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纲要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63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美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引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时期、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概要总结和归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1840年鸦片战争1.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英国私人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平等•鸦片走私与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1.2 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中国军队的失利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的割地赔款•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影响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2.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清朝政权的腐败与内外压力的加剧•兴中会、同盟会等民主革命党派的兴起•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爆发2.2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结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权与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革命政府的改革措施•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影响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3.1 北洋政府的建立和特点•袁世凯的权力掌握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近代国家机构的建设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垮台与军阀混战的开始3.2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政治上的混乱和党派斗争的激化•经济上的殖民侵略和国民经济的困境•社会上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3 北洋政府时期对中国的影响•民主革命的理念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深入•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4.1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与青年学生运动的兴起•威权政府的专制统治与人民需求的增加4.2 五四运动的主要活动和影响•学生示威游行和反对帝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化思潮的传播•全面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农民革命5.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阶段•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组织和发展5.2 农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土地革命和农民协会运动的兴起•农民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农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六章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6.1 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中国的侵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壮大•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6.2 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盧溝橋事變与全面抗战的爆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艰难曲折的胜利•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奠基结论本文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各个章节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社会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这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全国进行统治。
- 社会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
- 文化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随后,英国又开展了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世界工厂。
- 法国在18世纪末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也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主线公元5世纪(战国)~鸦片战争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阶级矛盾严重西方: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生产结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特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作用: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排斥新的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2)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表现: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同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并与道教、佛教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
4)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日益由盛转衰, 阶级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无可挽救。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清朝后期,由盛转衰,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吏贪污成风。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官吏地主兼并土地,无地少地农民增多,流民不断增加。
荷捐杂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外贸限制,直至鸦片走私,收支平衡被破坏,导致民众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地租、赋税。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789年 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利用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一章.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经济的命脉,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4.文化渗透帝国主义文化渗透活动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控制中国制造舆论。
宣扬殖民主义文化思想,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反抗斗争,人民群众斗争方面有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天平天国,台湾人民奋起反抗,义和团。
爱国官兵有冯子才取得镇南关大捷,关天培等。
1、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2、失败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清军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低于经过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
三.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林则徐成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振兴中华”和“救亡图存”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的仁人志士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第二章、反侵略失败中国都做出哪些斗争?一.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下,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发展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军等。
在客观上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治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派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能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失败原因:封建性。
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管理的腐朽性。
二、戊戌维新运动1、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
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
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
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
(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但并未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3.论述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先进分子民族意识的觉醒。
(1)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除了坚决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
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3)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觉醒意识还只限于少数人之中。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主线公元5世纪(战国)~鸦片战争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阶级矛盾严重西方: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生产结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特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作用: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排斥新的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表现: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同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并与道教、佛教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日益由盛转衰,阶级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无可挽救。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清朝后期,由盛转衰,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吏贪污成风。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官吏地主兼并土地,无地少地农民增多,流民不断增加。
荷捐杂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外贸限制,直至鸦片走私,收支平衡被破坏,导致民众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地租、赋税。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789年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利用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章第⼀章反对外国侵略的⽃争⼀、鸦⽚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业结合的⾃给⾃主的⾃然经济;地主、商⼈、⾼得贷者相勾结)2.在政治上,实⾏⾼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是宗族家长制,君权、⽗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盾。
在这⼀⽭盾上建⽴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化、社会结构,具有两⽅⾯的特性:⼀⽅⾯,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盾⽇益显现出来,造成⾃⾝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其主要表现是: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巧取豪夺,⽆所不⽤其极2.经济上,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农民⽣活⽇渐困苦。
3.思想⽂化上,厉⾏专制主义,⼤兴⽂字狱。
4.军事上,军⼒衰败,军备废驰5.对外关系上,实⾏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鸦⽚战争前的世界(⼀)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业⾰命的发⽣上。
(⼆)西⽅列强的殖民扩张商品⽣产的⽆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盾的需要,促使西⽅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标瞄向中国。
1825年,英国经历第⼀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开拓国外市场和摆脱国内危机的冲动,严重威胁着中国这个东⽅古国,⼀场战争在所难免了。
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本系统总结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教材。
下面是我整理的重点知识点: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1.近代史的起点:19世纪中叶,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史的特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和专制制度的动摇、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等。
第二章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的历史变革1.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中国被迫开放的大门。
2.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新思潮1.新文化运动: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提倡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呼吁变革封建文化。
2.运动的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培养了一批新的文化和政治领袖。
第四章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潮流1.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民主和科学,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城乡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第五章巩固民众革命力量的探索与坚持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推翻北洋政府,建立联俄联共的政权。
2.在土地革命和江西苏区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革命道路。
第六章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斗争的历程1.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胜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2.国共内战:国共两党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内战,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结束。
第七章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如土地和工商业。
2.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场重大政治运动,带有浓厚的个人崇拜色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八章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开放:中国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开辟了道路。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开放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如土地承包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至三章)侵略与反侵略(第一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知识)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侵略)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斗争)早期探索(二、三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1949至今)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单选)(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经济侵略:《辛丑条约》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1)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这是《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
(2)享有领事裁判权。
19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英国领事有“查察”、“听诉”之权。
(3)把持中国海关。
(4)成立总理衙门。
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中开放南京。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港湾作为报酬。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书》。
魏源在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中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创立拜上帝教。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好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 《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按人口平均分配。
(2)意义和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