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8
地域文化与人口-湘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与人口特点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理解中国不同地域人口分布的模式;3.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4.讨论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地域文化与人口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中国不同地域人口分布的模式;3.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4.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与人口特点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研究中国不同地域人口分布的模式。
四、教学难点1.讨论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授课法;2.互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导入:教师呈现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或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它所面对的问题,如何才能够摆脱困境;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当地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3.教师点拨:教师介绍当地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发展中利用当地文化,并引入下一个主题。
第二节:中国不同地域人口分布的模式1.导入:教师使用PPT呈现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自主分析人口密集地区和稀疏地区;2.学生探究:学生集体探究中国不同地域人口分布的模式以及其影响;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不同地域人口分布的模式的影响。
第三节: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1.导入:教师以某个具体的城市为例,呈现该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变迁的数据,并介绍人口迁移的原因;2.学生思考: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并分组讨论;3.教师梳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整合和梳理。
第四节: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导入:教师呈现一份城市化进程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学生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当地产业、经济、人口的影响;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建议。
七、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2.个人或小组作业;3.期末考试。
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预习课本P22
—24,查找资料,了解不
同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相关
事例。
2、请xxx同学单独为大家
准备爱尔兰的相关婚俗资
提醒学生预习书本,
提示学生主要知识点
和身边的案例,给学
生自学方向,为课程
的讲授打下基础。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读课标,找方向。
1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二、读课文,找知识点。
1、文化和地域文化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一定长时间形成的特定现象。
[自主探究] 举例说明文化和地域文化(如国家的、地域的、民族的等等)★2、外国文化与人口(1)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这些差异对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最大。
(2)婚俗影响,主要表现在和。
(3)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出生率;婚姻关系,出生率。
发达国家:初婚年龄,出生率;婚姻关系,出生率。
(4)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宗教一般不反对。
[合作探究1]1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有哪些?2 欧洲信奉基督教,为何出生率最低?★3、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2)生育方面表现为:从到;从到。
职业选择表现为:从到。
人口流动表现为:从到。
[合作探究2]1 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形成此观念的原因是什么?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有何影响?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事物或现象中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A梆子 B豫剧 C盆地 D城市2.导致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主要因素是()A 经常发生战乱 B先进的生产方式 C妇女所占的比重小D宗教信仰普遍3.能够影响人口生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A只生一个好 B 男女都一样 C多子多福 D四海为家四.课后作业。
(自主完成“中学第二教材”P13-14的习题)。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建议是“收集资料,收集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化背景与人口,二是中国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和拓展。
教材开始就给出了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
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地域文化的形成。
随后从婚姻和宗教两个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最后介绍了中国文化与人口,从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并分析产生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文化背景与人口。
2.中国的文化与人口。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文化方面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
尤其是学生对国内国外文化了解不深,很难从文化角度去分析人口,故在课堂中应补充一些关于文化的常识性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分析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乡土地理”让学生亲近地理。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错误!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
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
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错误!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
2.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3.理解中国古今文化对人口影响的不同,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使学生学会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提升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比较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不同,及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时间的演进纵向比较地理事物,提升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料搜集,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身边五世同堂大家庭传统观念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革新,激发学生对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地域文化与人口进行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并探究原因。
教学过程:
板书: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标】: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欣赏歌曲, 体会不同风格民歌的独特魅力, 感悟什么是文化和地域文化, 完成下列填空。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材料1: 在中国, 没有哪个地方像温州一样,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一次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温州一样, 有那么多人分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据不完全统计, 在海外的温州人有40万;在国内创业的则有135万, 占了温州全市常住人口(912.7万)的1/5左右。
材料2: 温州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见课件)
思考: 1.温州的人口迁移与文化背景有何关系?
增长。
【学以致用】(充当时事评论员, 对当前个别人口文化现象进行辨析, 养成以辩证观和发展
观看待问题)
材料: 2019年11月15日, 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 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
子。
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 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思考: 据你了解, 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有何积极意义?你如何看待计划生育政策?
