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46
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及其防治措施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消化系统疾病是比较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这些疾病包括腹泻、便秘、胃炎等,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腹泻腹泻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它表现为每天超过3次的稀便和排便急迫。
腹泻的原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过敏性肠炎等。
为了防止腹泻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如厕后;2. 食用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生冷食物和不洁食品;3. 喂养婴幼儿时,尽量母乳喂养,如果无法母乳喂养,选择符合婴幼儿营养需求的配方奶粉;4. 避免给儿童大量喂食坚果、甜食和海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5. 加强儿童身体锻炼,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二、便秘便秘是指儿童排便困难,大便干燥、硬结或排便不畅的情况。
便秘可以造成腹胀、食欲不振和身体不适。
以下是一些防治措施:1. 鼓励儿童适量饮水,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2. 为儿童提供高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全麦食品等,有助于增加肠道蠕动;3.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鼓励儿童每天固定时间排便;4. 避免过多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等;5. 如果儿童长期遭受便秘的困扰,建议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
三、胃炎胃炎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防治措施: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食品;2. 饮食要清淡,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食物;3. 饮食要有规律,少吃零食,避免饥饱不均;4. 饮用温开水,避免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饮品;5. 如果出现呕吐或持续胃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治疗。
综上所述,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和胃炎,它们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
今天介绍消化系统疾病。
本部分“腹泻病”中的液体疗法之前已有详述,链接如下,此处不再重复。
基础知识整理——儿科学(2)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几个数据简单了解即可。
①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5~6个月后唾液量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②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③新生儿胃容量30~60ml,1~3个月为90~150ml,1岁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约2000ml。
④小儿肠系膜柔软而长,活动度大,容易患肠套叠和肠扭转。
⑤胎粪由浓缩的消化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和毳毛所组成,出生24h内排出,黏稠,深绿或黑绿色,无臭味。
⑥1~3岁小儿肝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2cm,4~5岁以后渐进入肋缘内。
二、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引起的一种疾病,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无特殊知识点,主要注意检查方法:①食管钡剂造影:5min内>3次钡剂反流至食管提示反流;②食管pH动态监测:24h连续动态监测食管下端pH,下降则表明有酸性胃食管反流,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可参见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先天性的幽门环状括约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病理表现为幽门肌全层增生、肥厚,环肌更为明显。
临床表现有:①呕吐:首发症状和特征性表现。
出生后吃奶与大小便均正常,多于2~4周开始出现喂奶后呕吐,渐加重,呕吐奶汁,不含胆汁。
②右上腹肿块:本病特有体征。
右上腹肋缘下与右侧腹直肌间可扪及橄榄形、光滑、质稍硬、可移动的实质性包块。
③胃蠕动波:不是特有体征。
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轻拍上腹部常可引出,方向自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
④其他:黄疸(不常见),消瘦、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可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循环衰竭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腹部B超可诊断本病,标准为幽门肌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
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右上腹肿块+呕吐)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排便延迟)。
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4.容易并发:小肠结肠炎。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