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是一个标点符号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几种特殊标点符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一、顿号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1)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犯错呢?(2)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3)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和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3、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用逗号。
(4)我喜欢吃的水果有葡萄啊,苹果啊,梨啊。
二、冒号1、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
(1)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能来上课了。
2、“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后边,不用冒号,用逗号或句号。
(2)李老师说:“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考虑一下。
”(3)“谢谢你,”李老师说,“他快来了吧?”(4)“李老师,现在什么时候了?”范老师问。
3、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5)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两个冒号中有一个应为逗号)三、问号1、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1)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2、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2)谁都不知道他是谁。
(3)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办。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4)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四、引号1、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外面。
(1)古人说:“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敬我能而敬我公。
”(2)自然美有两种:“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2、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3)这令我想到一则名言:“所谓的‘大人物’,使每个人觉得自己渺小,真正的大人物,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伟大。
”五、括号1、句中()紧跟在被解释词语的后面,如果括号内有标点,句末标点(?!除外)该省略。
可以用的标点符号大全句中点号(1)顿号则表示句子内部同列词语之间的停滞。
顿号则表示的停滞比逗号大,通常用以分隔同列的词或者同列短语。
同列的词之间用了“和”、“或”之类连词,就不再采用顿号。
顿号与“和”的促进作用就是一致的。
多个词语同列先用顿号,最后一个用“和”。
如果同列词语融合得很紧,没必要在行文中用停滞去注重它,则可以不加顿号。
同列词语中又存有同列词语时,小同列用逗号,大同列用顿号。
顿号运用方面常用错误例如:张三,李四,赵五经常到阅览室学习(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主任都去开会讨论了。
(此句混为一谈了同列词语的大小层次。
第二个顿号应当改成逗号。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2)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其主要用法有:a.用在较长的主语后面。
例如: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b.用在须要特别强调的意味深长主语后面。
例如:北京,祖国的首都。
c.用在句首状语的后面。
例如: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d.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
例如: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e.用在插入语前后。
例如: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f.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
这往往就是自身利益特别强调的须要,通常民政部下就是不必停滞的。
例如: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g.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h.用在次序语后面。
例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i.用在倒装句中间。
例如: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3)分号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间必须用分号。
如:白天,战士们固守着已得的阵地;夜里,战士们向敌人发动代莱反击。
标点符号用法及练习教师版知识梳理(一)顿号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用顿号。
例句:(1)学校距这里二、三里。
(2)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修改意见:第(1)句中不需要用顿号。
2.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例句:(1)中、小学生(2)省、市领导(3)城乡交流 (4)工农兵(5)调查、研究修改意见:第(1)、(2)、(5)句短语不需要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例句: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修改意见:“教育”与“新闻出版业”尽管是并列词语,但两者之间已经使用了连词“和”,所以此处就没必要再用顿号。
4.较长的并列成分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句: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修改意见:句中的顿号改成逗号。
(二)冒号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的中间,则不能用冒号。
例句:(1)记者到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修改意见: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到“作业到深夜”,所以使用错误。
(2)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修改意见: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
其实不然。
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
修改时,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2.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
例句: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修改意见:冒号改为逗号。
3.如果后文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例句: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修改意见:冒号可以改为逗号。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例句: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一、点号(一)句末点号(1)句号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一个较大停顿例如:①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陈述句)②今天我们必须回去。
(有强调意味陈述句)③下课了。
(独词无主句表示陈述语气)④请把门关上。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2)叹号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1、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及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用叹号。
①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啊!(感叹句)②祥林嫂,你放着吧!(语气强烈的祈使句)③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语气强烈的反问句)④我哪里比得上他呀!(语气强烈的反问句)2、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和带有强烈感情的感叹词,都可用感叹号。
例如:哎呀!你走错了。
3、两个以上叹词相连使用,一般只在最后用一个叹号。
例如:①“啊,啊!”伊又吃了一惊……②“救命啊!救命啊!”一个声音在呼喊。
(两个叹词后都用)4、叹词句和感叹句连用,一般只在最后用一个叹号,叹词后用逗号。
