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 格式:doc
- 大小:7.69 MB
- 文档页数:26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范文
中国文化史一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到中国的历史发展、
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和宗教等众多领域。
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
程可以追溯到以周朝为轴心的演进发展。
根据《史记》的记载,从汉朝的
秦朝开始,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帝国,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
的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建立,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的统一文明。
在汉朝以前,中国的文化融合了各地方特色,文字、建筑、艺术等文化现象存在多样性。
几千年后,秦朝结束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性兴起,以
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受到其他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如法家、道家、金刚乘、波斯教等,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复合体,由此构成了中国的文
明史背景。
到了汉朝和三国时代,中国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印刷术、绘画、雕
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书法、诗歌、音乐、戏剧等文艺形式也
逐渐形成,而且这些艺术形式也受到审美理论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进而形
成了大量精品艺术品,如《离骚》、《红楼梦》等。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出现以及宋朝的文化大兴,中国文明进一步发展壮大,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除了古代文化,我们还不能忽视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当然,我们的文化之旅不能止步于过去,还要关注现代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了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本《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我们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由于其独特性和发展历程而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
在中国文化史中,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艺术,更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知识梳理:
1. 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力来源于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主体。
它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习俗礼仪和思想理论。
2. 中国文化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中,古代文化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文化朝代。
每个时期都有独创性的文化成果和精华。
3. 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诸子百家等不同学派。
其中,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汉字书法、中国画、剪纸、茶道、烤鸭、中国结、京剧等。
其中,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5. 中国文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长城、故宫、西双版纳、太湖等国内外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些主要内容,其中仅仅是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1.直立人,亦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巫山人。
1986年发现于四川巫山,距今200万年左右。
元谋人。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的直立猿人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可能已会用火,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蓝田人。
1963年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65至80万年,脑容量约在780ml,同时出土还有旧石器初期的打制石器。
北京人。
1929年发现于北京西南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距今50万年左右,平均脑容量为1075毫升,身长约法156厘米,群居洞穴,狩猎为主,打制石器,用火痕迹明显。
〔图2-2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早期智人化石地点分布图。
〕2.智人,亦即“完全的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古人)主要有──马坝人。
1958年发现于广东韶关马坝乡狮子山洞穴,距今20万年,体质与尼安德特人相类。
大荔人。
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距今10万年。
长阳人。
1956年发现于湖北长阳赵家堰洞穴,晚于马坝人,早于丁村人。
丁村人。
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距今约5万年。
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柳江人。
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晚于丁村人,早于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距今1·8万年。
资阳人。
1951年发现四川资阳黄鳝溪,距今7千年。
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呈增长趋势,如蓝田人780ml,北京人859—1225ml,山顶洞人则为1400ml,逐渐逼近现代人的脑容量。
这表明,古人类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智力稳步增进。
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直至柳江人、山顶洞人,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体质特征,如颧骨高、颧面前突且垂出,上门齿呈铲形结构,鼻子较宽,下颌圆枕多见、发育有矢状脊等等。
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居民的体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从骨骼的异常变形还反映出各地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特殊风俗(如人工拔牙、头骨枕部畸形、口颊含球等),但是这只能意味着早期蒙古人种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体质多样性。
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居民,在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的主干水平下发生和发展的,构成中国原始先民的人种特征中没有发现西方人种的成分。
中国人种不是外来的而是独立起源的,它对后来中国文化持久稳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
人类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而劳动的特征和前提是制造并使用工具。
古人类只能对自然物(如木、骨、石等)稍加制造,充作某种用途的工具,使手臂得以延长。
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木亡石存”,今日我们所能得见的古人类的工具遗留,主要是石器。
“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上述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资阳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
这百余万年间,古人类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
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也具有部分共同的特点,如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次之,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反面加工石器的方法为主,石斧不发达等等。
2在距今1万2千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养畜业和陶器制作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被引入中国,始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中国考古发掘的100项重要成就中,就有近30项是关于新石器文化的发掘。
在中国大陆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处以上,已发掘的也在400处以上。
其中比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刀、斧、锛、凿等,骨器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猪、狗等家畜。
属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
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
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半坡博物馆。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
2《二十六年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3─46页;《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图1-3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早的专用汲水器。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
陶器为黑陶,纹饰多为绳纹和刻画动植物的花纹。
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说明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同先后,在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原始文化。
〔图1-4骨耜。
南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具,常用动物的肩胛骨制成。
〕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距今约六千年,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的黄河下游地区。
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多而精致,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
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主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与早期龙山文化相当。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千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镰和蚌镰。
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发达。
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掘出黑陶,又称“黑陶文化”。
此外还有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南舞阳贾湖、甘肃秦安大地湾、湖南澧县城头山、内蒙赤峰兴隆洼、陕西临潼姜寨、四川巫山大溪、河南陕县庙底沟、山东章丘城子崖、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甘肃临洮马家窑、辽宁凌源牛河梁、山西襄汾陶寺、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台湾台北圆山等等,都是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这些新石器遗址分布广泛,基本遍及今天中国领土所有省份,考古学家将其概括为“满天星斗”。
这表明,中华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地活动在东亚大陆及周边岛屿,其生活样态、物质和精神成果,在享有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相当的差异性。
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与使用木石工具相同时,人类开始用火。
火的保存、使用及获取,使人类在暗夜和严冬获得光明与温暖,不再“茹毛饮血”、“伤害腹胃”,而得以“熟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
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从生食到熟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巨大进步。
中国人颂扬“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燧人氏1;希腊人赞美窃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对于“用火”这一伟大进步的追怀纪念。
元谋人遗址已发现用火痕迹;而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6米,表明至少在50万年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图1-5山顶洞人的耳坠。
其制作方法是人工磨平并对钻成孔。
〕旧石器时代早期(如北京人时期),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即古籍记载的“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21《韩非子·五蠹》、《白虎通义·号·三皇五帝》。
2《吕氏春秋·恃君览·恃君》。
旧石器时代中期(如马坝人、丁村人)和晚期(如柳江人、山顶洞人),随着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男女分工明显,逐步由血缘公社转变为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也即距今七八千年前后,中华先民的生活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直接攫取(被动依赖)自然物的采集、渔猎经济开始向生产性的农业、畜牧经济转化,先民获得较稳定、丰富的生活资料。
这就是所谓“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人类的文化史也由之实现一大飞跃,有西方学者将这一转化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农业革命”,或“第一次浪潮”2。
其实,中国人很早便意识到攫取经济与生产经济分离.........的划时代意义,不过将其功勋归之“神农”这位文化英雄: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3传说创制耒耜、教民耕稼的“神农”,实则是母系氏族时代众先民的代称,而其间发明定居的农业耕作,培植农作物的主要劳绩应当归功于妇女,当时男子主要从事渔猎。
东亚大陆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考古资料和农史文献显示,古代先民在温暧湿润、土壤肥沃的黄河、长江流域,选择和培育了包括谷物、蔬菜、油料、纤维和果木在内的诸多农业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