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08 KB
- 文档页数:5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岑参(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岑参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山房春事两首》阅读答案和赏析【山房春事】【岑参】【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春事:春天的景象。
1:两首诗都用了“乱”字,所表现的情境有什么区别?(3分)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1:第一个“乱”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第二个则是表现萧条、凄凉2: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二首则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感慨(意近即可)【赏析:】山房就是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
春事指的是春色、春光。
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
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
岑参《山房春事》阅读练习岑参《山房春事》阅读练习《山房春事》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整理了山房春事》的练习题,一起来看看吧!山房春事作者: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阅读答案一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ā。
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③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4、“庭树不知人去尽”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这样写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
5、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
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
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二:(1)岑参与高适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
(2)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边塞(2)用乱飞的乌鸦,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3)拟人写出庭树的无知,寄寓作者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赏析唐朝极盛的时期,据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户口的记载:全国为九百零六万九千多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多口。
经过“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的仗,国家遭到严重破坏,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户口大减,这一年只有二百九十多万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口了。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这次战乱中所遭到破坏的情况。
不过他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形象,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别业”,即后来所说的别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山房”。
2020年菏泽中考语文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之写景七言绝句及答案一、往年菏泽中考诗文阅读题分析(1)题量与分值:两个小题,每题2分,共4分。
(2)题型:主观简答题。
(3)考查范围:课外的写景抒情的绝句,2015--2019年,考的都是唐宋时期的绝句。
(4)考查知识点:a.把握古诗中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b.古诗的思想感情 c.古诗的表现手法 d.赏析诗句(多为名句)。
二、2020年菏泽中考古诗词阅读题预测:和往年无大变化。
三、往年所考古诗:1.2019年:(宋)陆游《柳桥晚眺》2.2018年:(宋)刘敞《登城》3.2017年:(唐)徐凝《牡丹》4.2016年:(宋)杨万里《腊梅》5.2015年:(唐)崔道融《秋霁[jì]》四、2020年中考古诗阅读试题预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暮春景色的律诗,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B.“无才思”三字颇怪异,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C.诗的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D.本诗写景工巧奇特,别开生面,同时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案】1.A2.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诗歌鉴赏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篇一」(1)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3分)(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
诗人来到昔日繁盛的梁园,先是感受到一幅暮鸦聒噪、人迹稀少的萧条景象,而后细看竟发现在这萧条的废园中,树木居然繁花满枝,春色依旧,内心奔腾汹涌的是一股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以树的无知反衬了有感觉之人的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
拓展阅读:《山房春事二首其二》赏析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声音相闻”、“ 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
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人不言物是人非,反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反说无知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
出语含蕴。
感情极沉痛。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诗人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
却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
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却又内在地紧密相连“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
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处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篇一:2015年八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_________:校学八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a. 地窖不可明状精疲力竭豁然开朗b. 瓦砾锐不可挡永垂不朽凄风苦雨 c. 寒噤落英缤纷月明风清选贤与能 d. 箱箧张惶失措眼花缭乱随声附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才四岁的山东小选手,语重心长....地说起了山东快板。
b.作为初三学生,我们的学习任务很重,每天要做大量的练习,真是日理万机....。
c.世界上的好书、好文章都是用“心”写成的,都是作家们呕心沥血....的结晶。
d.王阿姨穿上了新买的衣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个单位连续发生事故,我们不能不说他们在安全防范上没有漏洞。
b.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展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痛的问题。
c.故宫博物院新近展出了一批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d.张教师退休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孩子们。
5、下面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b、《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情节,刻画了诸葛亮深谋远虑、博学多才的儒将形象,因此他成为读者心目中的智者化身。
c、《草房子》中让秃鹤感到最为骄傲的是学校的文艺汇演。
d、《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在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从原先的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变得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1二、(25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每小题2分,共6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其二)》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感情沉痛而出语含蓄。
山房春事二首⑴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⑸,极目萧条三两家⑹。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⑺。
【注释】⑴山房: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
春事:春色、春光。
⑸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⑹极目:尽目而望。