注意倒装例如:①啊,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②哇,这地方真美!③祖国壮丽的河山啊,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游子的心!5、在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以及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的思想感情,也可用感叹号。
(3)问号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②他是谁?从什么地方来?注意点:1、反问句(只问不答)和设问句(自问自答)都是无疑而问。
例如:①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②你见过金丝猴吗?③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④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如:①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②你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③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3、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用问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突破点一六大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问号、叹号一、顿号1.临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约数的不用顿号。
但是如果是数字的省略语,且表示确指,则必须用顿号。
如:这对孪生姐妹看上去十七、八岁,正在读高三,分别在县一中高三四五班上课。
【分析】该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十七八”是约数,中间不用加顿号;“四、五班”是确数,中间应该加顿号。
2.如果句子内部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则小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如:为了促进跨省市间合作,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南京、苏州、安徽合肥、芜湖等城市都派代表出席了这次协作洽谈会。
【分析】该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句中各城市之间虽然都是并列关系,但存在着并列分层,“宁波”“苏州”之后的顿号改为逗号,以表示层级。
3.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如有其它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如:⑴“日”、“月”构成“明”字。
⑵《朗读者》、《信·中国》、《中华好家风》,是我国当前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节目。
【分析】以上两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故句中的顿号应去掉。
⑶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分析】该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中间有括注,故应在“(海外版)”后加顿号。
4.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分析】该句标点使用错误。
句中“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作为分句出现,它们之间的顿号改为逗号。
5.并列词语或句子之间用了“和”“与”“或”“及”“或者”“甚至”“以及”“以至”“但是”“而且”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如:造型科学、技艺精湛、及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分析】该句标点使用错误。
各种标点符号知识点汇总一、顿号表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
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
注意: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1)他三十六七岁距这里二三里(2)这个小孩有四五岁(3)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4)他曾经教过我高中二三年级的语文。
(第二、第三年级)2. 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九六年试题:……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1)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2)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3)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水平。
补充:多层次的停顿,多半是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第三层用“和”类连词。
如: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知识分子工资偏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倒挂等问题十分严重。
8. 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如:A、B、C和D 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标点符号特殊情况运用问号(1)选择句中,不管有几个分句,只在最后一个分句末用问号,中间各项间用逗号。
例如:对这种做法,我们是应该支持呢,还是应该指责呢?(2)选项较短而在语气上没有停顿,只在句末用问号例如:这到底是仁慈还是虚伪?(3)不是选择问句,有几个问句就使用几个问号。
例如:除了他能去,还有谁能去呢?你吗?你能去吗?(3)主谓倒装句的问号,问号应该用在句末。
例如:“怎么了,你?”“你就去吗,小栓他爹?”(4)谈次“啊”“咦”等单用带有疑问语气时,也是疑问句,后面要用问号。
例如:咦?我的钢笔怎么不见了?啊?怎么会是他?(5)有疑问代词,但没有疑问语气,不用问号。
例如:谁也不见,什么也不吃,哪儿也不去。
逗号(1)用在并列词组、句子之间。
例如: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2)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
例如:水,水,我要喝水。
(3)名词加“呀”就变成句子,也应该用逗号。
例如:月季呀,玫瑰呀,米兰呀……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4)主谓倒装,主谓之间应用逗号。
例如:多么美丽,这位小姑娘!顿号(1)并列成分已有问号或感叹号的,不能再用顿号。
例如:操场上响起了拉拉队响亮的声音:“加油!”“加油!”(2)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做贡献。
(3)表示含有顺序关系的的并列各项间的停顿,用顿号,不用逗号。
例如: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
(4)并列成分不属于同一层次,大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例如:参加会议的有教师,记者,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5)并列成分作谓语时,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语间用顿号,各带一个宾语,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例如: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两款新车。
(6)表概数,没有歧义不用顿号,数字之间不用顿号。
例如:这个小姑娘看上去十七八岁。
(7)列数字之间用顿号。
例如:这项任务由第三、四组共同完成。
(8)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判断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
(2)学校距这里二、三里。
()
(3)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雷锋叔叔学习!”、“向雷锋叔叔致敬!”的口号。
()
(4)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
(5)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
(6)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能给同学们上课了。
”()
(7)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8)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
(9)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
(10)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
(11)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
(12)除了他能去,谁还能?你吗?你能去吗?()
(13)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
(14)多美呀!秋天的红安。
()
(15)“我走了。
”小华说。
“再见!”大明说。
()
(16)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就冲了出去。
