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四章动物行为学[知识阐释]第一节行为的体系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
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
3.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动物的行为做观察记录,二是对行为从功能、产生原因和系统发育等方面依次解释和说明。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将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综合法。
第二节行为的原因动物行为产生的基础分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两方面。
1。
遗传基础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这些表现型的比例符合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规律,因此可以推断,有两个基因控制卫生—不卫生的行为表现型。
2.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多细胞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是其神经系统。
一般来说,动物行为都可以看成是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越复杂和完善,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灵敏度和灵活性也越强。
低等无脊椎动物只有简单的反射动作、固定的行为方式及节律活动。
随着神经系统的集中,神经系统对动物整体的活动表现出更加集中的统一控制能力,从而对动物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关键刺激的分辨能力增强,并能作出迅速反应。
(2)激素与动物行为激素影响动物行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周缘器官的活动。
如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水平增加等。
二是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与神经系统比较,激素的作用过程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动物行为是由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生理基础是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包括神经、内分泌、感知和运动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动物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接收、传递、处理和响应信息。
动物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和神经纤维。
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分别负责不同的行为,例如视觉系统负责视觉行为、听觉系统负责听觉行为等。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调节动物行为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动物的生理和行为。
激素可以影响动物的情绪、性行为、攻击行为等。
例如,雄性动物分泌睾酮会增加它们的攻击性和竞争性,而雌性动物分泌孕激素则会促进母性行为。
3.感知系统感知系统是动物行为的触发和控制机制之一,它由感觉器官和神经元组成,能够接收和处理外部刺激的信息。
动物的感知系统可以接收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
例如,一只猎豹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感知猎物的位置和行动,进而决定如何猎食。
4.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动物行为的最终产物,它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运动系统的神经和肌肉部位组成肌肉-骨骼系统,能够实现动物的移动、捕猎、逃避等行为。
动物的体型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它们的运动系统的形态和功能,例如飞鸟能够通过翅膀的收缩和张开来实现飞行。
总之,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包括神经、内分泌、感知和运动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基础对动物行为的触发和控制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它们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的形成和演化。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反映了动物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其中,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指动物的肌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其他生理系统的功能和互相协调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一、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动物行为的主要执行器。
而动物行为的表现则与肌肉系统的发育和运作息息相关。
例如,体型高的动物如长颈鹿,其脖颈肌肉发育要比矮小动物发达,以支持其高视野获取能力;而猎豹等快速奔跑的动物,其四肢肌肉发达以实现高速奔跑。
此外,肌肉运作能力也影响着动物在不同环境下行为和适应能力的差异。
例如,鸟类的翅膀肌肉发达,使得它们飞翔自如;而蜗牛等蠕动类动物则具有强大的腹肌群以满足其缓慢的爬行行为需求。
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也是控制动物行为的关键系统之一。
动物的一系列反应行为,都是由神经系统中各种神经元、突触和神经递质参与制造。
例如,脑下垂体可以调节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视网膜可以感知光线和颜色,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嗅感和味觉神经细胞则能感知外部刺激物的化学合成物质,对其赋予行为响应。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也会影响动物行为和适应能力的变化。
例如,猫科动物的视觉皮层发育得很全面,使得它们能够在黑暗中察觉周围物体;而鳄鱼等爬虫类动物则不具备情感反应和高级神经功能,难以做出类似哺乳动物的行为。
三、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控制动物行为和适应能力的重要系统。
它通过分泌各种内分泌激素调节动物的生殖、代谢、进食行为等方面,影响动物的行为。
例如,雌性动物的自体激素水平的升高会引发其愈合和免疫系统的提高,以保证胎儿健康;而雄性动物的睾丸素水平的升高,则能够提高其攻击性和竞争力。
四、其他生理系统除了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他生理系统也对动物行为和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呼吸系统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和控制,对高强度运动或突发情况的心血管情况做出响应时,动物身体的供氧能力是个关键的因素;而体温调节系统则能影响动物的生理表现,包括延迟睡眠想要等等被动的自身代谢。
2019最新苏教版生物八上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教学重点1.动物行为的特点。
2.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教学难点1.动物行为的3个共同特点。
2.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鱼缸和鱼,烧杯和水螅,甲虫若干只。
教法建议本节教材是在前面5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以及6类动物行为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和提高。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少,学习本节教材有一定难度。
对于一些生疏的用语,属于基础知识或重点内容的,可以通过实例,配合直观教具、演示实验等,由浅入深地加以讲述,逐步突破难点。
不属于基础知识或重点内容的,在教材中又无法回避的,如“遗传物质”、”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等,可作一般地解释,不求讲深讲透。
如有可能,掏一窝孵化不久的麻雀,在讲先天性行为时,进行演示。
用小虫、草籽、茎叶残屑、纸团、泡沫塑料小球等喂雏鸟,除小虫是雏鸟的正常食物外,其他物品都不是正常的食物。
而雏鸟只知张着大口,对喂进的食物来者不拒。
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索取食物是所有动物出生时就具有的本能,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在讲授后天性行为时,应向学生讲明“学习”、“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学会”等用语,都是借用人类行为的语汇。
人类的学习是由意识支配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主动的行为。
动物的学习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呆板的、被动的行为。
只要具有完整的神经系统、不一定具有脑的多细胞动物都具有学习的行为。
可以通过一些十分简单的实验说明这一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请回忆我们最近几节课都学习过哪几种动物的行为?2.动物有哪几种节律行为?讲授新课:引言: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是动物学的基础知识,所学习的内容只是动物学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是,同学们已能了解到动物外貌的形形色色、结构的复杂多样和行为的奇异独特。
生物教案: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一、背景知识1. 神经系统动物行为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的。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突触、神经传递物质等组成。