萧条:冷落荒凉。
⑺发:绽放。
【白话译文】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
开元二十九年(741)秋,岑参由匡城至大梁。
次年春,游梁园,第二首诗即作于游梁园后,而第一首可能作于此前。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之作。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1山房春事二首【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朝极盛的时期,据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户口的记载:全国为九百零六万九千多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多口。
经过“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的仗,国家遭到严重破坏,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户口大减,这一年只有二百九十多万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口了。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这次战乱中所遭到破坏的情况。
不过他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形象,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别业”,即后来所说的别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山房”。
“春事”,即春天的景色。
这首诗通过山房春色表现了社会的满目凄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修建梁园(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到唐代还是著名的风景区。
这里有许多亭台苑囿(yu),是人烟稠密的地区。
一到春天,风光明媚,游人聚集,十分热闹。
可是诗中写的不是这番景色。
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
只看见一大群一大群的黑老鸹(guā)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
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见了。
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
多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
这里还有树木。
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
自然界的春光,依旧是浓浓的。
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
李德裕:唐武宗时任宰相。
这首诗是他被贬为崖州司户时所作。
8.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9.这两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4分)
8.岑诗抒发了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李诗表达了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难归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9.(1)反衬。
岑诗后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的吊古之情愈见伤痛;李诗“山欲留人”,写出了山的有情,以此反衬人的无情,无限痛切而又含而不露。
(2)拟人。
岑诗把庭树拟人化,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可再也无人欣赏了。
感情沉痛,出语含蓄。
李诗把山拟人化,含蓄地说出了重山环绕,阻绝了归路,遮断了望眼。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山房春事二首》《春行即兴》含答案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0.《春望》描述了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51.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52.下列选项中对《春望》《山房春事二首(其二)》《春行即兴》三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春行即兴①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①该诗作于安史之乱后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
A.《春行即兴》触景生情,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痛惜和立志报国的热情。
B.《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前两句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写庭树春花开放的明丽春景,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C.“城春草木深”和“宜阳城下草萋萋”都是借草木茂盛来写环境的荒凉破败,和《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达效果相似。
D.三首诗都用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答案】50.忧国伤时/感时伤世、念家悲己5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烽火”对“家书”,“连”对“抵”,“三月”对“万金”,“烽火”和“家书”对举,分别代表着战争和温暖,在对比中体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家书的难得,“连三月”和“抵万金”对举,体现出战争延续的时间之长,更加体现出家书的珍贵。
体现了诗人心中的辛酸与难过,对战争的反对和无奈,对和平安定的期待,对家人的思念。
52.B【解析】50.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把握。
《春望》这首诗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怀,念家悲己的深沉感情。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1山房春事二首【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朝极盛的时期,据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户口的记载:全国为九百零六万九千多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多口。
经过“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的仗,国家遭到严重破坏,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户口大减,这一年只有二百九十多万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口了。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这次战乱中所遭到破坏的情况。
不过他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形象,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别业”,即后来所说的别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山房”。
“春事”,即春天的景色。
这首诗通过山房春色表现了社会的满目凄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修建梁园(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到唐代还是著名的风景区。
这里有许多亭台苑囿(yu),是人烟稠密的地区。
一到春天,风光明媚,游人聚集,十分热闹。
可是诗中写的不是这番景色。
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
只看见一大群一大群的黑老鸹(guā)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
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见了。
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
多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
这里还有树木。
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
自然界的春光,依旧是浓浓的。
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写梁园的春景,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
山房春事二首⑴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⑸,极目萧条三两家⑹。
庭树不知人去尽(1),春来还发旧时花⑺。
【注释】⑴山房: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
春事:春色、春光。
⑸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⑹极目:尽目而望。
萧条:冷落荒凉。
⑺发:绽放。
【白话译文】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
开元二十九年(741)秋,岑参由匡城至大梁。
次年春,游梁园,第二首诗即作于游梁园后,而第一首可能作于此前。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之作。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岑参《山房春事-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岑参《山房春事-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岑参《山房春事》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岑参《山房春事》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西汉梁孝王所营的兔园,至唐代仍是著名的风景盛地,安史之乱以前,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在这里游览过。
从李白“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杜甫“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诗句看,足见此处的风物可依,景色召人。
