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高一下期中考试试题—历史(精)
- 格式:doc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9
太原五中2012—2013年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计50分)一.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盛弘之《荆州记》记述一则传言:“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古代农业灌溉工程,结构原理与此记述相同的是A.郑国渠B.都江堰C.芍陂D.坎儿井2.《太湖地区农业史》载:“唐宋时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铁齿,用于刨土)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也说:“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涨农村劳力盈余B.瘟疫联结,牛的病死率上升C.物价飞涨养牛成本过高D.铁器推广,牛犁效率相对下降3.国家通过还受将土地与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保证农业生产进行, 做到“土不旷功,民罔游力”进而改变生产不足的状况。
并将农业生产管理由无序引向有序,同时也保证国家稳定的租调徭役来源,这项制度是A.井田制B. 相地而衰征C. 废井田开阡陌D. 均田制4.“使陈涉、韩信有一廛之宅,一区之田,不仰于人,则且终身为南亩之民,何暇反乎?”论者主张A.相对平分土地B.注意保护自耕农C.大力发展农业D.消灭封建剥削5.冀朝鼎撰文指出:元明清时期,“统治者们对于首都与基本经济区相距太远这件事越来越发愁,因而多次想把海河流域(现河北省)发展为基本经济区。
”当时,中国的“基本经济区”应是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运河区D.关中平原6.铅山纸是江西河口镇的主销产品,史载明代其地制纸,除原料采集外, 一般“每一槽四人,扶头一人,舂碓一人,检料一人,焙干一人。
”到清代“纸糟工语云,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这主要反映A. 工人待遇越来越低B.区域合作越来越紧密C.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D. 技术分工越来越细7.明代名隶官籍的班匠有近30万人,成化二十一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班匠征银”制度:“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世界史•近代史》记载: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
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
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由此可知①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形成②新航路促进物种交流③新航路加剧了殖民扩张④新航路促进世界贸易发展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2. 《英荷战争》中记述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发生三次战争。
……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表明战争A. 是日不落帝国形成的开始B. 证明商业资本主义不敌工业资本主义C. 使英国成为新一代世界霸主 D. 使英国占有荷兰全部海外殖民地3.《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
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
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机器是新纪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B.工业化带动家庭结构转型C.现代工厂制度产生D.工厂制的生产模式造就了现代工人阶级极强的组织纪律性A.中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
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
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洋务产品离不开洋人教习的指导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④迈出了工业近代化的步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4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文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有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条件的限制,人类最初的文明大多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大河流域。
由此可知()A 文明之间没有交流B 农耕文明不具备扩张的潜能C 文明之间和平相处D 各个文明基本各自独立发展2 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古代文明呈现出来的特点有()①均分布在大河流域②文明的区域逐渐扩大③文明区域由割裂逐渐发展到相互联系④各大洲均有文明分布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大哲学家。
他的死,震动了当时的希腊,也以其悲剧色彩震撼着后人的心灵。
不久,雅典人对苏格拉底之死感到后悔,又匆匆忙忙将三个起诉苏格拉底的其中两人判处死刑。
材料说明雅典A 司法缺乏实证意识B 公民政治生活趋向理性C 城邦利益高于一切D 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4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
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
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A 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 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C 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 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5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这表明()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6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前后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
选择题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在1877年说:“可惜我们不能到达夜间在我的头顶闪烁的星星那里,如果可能,我就要吞并那星星。
我经常想到这件事,我看到它们那样亮却又那么远,只觉得心中难受”。
这句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世界已经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B. 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空前的灾难C.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D.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对市场需求的狂热【答案】D【解析】1877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事件背景理解罗德斯这段话,他想要吞并天上的星星,说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对市场需求的狂热、要求瓜分世界,故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已经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A时间不符合题意;B、C与材料无关,排除。
选择题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
英国展出的是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的是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的是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则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素有“三寸金莲”美誉的小绣花鞋。
这一比较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中国人迎合西方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嗜好B.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手工业品C. 中国还没有真正跨过近代科学的门槛D. 中国生产工艺落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绣花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真正跨过近代科学的门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与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科技的落后,故BD项排除。
