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和高考例题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角度内容例题文化1、文化的内涵:(全国 2012-39)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与生活(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有利于培产品。
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北京 2011-40)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加强培养出来的。
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山东 2011-29)1955 年 10 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 年 9 月建成投产。
2011 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必修《文化生活》主观题1.※文化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⑥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文化创新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传统的习俗、思想、技艺等)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涉及“民族精神”对中国作用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如何培育弘扬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怎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一、文化与社会二、文化对人的影响三、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五、文化创新六、我们的中华文化七、我们的民族精神八、走进文化生活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2010.海南政治卷25)海南拥有丰富的历史、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有被誉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的黎锦民族文化,有以流传300多年的琼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有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有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文化,有琼崖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还有以高尔夫运动等为代表的现代时尚文化等。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2010年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许多代表强调,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魅力,应让文化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积极力量。
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谈谈怎样理解“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解答时要从两个层次组织,一是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二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切忌答案组织片面化。
【答案】(1)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从中品味不同的文化内涵,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
(2)文化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因素越丰富、品位越高,就越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凸显旅游的魅力。
2、文化与经济、政治(2010.江苏政治卷37)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
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世博之魅】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从1895年英国伦敦的第一世博会开始,人类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势。
世博会成为多国文化融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角度内容例题文化1、文化的内涵:(全国 2012-39)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与生活(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有利于培产品。
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北京 2011-40)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加强培养出来的。
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山东 2011-29)1955 年 10 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 年 9 月建成投产。
2011 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必背(最新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以民主和法制为标志的公民政治文化素养越来越重要;文化渗透和入侵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搞好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塑造人生)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多样性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角度内容例题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第一,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第二,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第三,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第一,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第二,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⑤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重庆2013)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对铺张浪费等落后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
文化生活主观题常考知识点及各课知识点归纳一、文化生活主观题常考知识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p13-21)2.文化的特点1.文化为什么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什么具有多样性?)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传统文化的特点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P43)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②P43-P444.怎样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②P44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4-P46p46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3.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三点)P62-70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P70(四点)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P70)4.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要求、意义(作用)(P70)(P71三点)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重要性(作用、意义)(P71三精一魂、P76两个体现)(2)必要性(P78-P79三点)2.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81四点)3.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永不泯灭?(P72三点)P72)1、什么是大众文化?P8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原因P9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原因及做法。
P97-98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原因、做法。
P100-P1035、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做法。
P1056、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P109-P1107、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二、文化生活各课知识点归纳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P5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P5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P54.文化的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②)P6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106.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P10-P11(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①②(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①②7.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P118.我国应如何应对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P119.文化影响的来源P13①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0.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P13-P14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1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P15-P16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P15-P1612.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精神世界P17(2)增强精神力量P19(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2113.文化对社会对人的影响(p9)14.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6(2)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P6(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P7(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P7(5)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P15-P1615.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角度内容例题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全国2012-39)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北京2011-40)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自觉行动。
②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山东2011-29)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角度内容例题文化1、文化的内涵:(全国2012-39)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与生活(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有利于培产品。
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北京2011-40)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加强培养出来的。
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山东2011-29)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会的发展。
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响、相互交融。
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主义又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生活》主观题整理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考点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点3.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综合国力的意义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例题1:《战狼2》不断刷新国产电影票房记录,成为最热门话题。
片尾一幕“中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 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常常使影院掌声雷动。
它的成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下面是有代表性的网友评价:“龙的传人”:这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它唤醒了社会的正气与勇气,激发了国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看到了非洲人民的可爱和战争的残酷,传递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呼唤和平理念!“北方的狼”:《金刚狼3》国内公映时,制片方特别提示: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战狼2》则没有做到,而是过于直接的血腥暴力、刀刺屠杀等场面,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精神影响。
这启发中国电影人追求票房时,也要在为未成年人成长护航的细节上更加精细用心。
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角度,分析影片《战狼2》上映的意义。
必修三 《文化生活》主观题必备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为什么)【发展文化的意义】(包括发展文化产业、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等)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⑤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①②③④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⑤为文化对个人的影响)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怎么做) 1、【世界文化多样性】①表现(是什么) 世界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为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A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意义(为什么)A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C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态度和原则(怎么做)A 、对待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B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应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最新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超级精华全国通用版)专题一主观题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的考查一、主观题对文化作用的考查【命题视角】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对××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分析某一做法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4.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创新对××的作用。
【高考典例】(2017·全国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
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
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
”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
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模板构建】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点:文化生活范文1份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点:文化生活 1(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3)文化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
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有利于发展人的文化素养,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文化对经济的影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经济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7)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作用:文化能塑造人生,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发展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文化多样性(1)为什么要保护民族传统节日①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
③有利于人民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⑤有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破坏,而且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④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价值(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角度内容例题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重庆2013)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对铺张浪费等落后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
答案示例一:①人创造文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塑造人生。
②坚持喝倡导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批判铺张浪费的落后文化。
③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答案示例二:①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③文化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树立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铺张浪费的文化氛围。
(天津2013)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①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
②中华传统美德对人们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浙江201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必修 3《文化生活》主观题要点归纳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P6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P7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P7【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人认识世界和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
P9(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P10-11A.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B.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劳动者角度: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生产力角度: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角度: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P11①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②对策: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生活》典型主观题与知识点《文化生活》典型主观题与知识点一、文章类型本文属于议论文,通过分析《文化生活》中的典型主观题,探讨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二、主题梳理本文将从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对《文化生活》中的典型主观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三、知识点罗列1、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个人成长的塑造作用;2、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涉及文化传承的方法、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3、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阐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涵、表现及实践意义;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实践意义。
四、文章结构1、引言:简要介绍《文化生活》主观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2、文化的作用:通过分析典型主观题,阐述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结合典型主观题,分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方法;4、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通过分析典型主观题,阐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涵及实践意义;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分析典型主观题,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实践意义;6、结论:总结《文化生活》主观题的考查重点,强调其对文化生活的指导意义。
五、知识点运用在分析典型主观题时,将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阐释,以展示知识点的实际运用。
例如,在探讨文化的作用时,可以引用一些典型主观题,阐述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之处。
六、修辞技巧在撰写文章时,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描述文化的多样性,用拟人的手法阐述文化的创新发展,用夸张的手法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七、检查文章逻辑在完成文章后,将仔细检查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文章符合逻辑规范。
例如,检查文章中的论点是否与论据相符,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以及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否合理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涉及中学教育阶段的知识与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