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35.86 KB
- 文档页数:12
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
腰肌劳损的患者通常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病史,疼痛可能伴随有乏力、僵硬、麻木等症状。
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
患者可能有近期外伤、过度劳累、受凉等诱因。
二、症状
腰肌劳损的主要症状是腰部疼痛,一般以脊柱两侧的肌肉为主,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伴有局部压痛、肌肉僵硬或痉挛。
疼痛通常在休息、热敷或按摩后缓解。
患者可能伴有局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等表现。
三、查体
在查体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姿势、步态和腰部活动度。
可能会发现患者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紧张或痉挛等情况。
通过叩击或按压腰部,可能会引发疼痛或不适。
四、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能显示脊柱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等表现,但通常无特异性改变。
MRI检查可显示肌肉和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综合病史、症状、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诊断腰肌劳损。
需要注意的是,腰肌劳损的诊断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腰部疼痛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
腰肌劳损临床路径一、腰肌劳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肌劳损(ICD- 10: M54. 505)。
(二)诊断依据。
急性腰肌劳损:L有外伤史,尤其是受伤的方式对诊断很有帮助。
2.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腰肌剧烈疼痛。
3.腰部有明显的压痛,主要压痛部位在骼后上崎的内侧第四五腰椎旁伴有肌肉痉挛。
4.可以伴发反射性的腿痛,但是没有坐骨神经痛的体征。
慢性腰肌劳损:1.既往发生急性腰部扭伤或者长期从事体力活动过度劳累未得到规律有效的治疗2.腰部酸胀疼痛不适,腰部棘突两侧有固定的压痛点,在劳累后病情加重,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病史主要包括,形成慢性腰肌劳损,或者体质肥胖,腰椎退行性病变严重,长期从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对症止痛药物治疗。
2.理疗。
3.传统针灸、推拿。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M54. 505腰肌劳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L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生化全套、尿常规、粪便常规、凝血全套、腰部磁共振或腰部CT声。
3.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肌骨超。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止痛药物:扶他林乳剂、口服解热镇痛药NSAlDS类。
2.理疗:中频、微波、超声波、冲击波、红外线。
3.针灸、推拿。
(八)出院标准。
腰部疼痛好转,步态良好,无明显脊柱弯曲,椎旁无明显压痛。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并发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
(十)标准费用:6900元。
二、腰肌劳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肌劳损(ICD-10: M54. 50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标准住院日:20天。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股骨骨折【病史采集】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查:(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1.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急症手术适应证:(1)开放性骨折。
(2)伴有紧张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择期手术适应证:(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克不及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克不及保持功能性复位。
(4)关节内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对儿童慎重考虑。
4.手术办法选择:(1)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辅助性治疗:(1)抗生素。
(2)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预防、防止并发症,老年患者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腰椎病诊断标准一、腰椎病的定义和分类腰椎病是指发生在腰椎的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退行性变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理表现的不同,腰椎病可分为多种类型。
二、病史收集与评估医生在诊断腰椎病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及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
三、临床表现及物理检查腰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肌力减弱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脊柱外观、活动度、压痛点等。
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物理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
四、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确诊腰椎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X光、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五、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要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给出相应的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腰肌劳损、腰椎骨折等。
六、制定治疗计划依据分析治疗腰椎病的计划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疾病的类型、程度、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1.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腰椎病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消炎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等;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按摩、针灸等。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腰椎病患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折等,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劳损多为慢性发病,并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
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
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
上海市卫生局2003年腰肌劳损是指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损伤,或因寒湿侵袭腰部,造成腰部韧带、筋膜、肌肉的慢性劳损,以腰痛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活动功能受限的慢性疾病。
(一)诊断依据1.好发于有重体功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
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
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
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并提供针对性手法操作的依据。
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线摄片。
腰椎X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
6.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
(二)证候分类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
舌苔白腻,脉沉。
2.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
轻则俯仰不利,重则卧床不起,转侧困难。
舌紫暗,脉弦。
3.肾虚型: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肌劳损诊断检查要点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
