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文纪录片文献综述范文人文纪录片是一种以人类视角为核心,通过对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拍摄和记录的纪录片形式。
它以真实的素材和生动的叙述,向观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人文纪录片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的纪实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对于人文关怀的增加,人文纪录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和导演通常会采用真实场景和真实人物,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来反映人类的命运和价值观。
在叙事结构上,人文纪录片往往以线性叙事为主,通过时间顺序或者主题顺序来呈现故事情节。
人文纪录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主题。
人文纪录片往往通过深入研究某个社会群体、文化现象或历史事件,呈现出多样的人类生活和思想。
其次,人文纪录片注重细节和真实性。
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拍摄和真实人物的采访,它力图还原事实真相,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人类生活。
此外,人文纪录片还常常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人物的情感体验来触动观众的内心。
最后,人文纪录片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和思考性。
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人文纪录片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帮助观众拓宽了视野。
通过观看人文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活和思想,从而增加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人文纪录片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人文问题的深入探讨,人文纪录片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促使他们去思考和探索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人文纪录片还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通过展现人类的努力、奋斗和拼搏,人文纪录片激励观众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人文纪录片作为一种以人类视角为核心的纪录片形式,通过对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拍摄和记录,向观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篇一: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摘要】:解说词在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中具有不用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字媒介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不同的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恰到好处的展现不同纪录片的魅力。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作用;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
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
它是依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描述的,是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还起到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与作用又是有些区别的,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政论、时事报道片、历史、传记、生活、人文地理片、舞台、专题系列等。
下面我们将从三种不同种类的纪录片探讨一下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
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民族题材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记忆重构——以《民族团结的丰
碑》为例
罗金文
【期刊名称】《普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4
【摘要】相较于文献资料的单一化表达,影视作品有着更加立体、直观的特点,视听觉的多联动体验能让观众对口述者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知。
由于口述历史纪录片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持续关注,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语境下也愈发凸显。
纪录片《民族团结的丰碑》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其在影像资料使用、故事化呈现等方面均有着扎实的前期资料基础。
故此,从《民族团结的丰碑》纪录片创作的缘起展开对影音资料使用、故事化呈现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罗金文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
【相关文献】
1.重构口述历史文献与红色集体记忆的成功文本--以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片祖为了可爱的中国诅为例
2.口述历史中记忆的重构
——以纪录片《二十二》为例3.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4.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5.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摘要:口述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建构的历史话语,以留存性和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作为确立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该类型纪录片以生动直观的影像将“历史记忆”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的思考,该文通过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存在的问题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口述历史;文献价值;社会价值;真实历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种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既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还要满足人们对历史的了解。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在新的文化战略引导下,以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历史纪录片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制作精良,生动再现历史,拍摄手法也日益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
