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
- 格式:ppt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16
物质的分散系从容说课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课时的“物质的分散体系”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
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
在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具体做法是: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从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从初中化学学习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入手,得出分散系、胶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重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三维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
2.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3.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4.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
5.掌握电离的概念。
6.能用物质的分散系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7.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冬季时,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种景象:早晨大雾笼罩。
或在某些地区,经常出现雨后出现晴朗的天空时,常会看见美丽的彩虹。
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的分散体系。
推进新课板书:物质的分散系一、物质的分散系演示:物品准备:食盐、泥土、植物油、蒸馏水、玻璃棒、三只烧杯。
请三位同学参与演示,老师指导。
生甲将5 g食盐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第4讲电解质溶液,胶体【学习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离的含义,学会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
3.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三种分散系之间的本质区别。
4. 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1)概念:在_________或___________能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酸、碱、盐大都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在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非电解质:(1)概念:无论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均以______形式存在,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蔗糖、酒精、葡萄糖、油脂等有机化合物大多是非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1.电解质的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电解质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生成________离子,常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
电解质的电离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写出下列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①硫酸(H2SO4):H2SO4===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钠(NaOH):NaOH===________________。
③硫酸钠(Na2SO4):Na2SO4===________________。
2.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如:酸阳离子阴离子HClH2SO4HNO3(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如:碱 阳离子阴离子NaOH KOH Ca(OH)2(3)盐 NaCl NH 4Cl K 2SO 4【考点剖析】考点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1)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物质类别⎩⎪⎨⎪⎧ 酸(如H 2SO 4、H 2CO 3等)碱(如NaOH 、NH 3·H 2O 等)盐(如NaCl 、CaCO 3等)部分氧化物(如Na 2O 、H 2O 等)(2)非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物质类别⎩⎪⎨⎪⎧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CO 2、SO 2等)大部分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部分非金属氢化物(如NH 3等)【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质能导电B .其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C .不能导电物质就是非电解质D .物质导电的条件是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或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考点二: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1.电解质的判断2.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两个条件具备一个即可。
高一化学知识点高中化学相比初中化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刚刚踏入高一的同学们来说,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高一化学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例如,分离泥沙和水。
(2)蒸发:用于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
比如,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
(3)蒸馏:利用沸点的不同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
像制取蒸馏水。
(4)萃取和分液: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
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单位是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 602×10²³。
(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4)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224L/mol。
(5)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物质的分类(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包括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2、离子反应(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3、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1、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产物不同。
分散系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可将分散系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1.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烟、云、雾等的分散剂是气体,为气溶胶;AgI、Fe(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是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分散剂为固体,是固溶胶。
2.胶体的制备(1)物理分散法:研磨(2)化学法:A.水解法FeCl3 +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B.复分解反应法3.胶体的净化----渗析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离子和分子能够透过半透膜4.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鉴别溶液和胶体)、布朗运动(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电泳现象(胶体微粒带电是胶体稳定的主要原因;静电除尘、电泳电镀)5.胶体的聚沉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加热。
离子反应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够到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晶体不能导电,因为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水溶液时导电是因为水分子对离子有作用力,使离子挣脱晶体表面而能自由移动导电。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书写,多元弱碱的电离看作一步完成。
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1)单位体积内离子的数目(2)离子所带的电荷数4.离子反应定义:凡是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反应方程式。
物质的分散系一、学习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能用分散系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会判断常见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哪些属于非电解质。
3.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二、重点、难点重点: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解质的电离难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三、问题导引(请自学)1.阅读教材第13页有关内容,记住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2.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的使用方式有哪些?并各举一两例?3.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如果没有丁达尔效应地球上将是什么情形?4.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背过它)四、学习过程(一)分散系中的几个概念分散系分散质1、分散系的分类:思考: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按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可以分为气溶胶,如__________________液溶胶,如__________________固溶胶,如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墨水、豆浆、肥皂水、血液、烟、雾、空气、有色玻璃等3、胶体的性质有等,这是鉴别________和________的常用方法。
思考: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如何使胶体聚沉?4、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哪些胶体,哪些运用到胶体的性质?试举例说明。
(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的概念:2、非电解质的概念:注意:(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相同之处: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单质、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3)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_________或___________状态下才能导电;(4)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都是电解质,如_________________等;(5)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和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化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区别和实际应用。
一、电解质的定义与特点1. 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指的是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溶解过程中会分解成带电离子,并能够在溶液中传导电流。
常见的电解质包括酸、碱和盐等。
2. 电解质的特点- 性质稳定:电解质在溶解时会稳定地分解成离子,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电导性能。
- 导电性强:由于存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很好地导电。
电解质浓度越高,导电性越强。
二、非电解质的定义与特点1. 非电解质的定义非电解质指的是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溶解过程中不会分解成离子,因此不能在溶液中传导电流。
常见的非电解质包括有机物、大部分有机溶剂和部分气体等。
2. 非电解质的特点- 性质稳定:非电解质在溶解时维持分子结构稳定,不会分解成离子。
- 导电性弱:由于不存在离子,无法在溶液中传导电流。
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间存在几个关键差异:- 分解性:电解质在溶解过程中会分解成离子,而非电解质不会。
- 导电能力:电解质能够在溶液中传导电流,而非电解质不能。
- 结构稳定性:电解质的离子结构相对稳定,而非电解质维持分子结构的稳定。
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应用1. 电解质的应用- 电化学工程:电解质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电解槽和电解质溶液等电化学工程中,用于导电、催化反应等。
- 医学领域:电解质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的电解质调节、药物的离子化等。
2. 非电解质的应用- 溶剂:非电解质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化工领域中,常用作溶解介质、反应溶剂等。
- 药物:许多非电解质化合物被用于制备医药领域中的药物,具有良好的药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化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解质能够在溶液中导电,分解成离子,具有稳定性和强导电性的特点;而非电解质则不能导电,保持分子结构稳定,被广泛应用于溶剂、药物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