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校诚信教育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21 KB
- 文档页数:3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比较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终身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日两国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各有特色,下面将从政策、制度、实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政策层面在政策方面,中日两国对终身教育都高度重视。
中国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终身学习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全社会、全民族范围的终身学习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而日本政府也多次提出推动终身学习的战略文件,例如2007年制定的《终身学习推进法》,旨在通过国家政策来促进终身学习的推广。
可以看出,中日两国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制度层面在终身教育的制度层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终身教育的制度体系主要有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继续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后,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或是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而职业教育主要是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成人教育则是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口的不同教育需求而设立的。
而在日本,终身教育的制度体系也非常完备。
日本政府通过实施《终身学习推进法》规定了终身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包括职业发展课程、就业支援、成人教育等。
日本还设立了多个官方机构来负责终身教育的推动和实施,例如国家终身学习委员会、终身学习支持机构等。
可以看出,日本在终身教育的制度建设上也非常注重实施与管理。
三、实践层面在终身教育的实践层面,中日两国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终身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一系列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机构,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开放大学等。
通过这些形式,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背景的人都能够参与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而在日本,终身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例如社区学习中心、产业技术教育机构等。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消费意识与行为的比较研究报告目录前言一、高中生的金钱观1.四国高中生秉承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传统金钱观,相信有学问比赚钱更重要,反对弄虚作假、不择手段。
比较而言,中国高中生最认同诚信,最反对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但有近四成中国高中生为将来储蓄的热情较低,有六成多日韩高中生不赞成“知识比金钱更重要”。
2.多数高中生能够正确看待金钱的价值,但也有一些高中生对金钱过度崇拜,甚至将交友、婚姻、成功等与金钱联系起来。
比较而言,中国高中生拜金意识较弱,韩国高中生拜金意识较强,最想结交有钱的朋友,认为结婚找有钱人更好,成功的人生就是有很多钱。
另外,有八成多美国高中生认为有钱更好办事。
3.多数高中生尊重自我感受,想买就买,尽情享受生活。
比较而言,韩国、日本高中生更希望将来过有钱人的生活,更追求消费享受,中国高中生更坚守传统的消费观,美国高中生在追求享乐的同时也认可创造财富。
4.近四成高中生认为金钱能给人带来权力和尊严。
比较而言,半数多韩国高中生对此最为认同,但仅有三成左右的日本和中国高中生认为金钱可以买来权力,有钱人更受尊敬。
二、高中生的零花钱(一)零花钱的来源1. 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最为普遍,从不给孩子零花钱的中国父母仅有2%,而美国父母有42.2%;而且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最为随意,定期给孩子零花钱的中国父母只有约三分之一,而日本父母达到半数以上。
2. 中国父母最喜欢用金钱奖励孩子的学习,美国父母最喜欢用金钱表达对孩子生日的祝贺。
3. 半数以上的日本和美国高中生通过做家务得到过父母给的零花钱,中国高中生通过做家务赚取零花钱的比例最低,不到三成;而且超过六成的中国高中生不赞成做家务拿报酬。
4. 美国高中生打工赚钱最普遍,七成多美国高中生有过打工经历,中国高中生约四成有过打工经历,在各国中比例最低;中国高中生打工首要目的为增加人生经验,而其他三国高中生打工首要目的为赚钱。
5. 零花钱不够用时,各国高中生大多数首选向父母要钱,中国高中生比例最高达86.1%。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研究报告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两个重要国家,在教育领域有着很多相似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
本报告将对中日教师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中日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相似之处。
两国的教师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职业道德。
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广泛设立,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能力。
此外,两国的教师教育都强调实习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教学环境中实践教学技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中日教师教育在师资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教师教育侧重于统一规范的师范大学,为培养教师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教育。
而日本教师教育则形成了独特的“培土教师”的模式,即由学队成员与内外部专家共同参与的针对性培训。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和教育界资源,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
除了师资培养模式外,在培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教师教育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知识传授,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日本教师教育则注重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技能和素质。
日本教师教育更加注重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培养,如中小学实践教育、教师指导和公开课研究等,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教学环境。
最后,两国在评价体系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教师教育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评价。
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注重学科知识的量化指标。
而日本教师教育更注重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全面评估,如教育实习报告、教改研究报告,以及职业发展计划等。
综上所述,中日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师资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
两国教师教育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发展,以适应和应对现代教育的挑战。
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报告,能进一步促进中日教师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在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本文将讨论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
我们将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处理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日语。
一、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日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可能存在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更注重应试技巧,而日本学生则更重视语言沟通能力。
其次,中日两国的社会礼仪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也会反映在日语教学中。
比如,在日本,对于敬语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敬语表达方式。
而在中国,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另外,中日两国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由于汉字的存在,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的混淆和语法结构的错误。
同时,中日两国的名词使用也有所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处理中日文化差异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处理中日文化差异,以下是几点建议供日语教师参考:1.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
