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七大名门家族史,就是中国半部近现代史
- 格式:doc
- 大小:25.18 KB
- 文档页数:19
福州100地名的历史典故编辑:林键1、西门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2、双抛桥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
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3、茶亭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
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啦!4、洋头口原来的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5、达道达道取的是“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二字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
6、三叉街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
7、白湖亭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白湖”,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
结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8、温泉路温泉路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温泉聚集区了,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属,南下进驻福州城。
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
10、道山路道山路因乌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乌山是道教胜地,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
11、南街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主干道,史称“南大街”,简称“南街”。
12、梅坞口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绵延十里,因此得名。
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
13、麦园路麦园路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当然现在也没有了。
14、排尾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附近派兵组成“竹排营”,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思。
排尾就是“竹排营”最远的地方。
15、鳌峰洲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
后来在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因此得名。
16、高湖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称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福州近代史景点《福州近代史景点,述说光阴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唠唠福州的近代史景点。
福州啊,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你说这近代史景点就像是一本本打开的历史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过去的点点滴滴,生动得很嘞!走进这些地方,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似的,能看到当年的影子在跟前晃悠。
就拿马尾船政文化景区来说吧,那可是大名鼎鼎。
一到那,就感觉能闻到当年制造船只的木材和钢铁的味道。
站在那看着那些古老的船坞和建筑,想象着当年的人们在这里忙碌地打造着一艘艘大船,好像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人们的呼喊声。
哎呀,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候的一份子,要为了国家的航海事业奋斗一把嘞!还有林则徐纪念馆,那可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地盘呀!一进去,就能看到林则徐大人那威严的雕像,感觉他正瞪大眼睛盯着你呢,好像在说:“小子,好好看看咱当年的壮举,可别给咱丢脸啊!”里面陈列的那些文物和资料,详细地诉说着林则徐禁烟的故事。
真的,看了心里那叫一个佩服,这么厉害的人物,咱可得好好敬仰敬仰。
这些近代史景点可不仅仅是让咱们看看而已哦,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时间的宝藏,等着咱去挖掘其中的价值。
每次去这些地方,都感觉自己长了不少见识,对福州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且啊,这些景点特别适合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去。
可以一边逛一边给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让他们也感受感受历史的魅力。
相信我,这可比在书本上死记硬背有意思多啦!还可以在景点里拍各种有趣的照片,留下难忘的回忆。
总之呢,福州的近代史景点那就是咱福州的宝贝。
它们见证了过去的风风雨雨,也让现在的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一定要去逛逛,保证让你收获满满,不虚此行!说不定逛完之后,你也会像我一样爱上这些充满故事的地方呢!。
福建籍历史名人(一)引言概述:福建籍历史名人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与福建省有关的杰出人物。
这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成就在各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福建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福建籍历史名人(一),涵盖五个大点:政治家、文化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正文:一、政治家1.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
2. 黄道婆:元朝政治家,她以聪明才智在朝廷中崭露头角,为当时的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建议。
3. 张居正:明朝政治家,他任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得到了繁荣发展。
4. 李鸿章:晚清政治家,他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不断努力,为中国争取了有利的外交地位。
5. 蒋经国: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家,他在战争时期保护了台湾的安全,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
二、文化家1.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文化家,他主张新法变革,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林则徐:清代文化家,他在推行禁烟政策的过程中,展示出了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坚定的原则。