作为重要的影视艺术形态之一,口述历史纪录片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从社会现实层面,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一)影像文献:活态历史的存在纪录历史纪录片具有流传的文献品质,其文献价值也可称历史价值。
目前而言,中国大部分历史题材的口述纪录片选材较为有限,或呈现领袖人物的人生起伏历程,或围绕某历史建筑物进行历史讲述,或聚焦重大题材揭露历史真相,或展现近代中国战争的残酷景象【1】……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纪录片需要将有载体的平面性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影像作品,辅之以必要的解说词以及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内容,也可通过镜头来纪实拍摄现有的人物、物件与场景,从而使历史上该阶段所呈现的景象更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一部成功的历史纪录片,离不开其史料文献价值的开掘”[2],《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等历史纪录片都是使用镜头对当前新知识的再次“实录”,“重现”与“还原”当时的社会全貌。
然而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历史画面资料极度有限甚至缺失,这也成为了该类型纪录片拍摄必须攻克的首要难题。
要克服这些障碍,不能满足于对现存历史物件和遗迹旧址等的拍摄,还要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与珍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结合电脑特效,甚至采用真人“搬演”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融入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来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以大型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为例,该片通过采取抗战亲历者的口述结合动画展现历史场景的方式,对历史镜像进行逼真的“还原”,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不仅能够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也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析贾樟柯纪录电影的表达方式作者:袁帅来源:《今传媒》2021年第10期摘要:《海上传奇》作为2010年世博会官方影片,对于该片导演贾樟柯来说无疑是一道“命题式作文”。
与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的是,《海上传奇》无疑寻求着更具特点及审美性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基于艺术美学的规律,从视听语言、叙事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影片的表达方式与表达策略。
关键词:纪录电影;贾樟柯;口述;视听语言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80-03一、历史的呈现——口述的叙事方式一座城市,一个世纪,经历近百年沧桑,历史的痕迹逐渐褪去,若要通过影片叙述清楚,确非易事。
作为强调“纪实性”的影片类型,历史题材的纪录电影如何还原、呈现历史?如何将“陌生化”的过去时空以一种“生命化”的姿态在当下时空呈现?在《海上传奇》中,贾樟柯选择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呈现,将镜头聚焦在鲜活、真实的个体身上,以小见大,讲述个人在时代洪流下的种种生命细节,从而传递出更具“生命化”的历史信息、思想内涵。
如贾樟柯所言:“口述史表达个体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对宏大叙事和因果逻辑的依赖,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和情感感受”[1]。
当个体汇聚成极具代表性的集体,18位受访人物也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口述历史的表现形式,让《海上传奇》成为了一次创新的探索。
为经营好影片最大的构成部分,拍摄团队最初商议、策划、访问了88位同上海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的人物或他们的后代。
然而,若要将所有采访对象的影像集体呈现,虽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但在现有电影产业的规则限制下,势必会面临困境。
其一,若将所有段落全部呈現,影片过于冗长,不利于受众欣赏;其二,若以碎片化的方式剪辑,将破坏单个内容表达的完整性。
因此,导演最终采用选择的方式,选出极具代表性的18位受访对象作为该片的核心人物。
这些个体化的讲述与上海的整体性表现有机结合,构成了一部厚重、生动的上海历史,乃至是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微缩。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一、口述史的概念和特点口述史是指通过口头方式进行历史记录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口述史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感受,可以从个人角度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口述史在研究方法上追求民间的真实性和生活性,以民间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真相。
口述史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个案资料,帮助学者从多元化的角度认识历史。
在中国,口述史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尤其是近十五年来,口述史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学者们不断强调口述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口述史可以弥补传统历史研究的不足,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材料。
二、口述史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随着现代口述史研究的逐渐兴起,口述史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也愈发广泛。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口述史文献被发掘和整理,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口述史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探索在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口述史的研究理论,二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
在口述史的研究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们通过对口述史本质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