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并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2.关注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尊重和敬语在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但对中国学生来说,语言沟通能力可能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通过实际情景的练习和日常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合理利用汉字和中文背景虽然汉字和中文背景可能会在学习日语时带来一定的困惑,但也可以成为学习的优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中文背景,理解日语词汇的含义和语法的差异,提高他们对日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注重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教师应该收集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材、音频、视频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促进全球各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的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比较。
本文将从合作机制、交流项目和双边合作成果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合作机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高等教育合作主要由教育部牵头,并与各省市政府、高校等合作机构开展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计划扶持重点高校与国际合作,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
而在日本,高等教育合作多由各大学自主开展。
日本政府通过派遣和接待留学生、设立国际交流中心等方式提供支持,鼓励高校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合作机构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合作模式存在差异,但都以政府支持和高校合作为核心。
交流项目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项目多样且广泛,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存在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的留学生项目发展较为成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
中国的“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中国留学,而日本的“The 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以及各大学自主开展的留学生项目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
其次,中日两国在学术交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差异。
中国高校常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华开展讲座和合作研究,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展览。
而日本的高校则注重于与国际合作研究,经常与国外大学共同组织研讨会和学术研究项目。
此外,中日两国高校还通过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等方式进行交流,促进学术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双边合作成果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首先,中日两国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中日学者共同开展了重要的科研项目,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
例如,中日两国在材料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作者:徐巍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20期摘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加强高校科研诚信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呈现出课程少、教材少、师资缺、普及弱的特点。
通过比较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科研诚信教育体系,提出了强制约束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教育投入、引入民间组织和三方机构的共同助力、完善教材、课程、师资体系建设与评估等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国际比较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puts forward an urgent demand for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integrity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ss courses, less textbooks, less teachers and weak popularization. By compar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erience of compulsory restriction on th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of competi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introduc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ripartite organization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 system and so on.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老子有云:人無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日本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比较【摘要】中日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的现代社会价值文化体系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以德服人,注重道德教育。
受此影响,在中日两国的公民教育中道德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但从近代开始,中国和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二战后,日本的发展更是频频受到美国影响。
两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这一点在两国的道德教育之中也有所体现。
关键词: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启示一、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本国公民实施基本的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公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公民道德思想水平的提高,并能够以正确的道德思想来指导行为。
公民教育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道德教育的完善,不断完善的道德教育则有利于提升国民总体的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二战后,中国和日本同样元气大伤,但日本在战后的几十年后却做到了经济的复苏和崛起,成为了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日本的崛起可以归功于他们良好的公民教育以及相对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
在良好的公民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下,日本的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这也造就了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奇迹。
道德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实行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二、中日两国道德教育的分析比较(一)教育目标根据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道德教育,构建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
即是说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和观念融入到每个公民的内心之中,让公民认清自己作为单独个体应履行个人的义务,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应履行社会义务。
同时,公民道德教育也要帮助公民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扎根在每个公民的内心,并且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比较终身教育被定义为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期间持续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教育方式。
中日作为邻近的两个亚洲国家,都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中日的终身教育体系进行比较,从政策、机构、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政策比较中日的终身教育政策都将其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上,中日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文件,对终身教育进行规范和推动。
在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上,中日存在一些差异。
在政策目标上,中日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政府将终身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国。
而日本政府则将终身教育视为提高社会公平和避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的手段,重视就业和职业培训。