3. 郑板桥:清代文化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当时的艺术传统有着深刻研究。
4. 郭沫若:现代文化家,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人的爱国热情。
5. 张大千:现代文化家,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三、科学家1. 许仁昌:清代科学家,他在地质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发现,为中国的地质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 吴文俊:现代科学家,他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多次在国际学术界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3. 杨振宁:现代科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对理论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朱熹:宋代科学家,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理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 傅斯年:现代科学家,他是一位著名的冶金学家,为中国的冶金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教育家1. 陈寅恪:现代教育家,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和元代初年间。
当时,南宋灭亡后,许多汉族人逃离中原地区,寻找新的栖身之地来避
免元军的统治。
其中,有八个姓氏的人们选择了南方闽地作为他
们的避难所,从而开启了“八姓入闽”的历史篇章。
这八个姓氏分别是林、黄、陈、李、郑、翁、罗和许。
当时,
这些姓氏的人们带着他们的家人和财产,希望在这片新天地中找
到和平与稳定。
他们在闽地定居下来,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
生活中。
这些移民后代以后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家族,在福建地区
繁衍生息。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自强,也展示了闽南地区接纳外来民族并保护他们的精神和宽容。
这些移民后代通过不懈努力,逐渐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
一个独特的闽南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八姓入闽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也为后代研究和了解福建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
个故事是关于坚韧、适应和融合的故事,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
结和互助精神。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财富,也
是我们了解和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来源。
引言: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福州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建筑风格和宗教信仰等五个方面阐述福州的历史和文化,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概述: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它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都,同时也是福建省的省会和重要的现代化城市。
福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正文:一、历史渊源1.文化背景: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处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其历史渊源非常丰富。
2.古代建城: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左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发现这个地方并建立城市的。
3.重要历史事件:福州曾经历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传统文化1.文化传承:福州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承地。
2.文化特色:福州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语言、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3.传统艺术:福州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如福建木偶戏、坛山戏、闽剧等,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三、历史名人1.文人雅士:福州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雅士,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2.名人故居:福州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这些故居是了解福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3.名人事迹:福州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拥有令人瞩目的事迹,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影响了福州和中国的历史进程。
四、建筑风格1.传统建筑: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以福州土楼和闽南建筑为代表,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
2.历史遗迹:福州保存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遗迹,如三坊七巷、鼓山等,这些遗迹展示了福州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3.建筑保护:福州不仅注重保护传统建筑,还积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福建名人故事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名人。
他们或是政治家、军事家,或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为福建增添了光彩。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福建名人的故事吧。
第一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革命家林觉民。
林觉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林觉民曾经参与领导过福建事变,领导了福建人民的武装起义,建立了福建苏维埃政权。