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神经系统的生理生化过程有关。
2. 激素系统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并在体内传递的信息分子。
激素系统通过激素在体内传递信息,并调节各种生理功能。
包括繁殖行为、免疫、代谢等方面。
激素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动物行为的控制。
二、动物行为与生理基础1. 食性行为动物的食性行为与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密切相关。
神经系统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受器官的信息传递,控制食物的摄取量和食物类型的选择。
而激素系统则对食物的摄入和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例如,胰岛素可以通过调节葡萄糖代谢对食欲和能量代谢进行调节。
2. 复杂的社会行为复杂的社会行为包括对繁殖、组织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例如,合作行为、竞争行为等。
这些行为的调节比较复杂,涉及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的深入作用。
激素系统可以调节动物社会行为中的繁殖行为。
例如,睾酮可以刺激雄性动物的抢偶行为,促进雄性动物配合上升。
而雌性动物的雌激素则可以调节繁殖周期和孕期的行为表现。
三、动物行为实验对于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动物行为实验可以通过建立动物行为模型并进行观察和测试来完成。
其中,建立动物行为模型是很重要的步骤。
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和模拟等方法来建立动物行为模型。
例如,通过比较同一物种、不同物种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可以建立各种行为模型。
动物行为实验需要遵循相关的伦理要求和法规。
要保证实验对动物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同时也要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包括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
这两个系统共同参与了动物的各种行为控制。
实验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通过建立动物行为模型来完成观察和测试。
动物行为实验需要遵循相关的伦理要求和法规。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 动物行为的分类3.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4. 动物行为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基础。
2. 教学难点: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动物行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2. 讲解:介绍动物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讲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行为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
4.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出研究性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动物行为特点和生理基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a)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b)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答案的准确性、思路的清晰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c) 测验成绩:通过定期测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内容:a) 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b) 动物行为分类的熟悉程度。
c) 动物行为产生生理基础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学图片和视频:收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和分析。
2.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和学术文章,以便他们深入研究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动物行为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了四节课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已知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繁殖、社群和节律行为以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行为的本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已知的实例,将动物行为分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在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而指导学生概括动物行为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2.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使学生理解二者的根本区别,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并能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人类的有意识地学习有别,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利用音像材料,在给予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通过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深入理解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二、第一课时1.复习:回顾前五节的标题,想一想我们已知哪些关于动物的行为的知识?这样的回顾应该是经常进行的。
2.引入新课:猫头鹰的昼伏夜行属于昼夜节律;大雁迁徙属于季节节律;招潮蟹的活动属于潮汐节律。
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以往我们了解的其它的动物行为又是先天就会的,还是后天学习的?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3.如有条件,可以先放录像片《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本领》。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案教案名称: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3.了解季节行为、迁徙、觅食、繁殖等行为的生理机制。
4.掌握动物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一、引入(15分钟)1.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行为现象。
2.引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
二、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15分钟)1.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性。
2.动物行为研究的应用:农业育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三、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30分钟)1.感觉器官与行为:讲解动物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行为的关系。
2.激素与行为:讲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动物行为的调控。
3.神经系统与行为:讲解神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调控作用。
四、季节行为(30分钟)1.季节性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光周期调控:讲解光周期对动物季节性行为的影响。
3.激素调控:讲解激素对动物季节性行为的调控。
五、迁徙行为(30分钟)1.迁徙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导航机制:讲解动物迁徙行为中的导航机制,如地标导航、地球磁场导航等。
3.调节机制:讲解激素和行为对动物迁徙行为的共同调节。
六、觅食行为(30分钟)1.觅食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觅食策略:讲解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不同策略,如捕食、食草、食杂等。
3.饥饿和饱食调节:讲解饥饿和饱食对动物觅食行为的调节作用。
七、繁殖行为(30分钟)1.繁殖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交配行为:讲解动物交配行为的特点和调节机制。
3.育雏行为:讲解动物育雏行为的特点和调节机制。
八、动物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0分钟)1.直接观察法:讲解直接观察法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实验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3.技术手段:讲解现代技术手段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如遥感技术、追踪技术等。
九、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和看法。
2.学生对动物行为研究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