表从2010年9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中医学专业2008级内外招35人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中医学专业(英语方向)2003级轮科表(31人)第一组:董继鹏王佳赢王颜闫珺
第二组:谢冰冰李彤姜丽王秀娟
第三组:李奇峰姜雯王胜男房雪莹牛然
第四组:任洪宝孙香林王冬梅
第五组:宋宇飞胡新颖王丽廖纪元
第六组:罗浩许冬梅焦占红韩茜宇
第七组:王义周张玉李薇李轶捷
第一组:蒋金艳王义周王秀娟
第二组:谢冰冰王颜王冬梅
第三组:姜丽王丽孙香林
第四组:董继鹏闫珺
第五组:李彤任洪宝
第六组:李奇峰姜雯
第七组:王佳赢毕建军
第八组:宋宇飞胡新颖汝海婧
第九组:罗浩许冬梅牛然
第十组:张玉李薇李轶捷
第十一组:张文悦房雪莹廖纪元
第十二组:焦占红韩茜宇王胜男
备注:1、严格按照轮科表轮科,不准私自串科。
2、严肃出勤纪律
3、严格执行《毕业实习学生出科考核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在一个学科缺时间达三分之一的实习医师不准参加出科考核成绩评定。
4、严格毕业考试。
临床医学院教务科
二00七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