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2.可能性: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三、王安石变法的具体背景、采取的应对措施、具体内容和影响(附后)四、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改革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五、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2.意义: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3.特点:封建制度内部的局部调整4.局限:①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②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其复杂性和艰巨性。
④改革的成败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⑤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要用人得当⑥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疑难解析】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
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教学活动设计认识:养兵千日用兵难——冗兵例: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答案:(1)民族矛盾。
(2)与辽、西夏间发生战争,最后每年送给它们大量的银两和布帛。
(3)冗费增加,形成“积贫”局面,加剧了统治危机。
(2)有利条件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出示范仲淹图片及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范仲淹推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出示王安石图片及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资料回放:以天下为己任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窃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③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出示宋神宗图片:宋神宗赵顼(xū)(1048年5月第六位皇帝。
赵顼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⑥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材料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都有半价之鬻. . . . .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有余而移用之。
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