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王之涣朗诵
- 格式:docx
- 大小:17.94 KB
- 文档页数:3
《登鹳雀楼》的朗读节奏划分如下: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眺望远方的壮丽景色和豪迈情怀。
•一般来说,五言诗的基本节奏是“二、三”,细分为“二、二、一”的停顿;
七言诗的基本节奏是“四、三”,细分为“二、二、二、一”的停顿。
•《登鹳雀楼》的节奏划分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划分方式符合五言诗的基本节奏规律,也体现了诗句的对仗和平仄。
每句诗都是两个平声字加三个仄声字,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上下对仗,形成了紧凑和谐的音律效果。
•朗读时,应该按照节奏划分的停顿点进行适当的顿挫和抑扬,突出诗句的重点和感情。
例如,在“白日”、“黄河”、“欲穷”、“更上”等字上稍微停
顿一下,在“尽”、“流”、“目”、“楼”等字上稍微提高音调,以表达诗人的
豪情和壮志。
唐诗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千古传世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以婉约、深远、含蓄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展现了唐诗的无尽魅力。
作者介绍王之涣(688年-742年),祖籍江陵,晚唐初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精通音律,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并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内容分析1. 题材与结构《登鹳雀楼》是一首抒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的山水田园诗。
整首诗由四律八行组成,字数适中而句式工整。
2. 自然景色描写作者通过对登高远望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进行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庄严。
语言简练而深入,文字间透露着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
3. 表达壮志豪情《登鹳雀楼》中也蕴含着对权力和事业有所追求的壮志豪情。
作者通过对楼前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描述,表达了自己追求进取、超越高度的心态。
4.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写到“江山如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哲理。
王之涣通过这些字句,寄寓了深刻而智慧的人生感悟。
5. 现代影响《登鹳雀楼》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在现代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许多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作品都以此诗为灵感进行改编或创作,将其中所表达的美与哲理传承下去。
总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并展示出唐诗独有的韵律之美。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畏惧与敬意,以及对人生意义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它是一首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开阔视野和提升修养的艺术价值,还蕴涵着深刻而智慧的人生哲理。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古诗《登鹳雀楼》朗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登鹳雀楼》,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2. 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运用正确的语气和节奏进行朗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的课件和朗诵指导材料。
2. 学生准备《登鹳雀楼》的文本和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课件介绍诗人王之涣和《登鹳雀楼》的背景。
2. 新课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登鹳雀楼》的文本和注释,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
3. 朗诵指导:教师讲解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气和节奏进行朗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5. 展示环节:学生进行朗诵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进行《登鹳雀楼》的朗诵练习,并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parision with other poems: Introduce and pare "Climbing鹳雀楼" Wang Zhihuan and "Looking at the Capital from the Hanfu Tower" Du Fu.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expressions and themes.2. Cultural background: Introduc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Guanque T ower, including its construction, loca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七、课堂练习:1. Fill in the blanks: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given sentences with the missing words from the poem.2. True or false: Write true or false next to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nd expln your answer.a. The poem "Climbing鹳雀楼" was written Wang Zhihuan.b. The Guanque T ower is located in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c. The poem describes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river and the vast land.d. The author uses vivid metaphors and similes to describe the scenery.八、小组活动:1. Group discussion: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a. What is the mn theme of the poem "Climbing鹳雀楼"?b. How does the author express the them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ry?c. What does the poem conve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2. Group presentation: Each group presents their discussion findings and shares their insights with the class.九、课堂总结:1. Review the mn points covered in the lesson, including the auth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poem, the mea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poem, an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oem.2.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ppreciating and understanding ancient poetry,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ntinue studying and enjoying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十、作业布置:1. Write an essay summarizing the mn themes and messages of the poem "Climbing鹳雀楼".2. Prepare for the next lesson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nother ancient Chinese poem.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古诗《登鹳雀楼》为基础,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登鹤雀楼古诗朗读《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现在请观赏《登鹳雀楼》朗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báirìyīshānjìn白日依山尽,huánghérùhǎiliú黄河入海流。
yùqióngqiānlǐmù欲穷千里目,gèngshàngyīcénglóu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下所见到。
“白日依山尽”写下远景,写下山,写下的就是凭栏遥望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下近景,写下水写下得景象壮丽,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肤浅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归纳地把步入社会各界视野的万里河山,总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写到这十个字时,也身临其境其地,如见其景,深感胸襟为之一上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10首最适合课堂朗诵的经典诗歌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春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 《登鹳雀楼》 - 白居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登岳阳楼》 -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0. 《登鹳雀楼》 - 刘禹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歌经典而优美,适合用于课堂朗诵,能够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们在诗词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
登鹳雀楼王之涣朗诵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鹳雀楼》中的画面的非常有广度以及深度,表现了诗人王之涣不凡的胸襟抱负。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
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
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