()
(17)1861年以后,那拉氏曾经在这里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
)()(18)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呢?()
(1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20)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
初中语文中考标点符号知识常考考点汇总今天给大家整理了标点符号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寒假研究有帮助。
一、顿号表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
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
注意: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1)他三十六七岁距这里二三里(2)这个小孩有四五岁(3)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4)他曾经教过我高中二三年级的语文。
(第二、第三年级)2.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 1 -九六年试题:……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消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沉醉了。
5.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消顿号,而用逗号。
(1)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2)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3)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消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XXX研究!”“向XXX致敬!”的口号。
7.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水平。
补充:多层次的停顿,多半是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第三层用“和”类连词。
如:预会专家认为现在常识份子工资偏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倒- 2 -挂等问题十分严重。
8.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普通用“和”,顺序不克不及变。
如:A、B、C和D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下课,是一个标点符号
中图分类号:h319
恩格斯曾经说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是:”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鲜明地突现在学生眼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结合教学内容巧思妙想,使结尾成为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恰到好处的语文结课有时就像一个个”标点符号”,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
它能充分显示教师精湛高潮的教学艺术。
一、句号--自然式、总结式结课
自然式结课。
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铃正好响起。
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
总结式结课。
用准确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地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如,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示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问号--悬念式结课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
”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
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一般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的,用悬念式结课较好。
三、破折号--回味式、延伸式结课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回味式结课,即在一堂课结束的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
它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延伸式结课。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
如教《蝙蝠和雷达》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孩子们可能会说出很多例子,尽管有的不十分准确,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教师趁热打铁接着问”你还能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要求学生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
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秘。
四、省略号--游戏式、幽默式结课
游戏式结课。
有时学生上完一节课,身心已很疲劳,用提问、复述等单调的方式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效果往往不会很好。
因此结课应尽量生动活泼一些,特别是低年级有时可以设计游戏娱乐形式。
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谜语诗《画》,在小朋友都愿意回家背诵给家人听后,建议学生先在课堂上演习一下,并自己扮演年老重听的老奶奶。
这位教师”寓教于乐”,而又”乐而不嬉”,在教学游戏中巧妙地运用相声中常用的”打岔”技巧,既检验、巩固了知识,又富于趣味。
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脸上带着笑容。
”幽默式结课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如有位语文老师讲解一幅插图,没想到固定的磁铁”啪”的一声掉了下来。
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这位教师不失时机地幽了一默:”看来挂图也想休息了,下课。
”干脆利索,饶有风趣,师生在会心一笑中完成了课堂教学。
五、感叹号--激励式、震颤式结课
教师的结课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很能打动学生的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就是激励式结课。
如一位教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他满怀激情地说:”物候学是多么有趣的一门科学啊!大自然以它生动优美的语言--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向人们吐露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些秘密带来了农业的大丰收。
大自然倾吐的秘密,好像斯芬克斯的谜,只有辛勤的人才能找到谜底。
你看,为了能解开这个谜,科学工作者研究了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以高度的热情,严谨的态度,为洞悉大自然的奥秘,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84岁临终的前一天,还在坚持用颤抖的手写下当天的天气情况,并注上’局报’两个字。
多么可贵的科学
热情,多么可贵的严谨作风。
物候学与我们同学一样,正处在年青时期,风华正茂。
有志于此者,真是大有作为啊!”这样的结课能不让学生热血沸腾,为之动容吗?
震颤式结课。
教师在结课时以机言警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之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如《赵州桥》的总结课上,老师问学生:”古人的建筑知识、技能、工具都不及现代,到底是什么让赵州桥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固如磐石、精美绝伦?”学生从赵州桥的建筑原理、艺术造诣入手逐步剖析到现代一些桥梁建筑的偷工减料、政绩功能等,教师就势总结道:”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拥有智慧的头脑和审美的眼睛,我们更应坚守和传承的却是诚信的美德”。
这样的结课多么震撼人心,又是多么令人警醒。
震颤式结课是画着惊叹号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教师运用时要体现出足够的力度。
六、分号--探索式结课
教学结课也应允许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直至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尾方法。
如电影《李小龙传奇》结尾,导演根据各种传说为主人公安排了多种结局,以供观众想象、评议与选择。
如果课堂教学也设计多种结尾,使之并存,以供学生选择的话,那将是别有情趣的。
还有填空式结尾(没有结尾的结尾),或自由发挥式的结尾。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状况灵活选用、机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