选择题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C.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D.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答案】C【解析】材料“1941年”和“1935年”,“冶炼业”、“机械金属业”发展迅速,这些说明了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冶炼和机械金属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单轻工业发展衰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个行业的资本比例大不相同,而且上下均有浮动,可知与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遭受日军破坏的状况,故D项排除。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
”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3分]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3分]A.贵族生活腐化B.社会等级森严C.血缘色彩浓厚D.音乐发展迅速3.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就有了国家性的典礼,像祭天、祭山川等。
仪礼有严格规则,有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也是伦理的秩序。
这反映了[3分]A.分封制度的由来B.家国一体的实质C.儒法之争的根源D.道德形成的过程4.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贵族地主崛起。
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与“公室”的争斗愈演愈烈,其结果各诸侯国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
这反映了[3分]A.西周的分封制彻底崩溃B.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发生矛盾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D.礼崩乐坏局面推动社会的变革5.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
这一变化表明[3分]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D.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非攻”和“尚贤”,这些学派的共同之处是[3分]A.都注重探讨社会秩序维护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D.都主张“礼”、“法”并用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所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故A正确。
选择题下列图片能反映汉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B.C.D.【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在耕作技术上盛行二牛抬杠,B项符合题意;A为汉代以前的农具,C为曲辕犁,出现于唐代,D为翻车,是一种水力灌溉工具,大致出现于东汉末至曹魏年间,不能算作汉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典型代表,排除。
选择题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土地私有制度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源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故B正确。
AC两项不是根源,应排除。
D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选择题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根本目的在于A. 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B.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C.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D. 防止商人谋反【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人及其家属不得占有土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对商人和商业的抑制,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该规定抑制商业发展,抑制商人占有土地,从而能够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项符合题意;抑制土地兼并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禁止商人占有土地并不能体现是为了防止国有土地流失和防止商人谋反,排除BD 项。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历史(文)出题人:赵侠校对人:颉全宁时间:.4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子》说:“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反映出A.小农经济对工具要求较高 B.铁器应用广泛C.铁农具决定小农经济产生 D.铁农具应用普遍2. 韩婴《韩诗外传》说到:“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反映了井田制A.是土地公有制B.劳动产品平均分配C.有农村公社遗存D.消除了社会矛盾3.《四民月令》所反映的豪强田庄,从规模上看是一种大地产经营,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业。
基本生产者雇农,是农村中的贫弱下户,有自己的家庭和独立的经济。
反映出田庄经济本质是A.小农经济B.自耕农经济C.资本主义萌芽D.商品经济4.唐、宋两代,南方县级的政区设置越来越多。
北方县反而不断合并。
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B.商品经济发达C.海外贸易兴盛D.政治重心南移5.宋代,每到季风来临,政府都派遣官员主持祈风祭海仪式,由此成为航海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
据此可知宋代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C.市舶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6.据统计,明代各地织染局生产凋敝,而苏州、杭州、南京城市里民营织机约有15000张,山西潞安最盛时有织机9000多张。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政府鼓励引导C.民营技术领先D.民营居主导地位7.明朝正统初年(1435年),军官俸禄折合成白银;景泰年间(14491457年),文官俸禄折银。
此现象出现是因为A.吏治松懈滋生贪腐之风B.税收以白银征收C.外贸发展美洲白银大量流入D.土地兼并阻碍谷米收获8.《万历承天府志》记载,湖广地区“地多异省之民,而江右为最,商游工作者,凭田以耕,僦居以住,岁久渐为土著”,围湖垦荒,使该地区成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产生“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太原五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历史命题人:郭素英李晨校对人:高一历史组(2016.6)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列宁曾说:“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列宁意在说明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必要性 B.推行固定粮食税符合实际C.俄国有必要退出一战 D.实施新经济政策刻不容缓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强制推行余粮征集制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3.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确立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农业增产 D.新经济政策提高生产力5.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出现,并迅速受到美国观众的追捧,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
这里的“逃避和解脱”是因为A.快节奏的生产生活使人身心疲惫B.二战爆发造成人心惶惶思想消极C.股票投机过度导致人们信仰缺失D.经济衰退失业狂潮造成社会恐慌6.据记载,美国的私人投资率1929年占GDP的16%,1941年则占GDP的14%,私人投资率在新政期间的恢复最为有限,主要源于A.新政对危机的缓解作用有限 B.新政遏制了市场的自由发展C.新政侧重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新政短时间内无法明显见效7.戴高乐执政11年,其政府共制定了3个中期计划。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1 / 5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的全部内容。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计30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47—61位置)一。
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47.下图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48.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C。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
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9.《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