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第二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代表作有《吾国与吾民》、《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等。
林语堂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音乐家邓丽君。
邓丽君是中国著名的女歌手,被誉为“亚洲音乐天后”。
她的歌声温柔动人,深受人们喜爱,代表作有《甜蜜蜜》、《何日君再来》等。
邓丽君的音乐作品风靡了整个华语乐坛,她被誉为“永远的偶像”,对中国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画家黄宾虹。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近代国画宗师”。
他擅长山水画,作品以其雄浑大气、意境深远而著称,代表作有《巴山夜雨》、《寒江孤影》等。
黄宾虹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画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一些福建名人的故事,他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福建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福州“电光刘”家族刘照(1765-1820年),字正钦,号稚庵,刘齐衔祖父。
历邵武县训导、漳浦县教谕,募修福州郡学礼殿、葺明伦堂、建东街文昌阁、督办圣功书院,拓建鳌峰书院学舍,大府奖以“诒惠艺林”匾。
今光禄坊刘家大院系其手置。
刘家镇(1788一1844年)字奂为,刘齐衔伯父。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乡试中举,选南安县学训导,称病不赴。
喜好训诂、音韵之学,家居闲暇即考订韵书,鉴赏书法、图画。
刘齐衔(1815~1877年),字本锐,号冰怀、又号冰如,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签分户部。
咸丰四年(1854年),授湖北德安知府。
不久,移任襄阳、汉阳两郡。
他“躬节俭,裁漏卮,撤私税,徕商贾”,湖北巡抚胡林翼对他十分器重,委其兼汉、黄、德道。
市舶初开,外国人谋据大别山,齐衔认为大别山临汉阳,扼武昌,地理形势重要,予以拒绝。
同治元年(1862年),擢陕西督粮道,旋代理布政使兼总粮台。
齐衔看到民物凋敝,请求蠲免赋税,民力稍纾。
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又升河南布政使。
任上“绝弊惩强”,力改腐败之风,同时“修学校,清交代,勘垦荒,”数年之内,岁增正杂二十余万。
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大旱,库储支绌,齐衔请免粮贩输税。
因呈报太迟,与法令不合,部议办理失当,被免职。
不久,病卒于开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河南巡抚倪文蔚根据其历官治绩和当时办灾实况,奏请“雪其事,恢复原官”。
夫人林则徐长女林尘谭刘齐衢(1813~1860年),字本枢,号绮田,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刘齐衔之兄。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知四川兴文、荣县、江津等县。
江津地处要冲,开支繁多,积案不少,民众苦不堪言。
齐衢年富力强,举凡防御之策、军需之供、安民之事,莫不躬亲。
齐衢说“盗即民也,清盗之源,在易使民为盗”,只要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业,幼有所教,而田舍庐墓皆有所保护之,孰甘舍安乐为匪?”齐衢免除县里私税,解困安民。
福州6大名人故居介绍
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名人故居。
以下是福州6大名人故居介绍:
1. 沈葆桢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是晚清名臣沈葆桢的故居。
这座建筑建于清代,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二进五间排,左右杂屋、书房等建筑共36间。
2. 林阳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是唐代名将林阳寺的故居。
这座寺庙始建于唐末五代,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
林阳寺环境幽静,建筑雄伟,是福州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
3. 梁厝村: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是梁厝村的故居。
这个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物。
这里还是福州地区著名的侨乡之一,许多村民旅居海外,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交流遗产。
4. 螺洲古镇: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是清代名臣陈宝箴、陈三立的故居。
这个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物。
这里还是福州地区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之一。
5. 严复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23号,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
这座建筑建于清代,是典型的福州传统民居建筑。
故居内陈列着严复的生平事迹和著作,是了解严复思想和学术成就的重要场所。
6. 郑振铎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122号,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郑
振铎的故居。
这座建筑建于清代,是一座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故居内陈列着郑振铎的生平事迹和著作,是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重要场所之一。
以上是福州6大名人故居介绍,这些故居不仅是福州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了解福州名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简述三坊七巷的历史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内最有名的历史街区,也是中国南方传统城市布局的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城区内一条长约1.5公里、纵贯南北的巷道,由东至西穿过三个坊,南北沿路分布着七个小坊。
一、三坊三坊是福州古城的商业中心区,包括于文达坊、云飞坊、南台坊三个坊落。
三坊区在明代初期已经具有完备的布局和繁荣的商业活动。
随着士绅地主经济的发展,三坊区逐渐成为福州乃至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业中心,其古街道便是广大民众商贸往来的核心区域。
二、七巷福州“七巷”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别有韵味的古美而享誉全国。
七巷分别是:广巷、福巷、东巷、半巷、南巷、工巷、后巷。
七巷依山而建,而巷内则是一片现代化和繁华的商业街,既有商品批发市场,也有服装、饰品、化妆品等专营店。
同时,还拥有各类餐厅、咖啡厅、书店等文艺小店。
三、历史三坊七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起初是当时的福州城区。
