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
- 格式:doc
- 大小:803.50 KB
- 文档页数:8
洛阳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o1.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刀的周公。
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B.解决现实问题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D.重回远古社会2.先秦时某位思想家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C.孟子D.韩非子3.韩非,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下列言.论,属于韩非子主张的是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4.《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
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报应B.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酌305首诗。
它最初被称为《诗》、《诗三百》,后来又被称为《诗经》。
《诗经》之称始于A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 C.唐朝时期D.宋朝时期6.右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7.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C 2.A 3.C 4.D 5.A 6.C 7.B 8.D 9.C 10.B11.A12.B13.A14.C15.D16.B17.B18.A19.A20.B21.A22.C23.A24.A25.D26.A27.C28.C29.B30.A31.C32.D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33题20分,34题12分,35题20分)33.(20分)(1)观点:钱穆认为秦以来的古代中国政治不能一概而论为专制政府,可称为官僚政府。
(2分)说明: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行使职权。
(2分)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官员各掌其权、各司其职,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机构。
(2分)不同:唐代的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2分)近代西方的分权体制是国家权力的分割,其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2分)(2)主要原因:取义于西方专制政体;基于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每点2分,共4分)历史影响:推动了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转型。
(每点2分,共6分)34.(12分)示例一:视角:强调外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
(2分)阐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短暂的春天”到迅速萧条,与欧洲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松紧密切相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与美国经济入侵,加剧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崩溃。
中原名校2015—2016学年上期第三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容易驱使;积累私产而不愿迁移,安分顺从。
2.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材料“皆不得卖买”可得出A、B、C项是错误的,只有在土地私有的情况下才会有利于私有化、土地流转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可反映出此政策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进而缓和社会矛盾。
所以D项正确。
3.A.解析:从材料《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可定位此时期是唐代,“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共四千余家”这一句反映了商业发达,二者结合可知A项正确。
古代中国政府一直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B错。
市坊界限被打破是在宋代,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所以C项错。
D项材料没有体现。
4.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从材料中“反对理性,经验守旧”可得出A项是错误的;结合所学我们可知宗法制是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所以C项是错误的。
从“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可得出D项是错误的。
5.B.解析:汉人和满人军机大臣的人数只是在数字的接近,汉人和满人的权力大小我们不知道。
可以排除A、D两项;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主题是军机大臣的构成,没有涉及君主的权力,故C项错误。
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主张,材料中说文章事业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应该有益于世,这反映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风,所以选A。
B、C、D没有体现。
7.D.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以死殉国“是对国家(王朝)忠诚的一种表现,谈不上对人性的毒害,且中国古代历来对此多持肯定态度,所以A项错误;B项与题干考查方向无关;C项表述了空谈义理对国家危亡的危害,但题干侧重于讲述亡国后的现象而不是亡国的原因。
D项是对以死殉国这一价值观产生原因的客观分析,所以正确。
8.A.解析:十将军委员会古希腊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每年从10个部落中各选出1名将军,并推选一人轮流担任首席将军,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可连选连任,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A项正确。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B.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D.铁农具已在农业产生中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按照材料所述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故D项正确;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是铁犁牛耕成熟的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提供了“河北石家庄”、“辽宁抚顺”两个北方的遗址,不能充分证明“全国”这一范围,故B项错误;因为缺少其他地区的对比数据,仅仅按照材料,不能判断超过河北地区,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2.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
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周代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这种理念源自于民间尊神敬天的传统,小农经济对传统尊神敬天思想不构成直接冲击,故A项错误;儒学兴起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出现,恰可以强化传统尊神敬天思想,故C项错误;周统治者号称天子,承天而治,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传统观念受到动摇,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3.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己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 项错误;从汉代画像砖图中,不能推出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48分)24.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
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A. 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罪己诏【名师点睛】古代的君王往往称自己为“不谷”,以表示自己的政绩不佳,而使得粮食歉收。
这是君主的一种谦词,但也从一定反映了中国作为农业国对粮食和土地的重视。
皇帝的德行影响到了百姓最根本的生活暴政,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施行仁政。
25.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
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
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魏晋玄学其实是道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它的思想内涵与道家思想一脉相传。
从材料所给的内容上看,魏晋玄学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为了避免受到政治上的打击而采取的一种折中措施。
士大夫是儒家的代表,他崇尚道家思想的一部分,说明儒道的融合。
B选项错在没有佛教;C选项说法错误,理学是宋代产生的,思想内容也有很大差别;D选项说法与材料相违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玄学26.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改变,最开始是汉代的察举制,到了魏晋的时候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但是并没有完全确立其地位,到了宋代才开始真正的显示其作用。
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三练文综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
这些做法有助于A.改造传统儒学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豪强地主D.选拔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由材料内容“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可知汉武帝在选拔人才时注重人才的品德,没有体现对传统儒学的改造,A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选拔人才的内容,没有体现打击豪强地主,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注重的是人才的品德而非实用性,D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的做法有助于宣扬社会教化,故选B。
2.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又名:鸡头米)市场;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嘉兴府“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已成为全国贸易中心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起C.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容。
由题干内容可知其反映的是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经济特征,而非全国性的贸易中心,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体现长途贩运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市场,而非农产品商品化,D不符合题意;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经济特征,说明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故选C。
3.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社会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
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不符合题意;“读书人”、“能工巧匠、名医名卜”不属于市民阶层,C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不符合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
河南洛阳示范性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24.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25. 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26. 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
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A.唐朝B.南宋C.明朝D.清朝27.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
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28.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作为中国对付外国问题的一项政策,比起六十年代时期来,已经变得大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了。
中国国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采用了西方技术,它开始使努力的中心从防务转移到工业化方面。
”这“一项政策”是指A.自强新政B.改革开放C.维新变法D.实业救国29. “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
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
”文中的“他们”是指A.维新派B.革命派C.立宪派D.中国共产党30. 下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图注:毛主席语录下为外语喊话教材,用中文分别音译了英语、俄语的一些常用语,如缴枪不杀、出来、我们宽待俘虏、不要动、举起手来、跟我们走等)A.解放战争时期B.建国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31.“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特质。
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A)(解析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井田制【解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C2.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解析】孔子主张“德治”,注重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属于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故A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
【答案】A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反映是对待商人的措施,对封建统治的基础扩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的现象则说明商人地位提高。
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
24.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25.“这力量一方面将整饬腐化堕落的希腊化世界,使它那散漫放荡的作风就范于一种铁的纪律和不可伸缩的法律;另一方面将消除希腊文化中刚刚出现的分裂和二元对立状况,以一种片面性的单纯来取代希腊的和谐之美”。
材料中“这力量”来自A.马其顿B.古罗马C.意大利D.德意志26.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该材料反映的是A.代议制民主B.总统制政体C.两党制特色D.联邦制机制2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28.“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 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表明西周时期A.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2.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3.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4.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
这表明当时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5.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6.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人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