四、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现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口述史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口述史的研究成果也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中国口述史研究的展望也十分广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口述史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述史研究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作者:张媛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摘要】张学良,在中国大陆被冠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等身份标签。
他主导的“西安事变”这一伟大的爱国举动,成就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事业。
关于张学良的一生,功过是非,自有一番定论。
戎马生涯数十载,因为“西安事变”,他开始了英雄盛名与囚徒生涯并存的人生。
本文通过对于纪录片《世纪行过》的梳理,从口述历史、悬念叙事、视听结合等方面分析和研究口述历史视域下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口述历史;纪实性;张学良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35-01纪录片《世纪行过》,1993年由台湾公视出品,郭冠英导演,前后四集。
主要讲述了贯穿张学良一生的历史轨迹。
本片通过四集内容来讲述有关于张学良的传奇人生,分别是《白山黑水》、《国难家仇》、《西安事变》以及《真自由》。
一、当事人口述历史,建构真实感以及纪实性美学范式纪录片开始讲述少帅回忆儿时的东北,他于1901年出生于辽宁台安八角台。
他的父亲张作霖本是马贼出身,在乱世情怀中,干着土匪的行当。
亦侠亦盗,亦正亦邪的张作霖靠着镇压其他土匪以及革命起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奉天王”。
1928年,张作霖在南满铁路皇姑屯段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张学良坚决与南方革命政府统一战线,改易旗帜。
张反对中国人内斗的局面,并与杨虎城达成停止内战的共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随着蒋介石父子的去世以及历史的逐步解冻,1993年,受王念慈女士的支持,学者郭冠英和记者周玉蔻在台湾张学良的居所访问了他,前后总共三次,每次两个半小时,第四次是在台湾世贸顶楼聚餐时所做的两个小时采访。
接着就按着张学良口述中涉及的地点和人名逐一去大陆寻访,长达40天;然后回台湾整理、精心剪辑制作出四集、长达近240分钟的纪录片。
《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口述叙事研究》一、引言天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近年来,随着口述历史方法的兴起,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进行研究,探讨其叙事手法、特点及价值,以期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提供参考。
二、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手法1. 选取代表性人物进行口述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往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进行采访。
这些人物或亲历过历史事件,或对天津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他们的口述,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2. 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在口述叙事中,纪录片往往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将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叙事层次。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使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3. 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口述叙事在纪录片中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
通过捕捉人物的细微表情、动作和语言,以及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三、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特点1. 真实性口述叙事以真实为基础,通过采访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还原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的真实面貌。
这种真实性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观众更加信任和认同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
2. 情感性口述叙事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捕捉人物的细微表情、动作和语言,以及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性的呈现方式可以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3. 故事性口述叙事在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时,注重故事性的构建。
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这种故事性的呈现方式可以增强纪录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四、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价值1. 传承和弘扬天津文化通过口述叙事的方式,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可以传承和弘扬天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一、概述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影视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呈现出真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文和社会问题。
对纪录片叙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探讨纪录片叙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纪录片创作和观众理解提供参考。
二、纪录片叙事的理论基础1.1 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摄影、录音等手段对其进行记录和再现的影视作品。
与传统的虚构影视作品相比,纪录片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
1.2 纪录片叙事的特点纪录片叙事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现实性等特点,与虚构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有所不同。
纪录片叙事通常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强调对事实的还原和呈现。
