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8论教养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
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也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同时也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3.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这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推理关系,也恰当地论说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处方”为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2.分析下列语句的论证方法。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列举“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而在家里却懒得不做家务。
这是典型的对比,通过对比,论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
3.理解“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这一句话的主要内容。
提出优雅风度应遵循哪些准则的问题,引出下面关于优雅风度标准的论述。
【把握文章主旨】作者开篇提出论题——教养,然后透过众多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现象,探究出有教养的本质是尊重,教育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者谈论教养,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展示出作者对生活现象的细致观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难点;-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词语用法;-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与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研究主题;- 引导学生预第二单元的课文,探讨主题和背景知识。
第二课时:课文阅读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掌握基本的内容;- 进行课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难点;- 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时:词语研究和运用- 教授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语用法;- 进行词语操练和运用,巩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 练运用所学词汇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写作。
第四课时: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展开思路;-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培养写作能力;-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与评价- 对本单元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回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对学生的研究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3.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 讲解与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词汇用法。
- 互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 练与实践法:通过练和实践,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提高运用能力。
4. 教学评估- 随堂小测:通过随堂小测,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水平,给予指导和反馈。
- 口头交流:与学生进行口头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5. 教学资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新人教版)-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黑板和粉笔6.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单元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
2.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疑问句和反问句。
3.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4.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重点1.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学会运用疑问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听讲授课法。
2.讨论交流法。
3.组织课外拓展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复习本单元课程•阅读课文,回忆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短语。
•学生自主复习,按照自己的记忆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
2.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通过课本中的例子,介绍文言文中的疑问句和反问句。
•给学生展示多种不同表达方式的疑问句和反问句,让他们自己理解和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疑问句和反问句所起到的作用和功能。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通过课本中的例子,给学生介绍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
•给学生展示多种不同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让他们自己理解和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4. 分析和解读文言文•选择一篇文言文,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解读。
•学生自己解读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析结果。
•教师针对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课堂小结1.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学生掌握了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3.学生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七、作业1.自选一篇课外文言文材料,分析并其中的修辞手法。
2.阅读一篇现代汉语文本,找出其中的疑问句和反问句。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各种名言警句、历史典故,让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的内涵。
2.学会制作计划书,学会分配资料搜集任务。
3.学习撰写演讲稿提纲,学会通过典型事例使演讲稿更有说服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活动任务,围绕“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广泛搜集相关素材,阅读小说作品,做好活动笔记,准备活动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民族若是没有自强的魂,那么这个民族注定要走向毁灭。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自强的魂应该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烙在人们的骨髓里。
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孙中山,他奋斗一生就是为了让中国发展,繁荣富强。
为了争取民族解放战斗中的人们都是自强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国固有的自强的魂,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头脑里、思想里。
战胜困难,自强向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如果一个国家放弃了自强,他的人民放弃了自强,这个国家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一个国家不自强,一个民族不自强,一个人不自强,结果都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不努力向上,不奋斗,不拼搏,如何强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才能做到自强不息。
【重点解读】一、“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资料,了解古人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二、“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古人“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
三、“自强不息”的身边典范寻找身边自强不息的典范。
通过电话访问,实地采访,采访其邻居、单位同事、领导,搜集其关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视频、图片等内容,丰富搜集的资料。
搜集资料后撰写该人物的传记,并在全班交流。
四、“自强不息”的演讲活动开展“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演讲活动。
(1)确定演讲主题;(2)撰写演讲稿;(3)参加组内演讲,选拔选手参加全班演讲;(4)班内演讲,注意演讲的语气、内容、主题等。
【研讨练习】题一:学校准备开展“微笑面对生活”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这项活动。
教师在写教案时,⼀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性和可操作性。
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忧考⼩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敬业与乐业教材分析《敬业与乐业》是⼀篇宣讲⼈⽣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本⽂紧扣中⼼“敬业乐业”展开论述。
开始援引古籍提出中⼼论点,阐明“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论述有业之必要,再转⼊论述主体,分别从敬业和乐业两⽅⾯逐⼀论述;最后⽤“责任⼼”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收束全⽂。
全⽂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通俗,⽂短意长。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意在引导学⽣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思考⼈⽣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标知识⽬标1.理解积累“敬业乐群、安居乐业、断章取义、不⼆法门、⾔不及义、亵渎、强聒不舍”等词。
2.体会演讲词的⽂体特点。
3.初步学习举例⼦和讲道理的论证⽅法。
能⼒⽬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地论述⾃⼰的观点。
2.仔细体会演讲和⼝语特⾊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建⽴快乐学习观:尊敬学习,就是尊敬⾃⼰。