命题、校对胡洁郭素英张琦第Ⅰ卷(单选题,共25题,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3.春秋前期,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也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两大改革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最终确立了本国的封建制度C.使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直接导致井田制退出中国历史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意味着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居主导C.自耕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D.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尖锐对立6.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经济作为补充有利生产 B.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成为经济趋势C.农业生产中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D.封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增强7.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材料主要说明A.棉花在内地广为种植B.松江棉纺织品行销全国C.工业革命提高棉纺地位D.棉布成为大众主要衣料8.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
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l件。
这是由于A.南方旱涝灾害严重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C.南方成为统治中心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9.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其主要观点是A. 重农抑商B. 重商抑农C. 农商互补D.农商皆本10.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这种变化反映的是A.科举逐步取消了职业身份限制 B.科举促成士农工商重学风尚C.政府认识到了工商人才的重要性 D.唐宋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升11.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指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
”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史料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
夕贸市廛”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12.在世界历史上,“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与这种局面的首次出现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14.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文明交汇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人口的迁移15. 从1820年到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自18世纪后期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海外移民的涌入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C.没有天灾人祸D.工业化的快速发展16.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B.封建贵族已经走向全面没落C.资产阶级逐渐丧失了其进步性D.科技进步导致物价相对低廉17.飞机,自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
这种全新的交通工具,在当时采用的先进科技成果有①蒸汽机的改进②内燃机的发明③炼钢技术的突破④石油的广泛运用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8.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这一材料主要说明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19.阅读右表《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以下对表格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中国茶、丝加工水平高,竞争力强 B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C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呈现增长的趋势D .中国已完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20.右图是漫画《修墙》,墙上的文字是“封建专制制度”,一位头戴顶戴花翎、留着长辫的官员把一张写着“西方先进技术”字样的纸条粘在墙上,并说:“这样修补好,就安全了。
” 下列人物最符合这种裱糊匠身份的是A .张謇B .詹天佑C .李鸿章D .荣宗敬21.《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
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
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材料显示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③一战中轻、重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A .①②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22.“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23.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称呼上用“先生”“君”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 .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 .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4.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越来越少,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传统文化逐渐弱化消亡B .生产生活节奏加快C .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D .文字改革的最终结果25. “裹脚呀裹脚,裹了脚,难过活,脚儿裹得小,做事不得了,脚儿裹得尖,走路只喊天,一走一蹩,只把男人做靠身砖。
”从这首湖南华容歌谣可见,不缠足运动的主要意义应为A.顺应人体生理 B.方便妇女劳作C.减轻家庭负担 D.推动妇女解放第Ⅱ卷非选择题26. (18分)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长安城示意图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中华文化史》(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并据此概括古代都城发展的历史趋势(8分)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2)材料三所述明清江南城市勃兴的原因与材料一二有何明显不同?这类城市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分)材料四清代前期广州的对外贸易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高峰,而广州也“成为对外贸易极盛之地”。
……当时曾有人赋诗云:“广州城郭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
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
碧眼蕃官占楼住,红毛鬼子经年寓。
濠畔街连西角楼,洋货如山纷杂处。
”1821 年英商运至广州的天鹅绒、剪绒、印花布亏本60% 以上,1826 年增入的棉布也亏本10% 左右。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进口生意中,几乎没有一年不亏本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在1830年以前,当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出超的时候,白银是不断地从印度、不列颠和美国向中国输出的。
” ----《广州文史》(3)清代前期,广州的另类“极盛”有何特殊的内外背景?中国的“经常出超”实质是基于怎样的经济前提?(6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服务于大清政治统治的官办军工企业,距离西方资本主义的公司还有一定距离。
但是,这些企业的建立无疑对当时暮霭沉沉、愚昧无知的大清帝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中国精英阶层以莫大的气魄和果敢的行动,冲击着2000多年“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观念,挑战着重重封建礼教的桎梏,瓦解着封建自给自足的庞大农业体系。
虽然洋务重臣未能突破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枷锁,但是他们作为当时最为高贵的精英以经世致用之学实操工商末业,言行举止对国民开化作用巨大。
---《公司的力量》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主要近代企业分布示意图(1)从材料二所给的示意图中找出两例材料一所指的“官办军工企业”,并依据两则材料指出此类企业在“国民开化”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