这表明中日在终身教育目标的定位上有所差异。
在政策的实施方式上,中日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将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通过学校、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开展终身教育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普及终身学习。
而日本政府采取了“地区终身学习中心”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开展终身教育活动,倡导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二、机构比较中日在终身教育机构的建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主要的机构包括学校、培训机构、社区学习中心等,这些机构通过提供课程和培训活动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日方则更注重社区教育和企业培训,鼓励各地建立地区终身学习中心,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在终身教育机构的发展上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培训机构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培训机构凭借宣传和营销手段获得利益的问题;社区学习中心和地区终身学习中心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很多人还无法享受到终身教育的机会。
三、内容比较中日的终身教育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的终身教育内容更注重学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小学到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各类培训课程,以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
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
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
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
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
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中日教育差异论文中国与日本都是十分注重国民教育的国家,这与两国传承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
但由于两国的语言环境背景不同,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上就表现出了实践上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日教育差异论文篇一《中日教育对比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教育的模式探讨以及优缺点发展空间,引出对中国教育的中肯评价与沉思。
只有保持中国的基础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之处。
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
只有发展教育才是立国之本,我们要倾尽全力投入教育事业中来,大力发展正确的完善的进步的中国教育。
【关键词】教育;优劣;中国;日本;发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育是立国之本”。
也有人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也是后天的经济。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人才是一切竞争的核心,而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竞争。
在研究日语学习的几年里,并通过在日本的留学经历,我对日本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有些浅见。
一、日本义务教育特点日本近代及现代化教育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平稳,连续,有计划,有步骤,是日本教育的特点。
政府决心大,力度大,以倾国之力投入教育事业。
《教育敕语》是日本的第二部宪法,领导人也对教育十分重视。
另外,《学习指导要领》指引着日本课程改革,基本上每十年修订一次。
80年代中期后主要侧重于能力培养,减少过度考试竞争,心理健康等问题。
在少年教育阶段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和比重。
后来由于世界的信息化,国际化以及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又针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行动和判断能力等进行相关培养。
日本认为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课程审议会的报告指出,近些年日本青少年在道德和价值观,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意识,自立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欺负弱小,逃学,暴力等行为时常发生。
因此教育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适应青少年的生长和发展,也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赵利梅摘要: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日高校的诚信教育都受到中国儒家诚信教育观念的影响。
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诚信是道德的核心和基础,是人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
中日诚信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以及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对中日两国的诚信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日本的诚信教育中获得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有效推进我国的诚信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诚信观念;诚信教育一、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对日本高校诚信教育的影响诚信教育观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日本高校的诚信教育就是与我国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中逐渐地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的过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诚信教育观念影响深远,其具有代表性的如孔子、孟子、朱熹等他们的诚信教育观。
孔子的诚信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国家的治理。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做到诚实无欺;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提倡人性要回归之自然,他认为人性天生是善良的,主张人与人之间要有一种纯真的真诚之爱;三是他认为人的重要品德是诚信做人。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四是在学习上提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孟子对“诚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能有动者也。
”(《离娄上》)孟子把“诚”与“信”合并使用。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自然美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诚信。
朱熹说:“诚意,只是表里如一。
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
”(《朱子语类》)他还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在儒家诚信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日本的诚信教育在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借鉴儒家的精华和融合本民族的文化,使得其本民族的诚信教育体系逐步建成并不断得到完善。
二、中日高校诚信的教育比较中日诚信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以及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日高校诚信教育环境比较长期以来,在形式上我国的教育总是强调要把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是不可分割的,但实质上没有落到实处,更多的还是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
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这块是相当欠缺的,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十分溺爱孩子,这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素质水平较低,让人更担心的是,在中国的一些传统家庭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低下,素质水平也相应较低,在家里,父母不能很好的做孩子的榜样,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而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
而学校教育对诚信教育也不太重视,导致很多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就有不诚信的习惯,以至于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出现缺失问题,比如政府不诚信、企业不诚信、贷款不诚信等等。
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脱节。
而在日本,他们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相互协调配合,尽早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一面,让学生学会面对实际生活,尽早熟悉社会的生存方式。
在日本的教育中,尤其强调家庭教育工作,在日本的德育工作中,“诚信”是主要的方面。