三、纪录片叙事的研究现状2.1 美学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研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叙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些学者对纪录片叙事的美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为纪录片叙事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 史诗叙事与纪录片叙事的比较研究史诗叙事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叙事传统和文化内涵。
一些学者将史诗叙事与纪录片叙事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二者在叙事方式、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为纪录片叙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3 社会学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叙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一些学者对纪录片叙事的社会学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纪录片叙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呈现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为纪录片创作和观众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纪录片叙事的创作与实践3.1 真实性与叙事性的统一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性和叙事性相统一的影视形式,其创作和实践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如何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发挥叙事的艺术效果,成为纪录片创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3.2 叙事结构与叙事风格的创新纪录片叙事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和魅力。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作者:杨吉琳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12期【摘要】口述作为一种文明传承的主要形式先天具有文献性,而从纪录片的起源则可以看出文献性是其本源特征,因此,口述体纪录片是最能体现本源特征的纪录片形式。
借由口述方法的使用,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性主要体现在私人化和当代性两个方面。
私人化为我们呈现新的历史视角与历史细节,当代性为我们建立对当代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口述体纪录片;文献性;私人化;当代性【作者单位】杨吉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口述,是当今国内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
口述体,也日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纪录片类型而获得更多的关注。
从经典的艺术纪录片,到活跃于电视媒体的商业性栏目纪录片,口述都在当中起到了重要的叙事支撑作用。
口述体纪录片中,属于经典纪录片范畴的有贾樟柯的《海上传奇》,电视纪录片《大鲁艺》,崔永元团队的《电影传奇》《我的抗战》等;属于口述体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则有央视的《讲述》,北京电视台的《口述》以及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等栏目。
要理解口述体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毫无疑问得从口述这种方法讲起。
口述,作为一种以口头叙述来传播的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早就存在,它甚至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古老,是传播学所讲的人类最早的传播媒介。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文明、历史等知识都是通过“口传心授”这种传播途径来实现的。
文字出现之后,文字的记载取代口述成为知识传承的主要方式。
然而依然有很多的故事,乃至个人的记忆不为纸质媒体所记载,仍保持以口传的形式传播。
在西方有游吟诗人,在中国有说书人,他们就是典型的口述者。
直到今天,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稗官野史、家族记忆、个人际遇无一不是以口述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一、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性契合了纪录片的本源纪录片使用口述的方法作为叙事技巧由来已久。
纪录电影史的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纪录方法与实践的兴起,以往纪录片“画面加解说”的经典“格里尔逊模式”被新的纪录方法与理念取代。
纪录片电影人开始走上街头进行实景采访与拍摄,普通人的生活与讲述开始走进纪录电影。
时至今日,当时所开创的采访方法已经构成纪录片以及电视节目的重要素材来源。
但在一般的电视节目中,采访与口述只是一种方法,所产生的作用自然不能与其在口述体纪录片中产生的作用相提并论。
在口述体纪录片中,口述不仅是一种素材来源,也是作为作品的结构性支柱的一种叙事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能够深刻地体现创作者对口述的态度,以及对口述方法的信念与执着。
《大鲁艺》的总编导闫东就曾经表示自己对口述体纪录片情有独钟,“用电视这种方法来反映口述历史,会比文字有更大的优势”[1] 。
纪录片创作中的这种策略、类型倾向与信念,深刻影响了当今纪录片创作的格局,也创造了口述体纪录片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性特征。
在纪录片的所有特征中,最能说明纪录片本源的便是纪录片的文献性。
纪录片英文词源documentary的本意就是“文献资料”,最早将这个词语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的是英国人格里尔逊的一篇评价弗拉哈迪影片《摩阿拿》的文章。
在文章中,格里尔逊指出《摩阿拿》对波利尼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documentary value)。
毫无疑问,纪录片的第一属性便是文献资料性,只不过documentary这个词在翻译成中文时被译作“纪录片”,文献资料的第一属性便让位于纪录这个名称所指涉的记载与载录功能。
documentary更偏重于内容的“资料文献性”,纪录片则更强调功能的“记载、载录”作用,其区别之下依然无法否认文献性是纪录片的本源性特征。
文献作为被历史流传下来的,有一定价值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积累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播交流的方式。
纪录片能够具有文献性,毫无疑问是基于影像的机械复制机制,这种机械复制机制与以往以文字为代表的记载工具相比,更具客观性。
电影史上最早的一批影片都可以称为纪录片,甚至从更广义上来说,即使是故事片,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人们生活与思考的体现,在今天乃至更遥远的未来,都可以将其视为某一个时代的反映,从而具有一定的资料文献价值。
比如在今天的电影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去审视某个独特时代的电影,以期用之解读那个时代。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口述都是人类文献资料传播的主要手段。