明朝中叶,福州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商业港口,三坊已经成为福州商业的中心,七巷则是居民聚居的区域。
清朝时期,三坊的商业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同时,七巷也因其风貌独特而名扬天下,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在20世纪之前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三坊七巷都成为了战争的中心之一,它承载了福州历史的沧桑变迁。
四、现状如今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游客能够看到历史文化底蕴的厚度和现代化的城市气息。
为保护福州的历史文化,三坊七巷在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缮,建筑外观彰显出了古老的建筑技艺。
在它们保留和复兴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也让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领域里越来越有影响力。
此外,三坊七巷还被当地政府视为福州文化节日活动场所之一,在某些季节,将不时举行传统节日活动。
五、结语三坊七巷已经成为了福州人热爱的历史文化之地、旅游、休闲、拍摄的好处所,它注定将继续沿着更加繁荣的轨迹前行。
虽然三坊七巷的路径并不宽敞,人也很多,但是,这儿依然保留着过去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16个福州家族中的海军上将萨镇冰《16个福州家族的百年家史》一书由郑芳著。
在网上搜到了简介、书评还有自己感兴趣的一章。
下面集中在一起。
肆萨镇冰:萨氏家族的古怪族亲族叔养大的孩子瘦小勤奋的留学生吝啬的“萨菩萨”管旗兵的豪爽岳父孤独的中年鳏夫<divstyle="mso-element:para-border-div;border:none;border-b ottom:dashed #A7A7A7 1.0pt;mso-border-bottom-alt:dashed#A7A7A7 .75pt;padding:0cm 0cm 0cm 0cm;background: #DEBD53;margin-left:30.0pt;margin-right:0cm">品味16个家族读“百年”福州作者:福建日报记者林升文萨氏家族的“古怪”族亲郑芳说,对于所有关注中国近代海军史的人来说,萨镇冰是一个不可被忽略的名字。
显赫一时的海军上将萨镇冰,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新中国成立四个历史时期,其94年的漫长一生,几乎与中国近代海军史同始终。
福州安泰河边,朱紫坊22号,朱门上挂着“萨镇冰故居”的字样。
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萨翁故居。
除去晚年住过几年的仁寿堂,这个显赫一时的海军上将并不曾有自己的房产。
于朱紫坊,萨镇冰只是萨姓主人的一个怪亲戚,身居高位却无安身之地,性情温和却孑然一身。
朱紫坊22号真正的主人是萨子安,萨镇冰的同族兄弟,早年福州城里的盐商。
这一支也因为和萨镇冰关系亲近,出过大量海军,后代中如萨师俊、萨本栋之类的名人辈出。
尽管萨家和当时的书香门第并无不同,素来要求后辈读书科举,也有多人在朝廷做官,但都未居要职,家境并不富裕。
萨镇冰就是在清贫的家境中长大的。
幼年的萨镇冰放弃了科举的求学路,投奔视他如己出的乳母。
1872年,萨镇冰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船政学堂第二届驾驶班毕业。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三坊七巷故事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 1866…協康會海富家長資源中心培育子女成長,爸爸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若子女有發展障礙,爸爸的育兒壓力便更沉重了。
「SMART爸爸俱樂部」,鼓勵父親們互相分享感想及交流育兒心得,發揮自強、助人助己的精神,而使命方面包括;Support (支持):爸爸在…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因为这首歌,我们一…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
三坊七巷——名人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林则徐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林旭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
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
汉族。
福建福州人。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
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
福建名人故事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名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福建名人的故事。
第一位要介绍的是林则徐。
林则徐是福建福州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他曾在福建、广东等地担任过官职,后来被调到北京,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官员。
林则徐主持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编纂工作,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主张变法维新,力图挽救清朝的危局。
他还领导了鸦片战争期间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福建籍的著名诗人陆游。
陆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以豪放、率真、含蓄而著称。
他的诗歌多写自然山水和人情世态,深受后人喜爱。
陆游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曾多次上书朝廷,直言忠言,为国家民族的兴衰忧虑,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文学家。
此外,福建还涌现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精通诗词、书画、金石学、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
他在地理学上有很高造诣,著有《舆地纪胜》等著作,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收藏的字画、古玩等珍品,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是现代著名企业家陈发树。
陈发树是福建福州人,他是福建省著名的企业家,是福建省工商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
他创办了福建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福建陈发树集团,涉及房地产、酒店、旅游等多个领域。
他致力于公益事业,多次捐资助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企业家。
福建名人众多,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们各有成就,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福建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共创未来。