教学重、难点重点1.仔细体会演讲和⼝语特⾊的巧妙结合。
2.指导学⽣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的实际,⽤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活。
突破⽅法:通过范读、跟读、⾃由读等⽅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本⽂教学拟设⼀系列紧扣⽂本⼜贴近⽣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的阅读、思考和探究。
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突破⽅法:结合练习四,组织学⽣进⾏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提出的两种论证⽅法,进⾏⼩论⽂或辩论提纲的写作。
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结合学⽣的⽣活、学习体验,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
教学⽅法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语⾔表达通俗浅显,⼤量引⽤经典、格⾔。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教课指导教课设计(起始课 )九上第二单元开端课一、教材剖析本单元选用一些表现思想风范的文章。
四位先哲把我们引向更加广阔、深沉的以为世界和绚丽的语言王国。
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有名学者傅雷与音乐家儿子的艺术交流,还有有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发。
这些课文或洋溢着丰富的激情,或包含着深刻的真谛。
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渐渐深入的意会和思虑。
三维教课目的1、认识一些文化历史、文学知识;领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训练归纳重点的能力,推测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能力;练习写演讲稿、书信;学习并掌握谈论文的有关知识。
2、能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养成独立思虑的习惯;进一步养成感情朗诵的习惯,学习在语境中领悟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
3、借助文本,试着去思虑事业、人生、真谛、自由、爱情、艺术等问题,进而丰富我们的心里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综合性学习中,促使学生英勇试试,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合作等优秀质量。
三、知识准备1、什么是谈论文,有何特色(可参看书籍第115 页、122 页)谈论文是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经过摆事实 .讲道理 ,直接表达作者的看法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一样于记述文以形象生动的记述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于说明文重视介绍或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之,谈论文是以理服人,记述文是以情动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谈论文亦称说理文、谈论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
作者通过事实资料和逻辑推理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表示同意什么或反对什么。
一段完好的论文一定含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因素。
论点是作者对谈论的问题所持的看法或主张。
有的谈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叫中心论点;有的谈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几个附属的分论点。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原因和依据。
它能够是案例,也能够是理论,也能够是数据。
5、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
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学生讨论、交流。
6敬业与乐业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初步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名言警句,品读论述过程中起话题转换和推进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4.把握文本主旨,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男主角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
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引导学生稍做讨论)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
敬业,不仅是阿米尔·汗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经很深入地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目标导学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明确:(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学法指导】如果在一段当中出现这样几个词语,如“总之、总而言之、所以说、归根结底”等,这些词语所引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表述了作者的观点。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君子自强不息”,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到君子应该不断自强不息,勤奋努力,追求卓越。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培养他们的自强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悟到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强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联系实际生活,培养自强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相关课文。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君子自强不息。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文本,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操练,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
【九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
它们或谈人生(如《敬业与乐业》),或议社会(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或论教养(如《论教养》),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如《论教养》列举了某些人的日常表现来论证观点,《精神的三间小屋》则在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论述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书信,《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教学时在注意它们各自的文体属性外,还要侧重学习这几篇文章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有观点、讲道理的特点。
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写简单的议论文,学会运用道理论证(包括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做自强不息的新青年。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6.敬业与乐业 2 1. 了解议论性文章(包括演讲词、书信、说理散文等)的基本特点。
2. 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3. 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论题与论点、观点与材料。
4. 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体会论证方法和特色语言的作用。
5. 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引导学生以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看待事物,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1 写作观点要明确2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2演讲活动。
6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议论文(演讲,书)”为主。
共有4篇文章——《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
本单元的课文或单元教材分析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证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本单元设计重点处理《敬业与乐业》和《论教养》这两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精神的三间小屋》与主题丛书中的《我的世界观》作为群文阅读课。
写作以以读促写的方式呈现。
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思想光芒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研究论证的方法。
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1.深化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单元学习目标2.研究论证方法。
3.阅读梳理文章的论点与论证进程。
4.把握论说文的体裁特征。
’课型课时内容定向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单元梳理课1课时聆听思想(字词梳理、文学常识、重点句段)读写、理解、运用识论据,晓论证(《敬业与乐业》《最苦理解议论文三要素主题阅读课2课时与最乐》《成功出自勤奋》)单元课时安排见贤思齐(《论教养》《论逆境》)人文情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书的格式及人生的感悟(10课时)群文阅读课1课时勒上尉的一封》的世界观》)以读促写课1课时观点要鲜明(《我的人生非游戏》)观点要明确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初步掌握相应语法知识自立实践课4课时复句巩固练习内涵、积累、采访演讲等活动综合性研究《君子自强不息》(2课时)第二单元砥砺思想单元梳理课1研究目标:1.生字读音、字形,理解并掌握生词词义,能恰当应用。
2.了解重要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记住本单元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优美句段。
2.复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3.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重点讲解】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
与其他直接贴近学生生活的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将把我们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
这里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