每个家庭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就是要讲诚信。
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在学校教育环节,学校都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借此机会,老师和家长会把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中的表现相互交流,老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动态,这也是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信息沟通,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交流并充分了解孩子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
日本的诚信教育在方法和体制上在各行各业中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中日高校诚信教育途径比较日本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通过体验教育进行,体验教育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将其内化为生活习惯的过程。
在日本的高校里,他们总是要强调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经历,在每个高校都设有相当多的学生社团让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并参与进社团活动。
通过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身体和心理的锻炼,培养一种诚信思想、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中国高校也设有很多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自然可以得到锻炼,但由于中国高校的社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一些社团中会出现为争一个干部而头破血流的情况;同时日本高校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工厂、公司、商社等地去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明白自己在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社会道德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于自身发展的义,很多教师会通过教育电视节目和其他商业教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让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在师资队伍方面,他们还不断提高队伍的道德教育质量。
而在中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方面,更多地是采用正规的组织形式来向学生灌输诚信教育的内容,方式简单,方法陈旧,通常是以班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在师资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丰富的伦理学理论知识并将其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的教师,这就使得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就很难有效的进行。
(三)中日高校诚信教育内容比较在日本的学校中,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内容是非常清晰的,他们主要是以我国的儒家诚信教育思想为基准。
在小学阶段,就教育孩子要诚实,为人处事要正直,并教育孩子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言行要敢于坚持,诚实进取。
如今在日本的初高中的国语课本中仍然在讲授着儒家的经典语录,其中诚信占其内容的大部分。
其教育形式也丰富多样,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思想品德纯理论课的形式灌输,而是以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把诚信教育思想渗透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教学内容中去。
而我国在初高中阶段根本没有开设道德课程,中小学阶段,主要以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充当诚信教育的内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我国也刚刚起步,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在我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上,主要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为主,主要科目集中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科目上。
关键是在这些理论课程的教育方式上,主要是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没有把学生带人社会实践中。
而且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智育学习,虽然有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现实中还是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三、日本高校诚信教育对我国诚信教育的借鉴意义日本在诚信教育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保持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思想和传递其精髓。
日本高校主要是利用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对其本民族进行诚信教育,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在诚信道德教育中的运营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不仅需要转换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思想,还需要用它来不断完善并适应新的社会结构中的道德教育体系。
(一)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日本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把诚信教育落到了实处,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把家庭教育与诚信教育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且经常在社区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来宣扬儒家诚信教育思想,时刻把儒家的诚信思想作为宣传的重点。
所以,在诚信教育中,运用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进行诚信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配合协调,创造有利于诚信教育宣传的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建构出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二)教育途径多样化我们要学习日本制定基本的道德课、特别实践课等进行教育,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社会实践并体验社会生活,在生活实际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还要通过教师讲授并就某个关于道德方面的话题通过班级座谈讨论等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来进行诚信教育。
把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在各门课程和教学计划中把诚信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准则和重要内容,并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与协助,大力推广社区等地的诚信教育宣传范围;在社区中定期组织开会,时刻把儒家诚信观念作为宣传的重点,创造有利于诚信宣传的社会风气来进行诚信教育。
(三)丰富教育内容在日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庭到社会,始终把儒家诚信观念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点,所有的教科书均是以儒家诚信思想作为基本内容。
在诚信教育上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对我们有启发意义,日本高校虽然没有单独设立诚信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却在各方面都有诚信教育的体现,并且有着很严格的道德规范。
在他们的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而不像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表面的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
鉴于此,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课本上的诚信教育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他们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诚信标准。
四、结语在当前的社会中,中国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问题,究其原因是不够重视儒家传统的诚信教育观念,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也忽视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方面的培养,我们做得更多的是,简单地把诚信教育方面的知识单方面地灌输给了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基础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通过日本对我国儒家传统诚信思想借鉴的研究,面对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诚信缺失问题,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起传统的儒家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和作用,充分发挥并挖掘出儒家诚信观念的现代价值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对重建和完善我国当前的社会诚信教育及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