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
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
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
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并有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部。
X线照片多无异常所见,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检查1.X线检查:多无异常,少数和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2.年老或骨质疏松患者检查,可选择ECT检查、骨密度检查。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或“腰背肌筋膜炎”等,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
腰肌劳损在慢性腰痛中,本病占的比例最大。
多由急性腰扭伤后失治、误治,反复多次损伤;或由于劳动中长期维持某种不平衡体位,如长期从事弯腰工作;或由于习惯性姿势不良等引起。
腰骶椎先天性畸形者,使腰骶部两侧活动不一致,更易导致腰骰部软组织的疲劳而引起腰痛。
患者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不舒,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酸痛在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并与天气变化有关。
腰肌劳损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显著加重,腰部活动受限。
急性腰扭伤未获适当治疗或治疗不彻底;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腰部软组织劳损,使腰肌容易疲劳且易出现疼痛,称慢性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劳损.诊断依据:1、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棘肌、腰椎横突及髂嵴后缘等部位。
2、肌痉挛:触诊时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有硬结及肥厚感。
3、X线检查:少数患者可有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骨质增生,余无异常发现。
(1)以掌根和拇指拨揉腰椎两侧肌肉数次,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再用拇指重按腰部“阳性反应点”及居髎、环跳、肾俞、志室、大肠俞、委中穴,每穴按压2分钟可反复数次。
接着用腰部后伸板法,患者取侧卧位用手掌搓揉腰部数次,使局部产生温热感,同时配合腰部侧板法左右各一次。
先扳患侧,再扳健侧。
有下肢放射痛者可在局部使用衮法,并配合按摩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
对于脊柱侧弯者在按摩前可先作腰部牵引。
(2)先掐人中穴再取三阴交、复溜、承山、委中等穴掐点揉按各数十次,尤其对“阳性反应点”一条索状压痛物,揉按100次,腰痛加脘骨、阳陵泉,背部加昆仑、委中。
因损伤而致腰痛者,用手指弹拨膝后、腘窝处的肌腱数十次,用力并应产生酸胀热感,平时在坐位休息时可用木棍顶在委中穴,每10分钟左右轮换一次。
2.自我按摩(也可由家属操作):先用手掌揉腰部20~30次。
再用肘部拨揉腰椎两侧(痛点处)20~30次,其间按压天枢、气海各一分钟,捏拿小腿后侧(腓肠肌一带)3~5次。
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作一次。
3.指针疗法: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者足前下,用右手食指弹拨左足昆仑穴,当弹拨右足昆仑穴时,用左手食指尖放于穴上,首先向下压力,然后向外踝方向滑动,弹拨时术者感觉指下有一根筋在滚动,而患者感觉麻痛或有触电感向足心放射,两侧穴各弹拨三次。
(注意:只出现痛未出现触电者,腰痛可减轻,而不能消除,必须出现触电样感而麻至足心,腰痛才全消失)4.刮痧疗法:以酒精消毒刮拭部位及刮痧工具,然后沿大椎、天柱→大抒一段,天柱→魄户一段至膏肓、神堂。
配穴:命门→腰阳关一段,肾俞→腰根、委中刮拭,再刮膈俞,三阴交穴。
腰肌劳损一、西医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如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
3、理疗、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主要为消炎止痛药及舒筋活血的中药。
5、封闭疗法: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5-10ml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0.5-1ml作痛点封闭,效果良好。
6、手术治疗,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施行手术治疗。
治疗腰肌劳损关键在于锻炼腰背部肌肉,而锻炼腰背部肌肉最值得推荐的方法就是ldquo;大雁式rdquo;。
采取俯卧位,去枕,然后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犹如大雁在飞。
锻炼时,单独一次抬起动作要持续5秒钟,然后放松肌肉,休息3mdash;5秒,此为一个周期。
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每次做30个周期,长久坚持,就能起到不错的缓解作用。
此外,仰卧床上,去枕,头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部的动作也能对腰背部肌肉起到锻炼作用。
此方法还对感觉颈部肌肉不适的人有好处。
此外,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锻炼之余,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目前存在较多的理疗方式,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光等,它们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起到疏筋活络的作用。
一天1次,持续10mdash;14天为一个疗程。
慢性腰肌劳损为慢性病,常常恢复较慢,不必操之过急。
娄教授强调,对于腰背痛,最关键在于平时的坐姿,一定要在僵坐一小时后换一个姿势。
同时,可以使用腰部有突起的靠垫为腰部缓解压力,有助于避免出现腰肌劳损。
二、中医腰肌劳损中医治疗的辨证分析腰肌劳损中医可认为因感受寒湿、湿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或跌仆外伤所致。
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
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
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腰肌劳损临床治疗的辨证论治1、寒湿型【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
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1)主方甘姜苓术汤 (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
水煎服。
(2)二术苡仁汤 (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
水煎服。
(3)强腰散 (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4)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处方: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冲)。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
2、湿热型【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 加减,处方:苍术、黄柏各12克,薏苡仁30克,忍冬藤、萆薢各20克,木瓜、防己、海桐皮、牛膝各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补肾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红花、川芎、桂枝、蜂房各6克,丹参9克,茯苓12克。
水煎服。
3、肾虚型【证见】腰痛而酸软,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面色苍白,心烦口干,喜暖怕冷,手足不温、常反复发作。
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益气。
【方药】(1) 主方左归丸 (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枸杞子各15克,山茱萸、菟丝子、茯苓、牡丹皮各12克,桑寄生、龟板(先煎)各30克,牛膝15克,牡丹皮、泽泻各lO克。
水煎服。
若肾阳虚者,去牡丹皮、泽泻、龟板,加熟附子12克,杜仲15克,肉桂5克,淫羊藿12克。
(2) 温肾止痛丹 (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
(3) 温肾通络汤 (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熟附子18克桂枝9克,淫羊藿18克,巴戟天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牛膝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忍冬藤1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 补肾壮腰汤 (李振超验方)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杜仲12克,淫羊藿15克,狗脊12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桑寄生30克,熟附子10克,鸡血藤2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5、其他4、淤血型【证见】痛有定处,如锥如刺,俯仰不利,伴有血尿,日轻夜重。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祛瘀,通络止痛。
佐以补肝益肾。
【方药】(1)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0克、龟板15克(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