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44.43 KB
- 文档页数:24
咨询心理学知识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6.1. 概述(教材393—406页)一、咨询心理学的简史1. 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高尔顿:“自由联想”1882年•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1890年•韦特默: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比内-西蒙:编制智力测量1904年*大卫:为学生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2. 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1)起源于帕森斯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2)韦特默:在19世纪末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07年已创办了专业刊物.3)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确定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标准.4)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二、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一)“同一事实,不同表述”(二)心理咨询的定义“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 在科学的领域中,给某类事物下定义,按原则,应当是用最概括的语言说出该事物的本质。
• 1.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P395页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2. 心理咨询师的操作定义P397页“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程。
”*罗杰斯、威尔森、中国的陈仲庚等都提出各自观点。
•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3. 关于心理治疗的定义“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强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本质和正确领会所谓的相识性,其目的在于使心理咨询师在临床操作中不把两者混淆,在交替使用两种措施时,角色能随时自觉地转换,以免发生角色混乱的错误。
三、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P3981. 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唯物主义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整体性观点•限制性观点・咨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感情限制*咨询目标限制心理咨询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简史:●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高尔顿:用测量法对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卡特尔:《心理测验和测量》论文韦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治诊所,提出临床心理学比内-西蒙:弱智儿童编制心理测量大卫:学生行为指导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兴起●社会需求背景:韦特默:19世纪末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创办刊物,提出就业前必须经过心理测量1956年APA发表《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从三个方面做贡献:1、通过关心人的动机和情绪的调节,进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个体)2、通过发展人们必要的能力、动机,帮助个人与环境协调(人际)3、正确的利用个体差异、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社会)第二单元基本概念●心理咨询师职业定义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涵盖内容:1、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从业者即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又有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相关知识;2、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既包括非标准的技术,如心理咨询,又包括标准化技术,如心理治疗,不包括药物使用;3、“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1)咨询关系是“求”和“帮”(2)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罗杰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威尔森:AB两人面对面,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A是咨询师B是求助者《心理学大词典》: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不管此刻多么黑暗,爱和希望总在前方。
——乔治·查克里斯第一单元心理咨询学的简史与现状☆核心知识点:1、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2、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重要性指数:一、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心理咨询学的产生既有学术背景也有社会需求背景。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韦特默不仅提出了临床心理学概念,而且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咨询心理学诞生以后,促使它大步发展的外在因素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内部关键因素是该学科自身方法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职业规划,恋爱交友,亲密关系,亲子教育等困惑和压力时,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一起解决心中的疑虑,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点:1、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2、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通过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只帮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罗杰斯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威廉森等认为,A,B两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做为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B是求助者。
陈仲庚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结合以上观点,教材给出的定义是: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核心知识点:1、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2、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一、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心理咨询师应具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唯物主义观:咨询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咨询工作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一切迷信和巫术。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高尔顿:差异心理学之父1882年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强调遗传的作用: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雷蒙特‧卡特尔:人格心理学家、心理统计与测量专家詹姆斯‧卡特尔:世上第一个心理学教授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研究心理测验与个体差异利希特纳‧韦特默: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第一个学生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世上第一个心理诊所)创造了“心理诊所”的术语咨询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特‧比内: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904年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1905年用研究方法研究儿童的智力水平1908年经修订形成比纳-西蒙智力量表T西蒙:法国沃克卢斯精神病院医生,比纳的合作者弗兰克‧帕森斯: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职业指导运动之父1908年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创建就业辅导局1909年出版《职业选择》1913年成立全美职业指导协会(NVGA)比尔斯:美国精神卫生专家心理卫生之父1907年出版《自觉之心》(《寻找一颗失落的心》)1908年成立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1909年成立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戴维:1907年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儿童与学生行为指导二、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是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基础和促进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手段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1954年,由20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咨询心理学杂志》,其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指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方面做出贡献:第一:通过关心人的动机、情绪的调节,进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第二:通过发展人们必要的能力、动机,帮助个人与环境协调第三:正确地利用个体差异,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心理咨询专家的目标,不但要帮助那些连最基本、最低适应状态都已丧失的心理不适应者,而且还应该为促进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使其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1.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2.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3.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1.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2. 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狭义的心理咨询:指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是各类非标准化干预手段或方法的统称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狭义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两类临床技术手段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罗杰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威尔森:A、B两个人面对面,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第一节咨询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心理咨询简史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根本概念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根本条件-、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态度:咨询师正确的观点与态度
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
第四单元中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展望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5观点:
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一般程序
第一单元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1、心理咨询的对象:心理正常、请求帮助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形式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三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六节性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人类性科学概述
第二单元性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单元性行为问题
内容总结。
咨询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1882年,高尔顿采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1890年,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在宾西法尼亚大学,韦特默开办了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
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比奈一西蒙在1904年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了智力测量。
在咨询心理学形成之前,为咨询心理学准备了前提学术条件,做了开创性工作的是:①高尔顿;②卡特尔;③比奈一西蒙。
大卫于1907年,开展了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的工作,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1908年,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