只不过口述的方法重新获得重视,有其时代背景。
一方面,口述作为一种历史写作的方法越来越成熟,口述史已经成为史学写作的一种重要模式。
另一方面,受20世纪中叶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历史主义把言说历史的话语权交给了普通的生命个体”[2]。
口述的方法也在新历史主义的潮流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也就是在同样的背景下,口述体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录片类型开始逐渐成熟,并以其文献性契合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进一步审视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性,我们便会发现,口述体纪录片与传统文献纪录片的文献性有所差异。
如果说传统文献纪录片的文献性主要体现在文献的宏大性与历史性的话,那么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性则更多体现在私人化与当代性上。
二、口述体纪录片文献的私人化在口述体纪录片中,文献的私人化不再是以正史、官史等宏大的面貌呈现,而是以私人化,尤其是个人记忆的形式呈现。
正如史学家保尔·汤普逊所说的那样,与正史、官史不同,文献愈是私人、地方和非官方的,就愈难以幸存[3]。
与官史、正史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经费作保障不同,私人化文献与记忆极有可能随着当事人的离世而彻底消失。
因此,几乎所有从事口述史与口述体纪录片工作的人都是在以抢救文献的态度来进行工作的。
无论是《大鲁艺》的总编导闫东,还是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口述史研究的崔永元都有过这样的表述。
口述体纪录片中这些私人化的文献视野也为其作品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格局。
1985年上映的《浩劫》是导演克劳德·朗兹曼历时11年完成的长达9个小时的纪录片。
这部反映犹太大屠杀的作品可以说是口述体纪录片的最早尝试。
此片并没有像同题材的其他纪录片一样引用大量的关于大屠杀的影像资料作为文献,而是采访相关当事人,以当事人的口述作为主要文献。
在朗兹曼的采访对象中,既有当时的受害者、施害者,也有一些旁观者。
与正史、官史的描写不同,他们是当时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忆与口述中带有很多的私人角度和历史细节。
在朗兹曼的拍摄实践中,最能体现与正史不同的私人化便是对诸多旁观者的采访。
这些人中有当时负责在妇女被送入毒气室之前,把她们头发剪下的理发师,也有负责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的火车司机,以及集中营附近的农民。
在正史中,这些旁观者只是作为历史中一个很小的细节,甚至只是作为历史的大背景而存在。
但是在朗兹曼的镜头里,他们作为证人,向观众分享他们的个人记忆。
这些口述因建立起与正史、官史不一样的视角而鲜活起来,历史因为有了见证人而显得更真实可信。
集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发表70周年而制作的,其选材、立意都非常官方。
但是总导演闫东所带领的团队,完全放弃了盛行一时的话说体纪录片制作模式,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创作,开创了中国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新风气。
在这部口述体的文献纪录片中,摄制者采访拍摄了80多位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有关的老人,如贺敬之、于敏、于蓝、黎昕等。
历史中的著名人物,从历史中走出来,坐在镜头面前,向观众娓娓道来过往的故事,以其细节与情感吸引观众。
影片的结构虽然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围绕鲁艺的发展历程展开,但在整体架构之下,每个人都通过口述补充历史细节,在相互佐证的言语中完成了作品的影像架构。
这种视角在当时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应该说是很有特色的。
闫东团队的其他作品也有很多采取这样的口述方式,像关注伟人题材的纪录片《百年小平》《杨尚昆》等。
此外,栏目纪录片《口述》中有一集《红墙记忆——身边人眼中的开国领袖》也是这样,不再采用以往影像资料汇编的汇编体作为常用策略,而是采访与伟人有关的当事人,在这些当事人的回忆中建构起伟人的形象。
私人化的回忆使历史在这些作品中是私人化的,使历史伟人也具有了亲切的一面。
三、口述体纪录片文献的当代性除了关注历史,口述体纪录片还关注当下题材,呈现口述文献独特的“当代性”。
这种文献的当代性体现在口述体栏目纪录片上,与经典的艺术纪录片不同,栏目纪录片主要在电视媒体播放,其在创作周期、选材方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尤其是在选材上要与观众亲近,内容要具有延续性,以便栏目化操作。
当代人、当下社会成为栏目纪录片的重要关注对象,其口述文献的使用也就具有了当代性。
口述体也因其可以栏目化运作的特征,成为电视纪录片栏目比较常用的叙事策略。
由央视社会专题部推出的口述体纪录片栏目《讲述》定位于展示当下百姓生活、时代变迁,每一期走进镜头进行讲述的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的故事也就更具有当代性。
比如,《讲述》在2016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播出的“建设者”系列,其中几期作品关注的便是普通的工程建设者。
他们中有中国一建成都高科技电子厂房的建设工程师、上海洋山港的工程师、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者、平潭海峡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的建设者,以及沪昆高铁云南、贵州段的建设者等。
中国当代的工程奇迹,由他们来讲述再合适不过了,节目也因此树立了中国当代工程建设者的人物群像。
北京雷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并在国内多个电视媒体播放的纪录片栏目《口述》,也有很多题材是关注当下生活的。
在最近两年的节目中,中国沙画艺术的开创者苏大宝,著名科幻作家刘念慈,配音演员季冠霖(《芈月传》中芈月的配音),《仙剑奇侠传》的开发制作者姚壮宪等人纷纷走进电视屏幕,向观众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应该说这些被采访者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独特成就,但从著书立说的角度来说,现在还不到为他们立传的时候。
口述体纪录片对他们的关注则将他们的影像和故事用自我言说的形式记载下来,发挥了文献独特的当代性特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口述体纪录片中,口述者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在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因讲述者所具有的新的背景,被赋予了某种独特的当代性。
2010年上映的电影《海上传奇》用口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关于上海这个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点点滴滴。
作为国内不太多见的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纪录片,导演贾樟柯主要采用口述的形式建构这部电影的视觉形象。
全片共采访了18位与上海有关的人物,其中有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以及黄埔名将王仲廉之子电影导演王童。
在电影中他们都回忆自己祖辈的往事,这些口述资料以独特的见证者身份进行了历史揭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但同时,他们所谈论的话题长久以来在大陆属于敏感话题,《海上传奇》能够收录他们的口述并公映,不得不说是受当代的政策与两岸关系的影响。
站在当下口述过去,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