【课堂反思】:
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试着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你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素质的概念(2)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2)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德育目标明确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并付诸行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对生产和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具体分析,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人口数量与环境》一节里,我们了解到:环境恶化与人口数量的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人口数量的多少并非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人口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1.4《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板书)1.人口素质的概念(板书)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某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
2.人口身体素质(板书)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素质的好坏,一方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影响。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板书)1.社会环境因素(板书)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说教材《地域文化与人口》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主要涉及三方面知识:文化与地域文化、文化背景与人口和中国文化与人口。
通过该节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问题的因素。
本节内容紧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地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且本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极为密切,是地理实践力的落实,虽然该节内容在本章中所占篇幅最少,但该节是对前三节内容的一个延伸,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非常有利。
二、说学情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对人口数量的增长模式、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的迁移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学生平时的学习对文化可能涉及的不多,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所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通过多列举图文资料和案例法来帮助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四、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教学难点:文化与地域文化五、说教法与学法l、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2、学法:资料收集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3、拓展延伸4、总结新课5、巩固练习6、布置作业七、说板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二、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 婚俗与宗教三、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多育多子→只生一个学而优则仕→全民经商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备课资料一、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根据印度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01年3月1日0时,印度人口总数为10.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7%,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并且还以每年2 000万的速度继续增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算,到2018年或202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造成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印度人传统上有“多子多福”的思想,让其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事情。
占印度人口83%以上的印度教徒认为,一个没有儿子的父亲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人死后必须有儿子举火焚尸,主持火葬,才能超脱地狱;若没有儿子举哀,死者不能升天。
因此,不生儿子誓不罢休者大有人在。
第二,当今印度妇女的地位仍比较低下。
虽然早在1961年印度政府就颁布了《禁止嫁妆法》,但嫁女送巨额嫁妆依然普遍。
实际上,嫁妆的多少不仅决定新娘在夫家的地位,甚至决定了她个人的生命安危。
新娘因嫁妆不够丰厚而遭夫家打骂的事可谓“见怪不怪”,严重的甚至会被活活烧死,男方则可另娶。
印度教经典明文规定,女子结婚5年内若不能生育儿子,丈夫有权再娶一妻。
所以,在印度只生女儿的妻子会受到怎样的歧视,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早婚早育严重,婴儿死亡率高。
印度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多,历来“多产成习”,加之全国1/3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造成婴儿死亡率偏高,因此人们认为只有多生,婴儿成活率才高。
另外,印度的早婚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50%以上的姑娘不到18岁就成婚,结果形成一个典型的过早、过频、过多的生育模式;大约33%的已婚妇女生育间隔不到2年,这也是婴儿死亡率高的一个原因。
第四,避孕措施不力,计划生育工具供不应求也是造成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
现在,印度1.68亿对夫妻中只有44%采取了有效的避孕措施。
印度大约74%的农村人口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而得不到生育保健和基本保健设施的帮助。
失控的人口犹如一匹奔跑的野马,极大地冲击着印度经济的发展。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人口》[设计思想]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节,前三节分别介绍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容量和人口的迁移;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三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课程标准》要求,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探究重点。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情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部分教材难度不大,但是在高考试题中还是可能出现相关的知识的。
为了便于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在教学中以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作为切入点,来解决这一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二)能力目标:学会整理、分析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合作探究问题;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阅读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了解我国有关法律;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教学重点、难点]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我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内容整合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归纳文化含义举例南通文化现象(语言、习俗等等)−−−−−→−归纳地域文化含义小组讨论外国婚俗及宗教现象−−−−−−−→−响归纳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小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口关系−→−小组讨论目前中国人口现象及原因−→−总结中国文化与人口关系−→−归纳地域文化与人口关系知识结构(二)探究[教学活动设计]1、问题情境设计(1).借问“从小我们就接触文化这个名词,那么,什么才是文化呢?文化的内涵到底有哪些呢?”S:学生讨论、发言;S: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形式多样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入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2).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诸多影响,其中,尤其是婚俗和宗教等对人口发展影响较突出婚俗主要影响出生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明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S:学生讨论、发言;初婚年龄和出生率的关系是怎样的?(理解我国在建国以前乃至建国以后较长时间为何出生率偏高?)S:学生讨论、发言;婚姻稳定度对出生率有何影响?(理解许多西方国家出生率偏低的相关原因)S:学生讨论、发言;(3).阅读“晚婚的爱尔兰妇女”。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教学难点]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媒体与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概念辨析【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
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说教材《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本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对前而内容的一个延伸,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的多方而凶素,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通过前而几节课的学刊,学生对于人口方而的知谚{有了一定的认谚{,但是对于文化方而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
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只知道一些,所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会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