然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岑参又来到了这个昔日繁华满眼,今却萧条破败的梁园,目睹心感这里的春天,一切都是令人失望和感叹的。
繁盛时期的梁园景物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经过安史之乱,这里虽然还有时序上的春天,但是人事的萧条,却使春天失去了春意,通常情形下的“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却发生了变移,因为除了春花之外,其余一切都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更主要的是处在春天时节中的感春人,心中已无春感。
先看与春天极不谐调的环境景致。
往昔春天里,山房所在的园林,春事繁华,春声盈耳,眼前的所见所闻,却是日暮天昏,林鸦噪飞;近处昔日楼台馆阁皆成废墟,极目远望,只有疏疏落落的几户农舍人家残存在那里,好象在证明此地今日是何等萧条!人事如此,春意殆尽,但春天的自然规律却不因人事而改变其生发之荣,生长在残破颓圮的庭苑中的花树,余枝犹在,可它们不懂得人世的乱离伤痛,无感无情,所以它们不管当年的种花人和赏花人身去何方,魂归哪处,受春风吹动,红黄艳俏,璀璨秾丽,又开出了旧时的花朵。
这庭树新花与群鸦暮飞、极目萧条的情景也是不谐调的,它不仅不能冲淡阴暗萧条的气氛,反而用对立色调的反衬,使主题色调更加突出。
我们可以设想,当入目的昏暗、萧条的景象,沉重地压抑着人们心情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一丝相反的气氛,但它却根本不能改变人们的心情,甚至细加辨识后,竟还感到有些奚落意味的时候,人们压抑着的心情,会格外觉得沉重,以致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
岑参诗中的这种相反气氛的穿插,就能收到这种动情效果。
【古诗文阅读】《山房春事两首》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山房春事岑参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高衣桁,一片山花下笔床。
其二梁园日暮飞进鸦,极目不景气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解】春事:春天的景象。
1:两首诗都用了“乱”字,所表现的情境有什么区别?(3分)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后)参考答案1:第一个“乱”整体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第二个则就是整体表现不景气、悲凉2: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二首则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感慨(意近即可)赏析:山房就是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
春事指的是春色、春光。
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
第一首诗贴近题意,写下的就是浓烈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时时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攻占。
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出来作者对生活的爱好,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兴盛所在,如今所见到,则就是:“梁园日暮飞进鸦,极目不景气三两家。
”这两句描摹出来两幅远景:俯视空中,晚照中乱鸦脱离现实;平视前方,一片不景气,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坐《梁王兔园诗赋》)的各色飞禽不见踪影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不言感叹,而今和古兴衰、盛衰无常的感叹自在其中。
从一句写下至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特别注意,常常由感官引发。
一片脱离现实声,引来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下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记起地上太少人,从而自然带出第二句中的一派不景气景象。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
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春天到来时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篇一: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ā。
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③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4、庭树不知人去尽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这样写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
5、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
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
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二:(1)岑参与高适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
(2)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边塞(2)用乱飞的乌鸦,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3)拟人写出庭树的无知,寄寓作者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三: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分)参考答案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无望只有两三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运用拟人和反衬的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来反衬哀情,形象生动的表达的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翻译:其二)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
竭尽目力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
满园的奇木异树,不知已人去楼空。
春天到来之后,还像往年春天一样开花。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之作。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
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人不言物是人非,反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反说无知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
出语含蕴。
感情极沉痛。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诗人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
却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
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却又内在地紧密相连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
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处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
因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
篇二: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篇三: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山房春事阅读答案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山房春事阅读答案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山房春事阅读答案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押的韵是七言绝句(或绝句),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山房春事阅读答案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押的韵是七言绝句(或绝句),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之作。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
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
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为什么春花却依旧盛开呢?“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
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
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
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
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
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
”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今日推荐157份文档88份文档80份文档篇四: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衷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2.这首诗描写梁园的萧条,抒发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意对即可)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