二、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作为心理咨询的直接起源,1896年在美国诞生了的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
属于韦特默对咨询心理学的贡献的是:①第一次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概念;②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③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
通常认为咨询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默。
作为最初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条件和促进因素,起了极其重要作用的是:①心理测验的研究;②个体差异的研究。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
1954年,2O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发表了“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其主要内容为提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贡献,而且三者不可偏废。
属于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最初确定的咨询心理学的三个贡献的是:①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②帮助个人与环境的协调;③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属于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所规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的是:①帮助那些连最基本、最低适应状态都已丧失的心理不适应者;②促进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2001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关于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定义,正确的说法是:①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②心理咨询师理应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具体内涵指的是:①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②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指的是心理问题;③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指的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使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手段属于广义的心理咨询概念。
属于狭义的心理咨询概念的是:①采纳各种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②采用非标准化干预手段或方法。
在2005年版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守则。
2005年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守则:(1)尊重求助者的意愿。
(2)促进求助者的身心健康。
(3)对求助者的个人隐私及所提供的资料保密。
(4)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咨询关系,不得产生和建立除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罗杰斯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
受过专门训练的A一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一求助者提供援助的过程,是威尔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临床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心理咨询应明确的三个问题:①求助者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②咨询师的技术和手段;③治疗所要达到的目标。
陈仲庚教授认为心理咨询要解决的问题不包括心理咨询的社会背景。
教材中推荐的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三、关于心理治疗教材中推荐的心理治疗的操作性定义,认为心理治疗包含如下过程:①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各类行为问题进行矫治;②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各类心理问题进行矫治。
不属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同点的是:①操作方式相同;②使用方法一致;③操作规范相同。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目的是一样的,“实现目标一致”。
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不同,正确的说法是:①心理咨询是协助解决;②心理治疗是问题矫治。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一、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思维方式四个观点:唯物主义;普遍联系;限制性;三统一发展观。
一个态度:中立性。
实用主义的观点不是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与态度。
(一)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心理咨询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是:①善于利用个人经验去推理;②善于把握整体观念。
符合心理咨询唯物主义观点的是“遵循科学的法则处理问题”和“依据事实做出判断”。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三个观点:心身一体;三因素交互作用;整体性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如下普遍联系的观点:①具有整体观念;②透过关系把握本质。
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属于心理咨询中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含义。
1.心身一体的观点属于咨询师需要遵循的心身一体的观点的是:①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②心理和生理互为因果;③求助者常有心理问题躯体化倾向;④生理欠佳体验为心理不适。
2.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心理问题可以一果多因,也可以一因多果的说法,属于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观点的主要内容。
3.整体性观点知、情、意、行不是永远相联系的不属于整体性观点的内容。
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
(三)限制性观点四个限制:职责;时间;感情;目标咨询师的费用限制不属于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限制观点的内容。
1.咨询师的职责限制咨询师职责限制的内涵涉及如下内容:①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②任务限于心理问题本身。
2.时间上的限制咨询时间应有所限定属于咨询师时间限制的内涵。
3.感情限制彼此沟通限制在工作范围属于咨询师感情限制的内涵。
4.咨询目标限制属于咨询师咨询目标限制的内涵的是:①咨询目标的确定不是任意的;②咨询目标应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属于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内容的是:①考察个人史原因;②个人史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③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④对于求助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
(五)中立性态度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中立性态度,指的是:①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②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
在心理咨询中,如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在认知、情绪方面有分歧,心理咨询师应持中立态度。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用“理解”一词表达中立性态度的意义在于:①说明个体产生某种反应是合乎逻辑的结果;②“理解”既不代表赞同,也不代表反对;③“理解”一词是中立态度最恰当的表达词。
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不在于有助于咨询师保持自身尊严。
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五项心理素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属于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主要心理素质。
(一)品格用一句话表达,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就是对咨询师“品格”素质要求。
(二)自我平衡能力对心理咨询师“自我平衡能力”的素质要求,其内涵包括:①有能力调节自身不良情绪;②在咨询关系以外解决自身冲突;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够情绪稳定、自我平衡。
(三)善于容纳他人咨询师“善于容纳他人”的素质要求的意义不在于体现咨询师的高水平、高境界。
(四)有强烈的责任心符合心理咨询师“有强烈的责任心”的素质要求的做法是:①对求助者负责;②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转诊。
(五)“自知之明”如果咨询师清楚自身能否满足社会道义的要求,并不可以说心理咨询师就具备自知之明。
第四单元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一、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的贡献在于:①翻译出版了《青年期心理学》;②采用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
关于综合快速疗法,正确的说法是:①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②参与者有丁瓒、伍正谊、李心天等。
二、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属于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业具备的特点有:①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②心理咨询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得到社会认可;③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1986年,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出现在北京市朝阳医院。
是否有足够高水平的咨询师不是心理咨询达到职业化阶段的可操作性指标。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职业化将使得专业人员因为咨询行业缺乏神圣意义而不满属于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具备的特点。
评估心理咨询职业社会价值的指标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评价:①支撑该职业行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②该职业的管理、服务体系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③操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达标。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过失心理学”;②“性学三论”;③“梦”;④“神经症通论”。
阿帕波特是首先概括精神分析学说五个观点的精神分析家。
移情观点不属于精神分析学说的五个概括观点之一。
潜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不属于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
一、关于心理结构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被称为深层心理学,是由于其十分强调深层的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深层心理学,是因为无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0511-3-85)。
二、关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的构成是本我一自我一超我。
精神活动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属于精神分析的结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达到力量平衡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基础。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属于本我的特征包含:①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结构;②遵循快乐原则;③要求是无约束地寻求快感。
弗洛伊德学说认为,自我的概念意味着:①按着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②履行适应环境和个体保存的功能;③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的概念意味着:①超我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②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教育的影响。
三、关于心理动力动力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核心内容。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
符合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的说法是:①力比多不是个体惟一的心理动力;②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成为心理动力。
四、关于心理发展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点认为,生殖器期在12岁以后不属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五、关于适应问题符合精神分析的适应观点的说法是:①个体常常不惜改变本我能量的存在或表达的模式,以求得到变相满足;②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③正常人也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①是由于个体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而产生的;②源于自我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和现实要求的双重压力;③是为了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