四、说教法与学法l、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2、学法:资料收集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五、说教学流程1、导入(1)通过呈现景观图片,如印度服饰、建筑、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一则资料,上海的丁克家庭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新课外国文化与人口(1)通过教师讲解,举一些外国文化与人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通过婚俗、宗教两方面,举例“晚婚的爱尔兰妇女”)(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资料及平时了解所得到的关于外国文化与人口的案例。
中国文化与人口(1)让学生自主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多方而来展现中国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影响变化情况,可以举一些实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来加强了解。
(2)教师补充一些婚姻法的内容(3)探究: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有哪些陋刊被逐渐革除,哪些优良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总结:书本上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讨论)六、说板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人口》优秀教案课题地域文化与人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教案内容备课札记一、自主学习[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文化因素除了影响人口的机械增长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下列资料思考回答:(1)天主教反对包括堕胎在内的人为控制生育的方法,他们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的,实行控制就是对神的意旨的违反。
(2)爱尔兰妇女平均初婚年龄1926年为29.1岁。
1951年50岁女性未结婚的占同龄的50%。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过渡]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生育观不同,生育观是文化的一部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第一自然段,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板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点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过渡]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婚俗和宗教,看课本P22比较不同类型国家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实例婚俗初婚年龄婚姻关系宗教[板书]二、外国文化与人口[点拨]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实例婚俗初婚年龄初婚年龄偏低,妇女生育年龄提前,剩余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小,从而加快了人口增长许多发展中国家完婚乃至不婚、不育者较多,可以降低人口出生率许多发达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综组张建娥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制作课件。
学生:调查当地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预习新课。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兵马俑”“荷兰风车”师以上材料是不是文化现象?生是。
师从以上两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生有。
称为地域文化。
师(精讲)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师(承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会有什课件展示:材料一:爱尔兰人口约374.4万,是欧盟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国际之一,首都维都柏林。
早在1926年,爱尔兰妇女的平均婚龄便高达29.1岁,超过了当代提倡晚婚的其他所有国家。
根据1951年的人口普查,50岁女性从未结过婚的占同龄女性的26%,在爱尔兰,由于女性晚婚而少数的孩子,在数量上超过因避孕而少生的孩子。
材料二: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比现在翻一番。
师通过以上材料可看出,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
师(提出问题)有哪些文化差异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分别是如何影响的?生阅读以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发言。
课件展示:2.宗教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生阅读教材及活动后回答:问题1:婚俗影响出生率,初婚年龄大小、婚姻是否稳定影响人口的发展。
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导致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如南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而在发达国家,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家庭观念的影响,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加上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些现象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发展缓慢,如英国、德国、北欧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
问题2: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
一般而言,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区域的文化对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使人口快速增加,也可能使人口不断下降。
(承转)以上我们学习了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产生的作用,中国文化也同样生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并回答: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师请大家讨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言。
师(精讲)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师(承转)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人口文化中被逐渐革除的陋习和发扬光大的文化有哪些?分别有何积极意义?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教材,并回答。
课件展示:表格:生物学研究表明,婚姻范围小,夫妻双方有可能有着比较近的血缘关系,共同的基因缺陷使得子女患“家族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而婚姻范围的扩大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基因缺陷,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任何地域都会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提高文化素质。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地域文化,分析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地域文化。
反过来,这种文化的形成又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作用。
人口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了解作为人口文化重要内容的人口生育文化,对逐渐革除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陈旧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不道德行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良的文化,推行计划生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外活动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课后反思课前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学生搜集当地相关资料和预习新课,教师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制作课件,还有课堂上师生的密切配合,使本节课顺利、圆满、高效的完成。
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认真钻研教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具有地理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
《地域文化与人口》说课稿(马额中学张建娥)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讲的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对人口》下来我将这节课向大家做以介绍:教学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坚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外国文化与人口;二是中国文化与文化课标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活动建议是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和拓展。
教材一开始就给出了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
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内文化的形成,形成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分析:“外国文化与人口”教材主要从婚俗和宗教两个方面分析了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人口”教材主要就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生基本情况: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案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将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节课中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来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维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制作课件。
学生:调查当地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预习新课。
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列表分析、比较、讨论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会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ppt)课时安排1课时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密切配合下,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实现了人人参与体现了奥运精神“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时间上出现了后紧的状况。
由于我对新课标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与鼓励,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