这些课文或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细细品读,将使我们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
学习本单元,我们既要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对时代与国情感到陌生,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
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傅雷家书两则》这两封家书,分别写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写了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作者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
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是前有暗示,后有点睛;二是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难点点拨】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语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
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在语境中注意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
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融入自己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
学习《敬业与乐业》,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可以结合练习四,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
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要把学习重点放在语言欣赏方面,通过朗读和背诵,努力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学习《傅雷家书两则》,首先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
我们应充分去感受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一、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1)蛀(zhù)虫旁骛(wù)佝偻(gōu lóu)蜩(tiáo)翼亵渎(xiè dú)骈(pián)进禅(sh àn)让掠(lüè)夺哽咽(gěng yè)德行(xíng)妥当(dàng)解剖(pōu)征引强聒(guō)不舍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行相顾直截(jié)了当(2)陨(yǔn)落诅咒(zǔ zhòu)嘘(xū)叫灵柩(jiù)诉讼(sòng)诬蔑(miè)深邃(suì)睿(ruì)智怜悯(mǐn)猖(chāng)狂凌驾倡(chàng)导佯(yáng)攻恪(kè)尽职守弥(mí)留之际媚上欺下兼而有之孤军奋战黎民百姓恼羞成怒(3)侵蚀(shí)谀(yú)词扶掖(yè)枘凿(ruì záo)灰烬(jìn)凭吊木讷(nè)创(chuāng)痛舐(shì)犊之情涕泗(sì)横流大惊小怪廓(kuò)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气吞斗牛锲(qiè)而不舍生机蓬勃(4)忐忑(tǎn tè)繁衍(yǎn)伫(zhù)立一宿(xiǔ)刹(chà)那忸怩(niǔ nǐ)人影幢幢(chuáng)一抔(póu)黄土怒不可遏(è)化为乌有无与伦(lún)比勃然大怒二、识记下列词语的意思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断,截取。
章,篇章。
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本题主眼】这题目的重点。
主眼,主要的着眼处。
5【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6【言行相顾】言语和行为互相注意。
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引自《论语•阳货》,意思是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8【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9【虽】即使,纵然。
10【征引】引用。
11【行】德行。
12【说法】说教,讲道理。
13【主一无适】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
14【一点不旁骛】指专心致志,一点不分心。
15【《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故事见《庄子•达生》,意在说明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
“佝偻”,鸡胸驼背。
“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承蜩”,捕蝉。
16【亵渎】轻慢,不敬。
17【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引自《庄子•达生》,大意是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18【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引自《礼记•中庸》,大意是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19【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20【骈进】一同前进。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自《论语•雍也》,大意是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2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引自《论语•述而》,大意是他(孔子)做人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云尔,相当于“……罢了”。
23【受用】受益。
24【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啰嗦。
不舍,不停。
25【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26【媚上欺下】有意讨好上司,欺侮下层人民。
27【兼而有之】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28【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军队独自奋力作战。
29【不屈不挠】不屈服,不弯曲。
形容意志坚定。
30【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1【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32【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33【睿智】英明有远见。
34【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
35【肃然起敬】表现出恭敬的神态,流露出钦佩的感情。
36【经久不息】经过很长的时间不停止。
37【浩瀚无际】形容广大,没有边际。
38【陨落】(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
文章是指像巨星一样的伟人伏尔泰与世长辞。
39【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40【凌驾】高出(别人)。
41【舐犊之情】比喻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慈爱之情。
舐犊,老牛舔着自己的牛犊。
42【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
43【廓然无累】空旷广阔,没有一点累赘。
44【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5【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
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46【感触万端】因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很多种思想情绪。
47【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48【涕泗横流】眼泪和鼻涕流了满面,比喻悲伤和感动的程度很深。
涕,眼泪。
泗,鼻涕。
49【发扬广大】发展提倡,使日益盛大。
50【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的透彻的能力。
51【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52【赤子之心】比喻纯洁的心。
53【气吞斗牛】气势大得可以吞没天空。
形容气势很盛。
斗牛,北斗星和牵牛星,泛指天空。
54【日以继夜】白天接着晚上,形容日夜不停。
55【扶掖】扶持,提携。
56【枘凿】“方枘圆凿”的略语。
方榫头,圆榫眼,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不相容。
枘,榫头。
凿,榫眼。
57【垂手】表示无所事事,无为。
58【凭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
59【谀词】阿谀奉承的话。
60【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61【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遏,阻止,抑制。
62【化为乌有】变得什么也没有了。
乌有,不存在,没有。
63【涉世未深】经历世事还不深入。
64【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
6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
66【勃然大怒】因生气而变了脸色。
形容非常愤怒。
67【一抔黄土】一捧黄土。
本指坟墓,后比喻极小的一堆土。
抔,用手捧东西。
68【忐忑】心神不定。
69【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70【宿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71【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文学常识1.《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是一篇演讲辞。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本文主旨是:通过引用经典、格言、名人事例,论述了有业、敬业、乐业在人类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道理,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对世人提出敬业与乐业的中肯劝告。
2.《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是一篇演说辞。
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曾被封为“法兰西世卿”,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和其它许多戏剧作品。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先贤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及其世纪性的贡献的高度评价,对其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表达了对伟人的崇高礼赞,同时,对现实的关注也促使作者发出了对正义与良知的呼唤。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是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也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
4.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哲学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史诗《亨利亚德》,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
5.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新爱洛伊丝》、《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