福州历史沿革——摘自福州地情网【概述】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
近代史上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者首先涉足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
在我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福州又是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历史的城市。
建国后,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与台湾岛仅一水之隔,首当其冲地肩负着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史前的福州就有闽土著部落定居繁衍。
根据在闽侯县昙石山考古研究,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史学界称为与中原文化相近的昙石山文化,属新石器晚期古人类遗址。
台江区吉祥山,以及闽侯县鸿尾镇、白沙镇两地发掘出的周代遗址,都说明史前福州已有先民聚居生息。
周代福州属“七闽”地。
春秋战国时期福州为越国属地,楚灭越后,越王勾践后裔入闽,与当地居民融合同化,史称闽越族人。
秦代福州为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以越王后裔佐汉灭秦有功,授封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汉书》高帝纪)。
冶城即今福州,作为都城始于此。
汉末福州设侯官县。
两晋以来,由于中原战乱,大量北方移民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此时,福州人口大增,商贾云集,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城市。
特别造船、航海业占领先地位。
据《三国志·吴志》记载,当时,福州设“典船校尉”、西晋时设“典船都尉”,已与夷州(今台湾)、菲律宾等有海运往来。
此后,唐末五代十国,偏安割据福建的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闽国,此时,又有中原“十八姓从王”的记载。
王审知治闽有方,前后历时29年(公元897年至925年),这一时期福州“时和年丰、家给人足”、“闽王礼贤下仕,延揽人才”,福州出现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好时期。
福州城垣数经扩建,晋代建有“子城”;唐朝建“罗城”;闽王又有两度拓宽城池;北宋扩建“外城”。
秦、汉、晋、隋、唐以来,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先后设治为闽中、东冶、建安、东都、闽州、长乐、闽县等。
福州七大名门家族史,就是中国半部近现代史注:由于小编孤陋,文中内容如有出入,欢迎批评指正。
林氏家族(点击可放大,下同)林则徐的文峰林氏文峰林氏,是书香门第之家,世代业儒。
其中最为闻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乃文峰林氏第二十二世,榕城六世。
▲林则徐林则徐(1785年-1850年),侯官(今福州市区)人。
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母陈帙,林则徐六妹林蕙芳,嫁给了沈廷枫(沈葆桢之父)▲林普晴(林则徐女儿、沈葆桢妻子)林则徐有四女,分别是林尘谭、林金鸾、林普晴、郑林氏(史书没记下名号,因其嫁与郑葆中,故称郑林氏。
其中林金鸾夭折。
剩余三女中,林尘谭嫁与刘齐衔(官至河南布政使,署理河南巡抚);林普晴嫁与沈葆桢(官至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郑林氏嫁与郑葆中(秀才,字月庭其父官至江西九江府知府注)。
林则徐二儿子林聪彝,(1824-1878)历任内阁中书、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补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
故居现宫巷24号。
林聪彝的大姐夫刘齐衔、二姐夫沈葆桢家、妹夫郑葆中。
林聪彝之女林步荀,嫁给了之子沈葆桢沈琬庆林则徐曾孙林炳章,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进士,特点翰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委为钦差大臣,回福建考察宪政。
此后更是在福州兴建电力公司、兼做学堂监督,民国五年(1916)还出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
林则徐曾孙林恩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民国时期任福建省建设厅长,主持拓宽改建了福州鼓楼至万寿桥主干道(今福州八一七路)。
林徽因的闽侯林氏林孝恂(?-1914年),字伯颖。
前清翰林,福建闽县人,根系福建闽侯林氏。
以光绪年间进士之身列翰林之选,能接受西方政法思想,他还注意让后代接受新式教育,不分男女,送子侄多人赴日留学。
其子林长民、林觉民、侄子林尹民、都是知名的革命青年。
▲林长民(林徽因父亲)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是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烈士的哥哥,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
少年时受业于闽中名士林纾。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
1912年临时参议院成立,为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1955年),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同梁思成一起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梁再冰(林徽因梁思成之女)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新华社记者,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
▲梁从诫(林徽因梁思成之子)林徽因之子梁从诫(1932-2010)毕业于清华历史系,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
▲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林长民弟,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
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妻子陈意映。
▲林暖苏(林觉民之女)林觉民女儿林暖苏(1908--2001),生前历任福州画院画师,福建省美协会员,福建省文学馆馆员,省市政协画室画师。
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得到刘海粟,谢公展传授,擅长写意花卉,尤其擅于画菊。
▲林尹民(林觉民堂兄弟)林长民堂弟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福建闽侯人。
与林文、林觉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
严复严氏家族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被胡适称为“介绍近世思想第一人”。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
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严复严复堂弟严传经,他早年毕业于烟台水师学堂航海系,后来一直在海军任高级军官。
“七七事变”后,严传经被紧急调往长江防线,任上尉艇长,负责在鄱阳湖一带布雷。
1938年6月25日,严传经在敌机轰炸中牺牲,年仅43岁。
严复族侄严伯勋(1880—1933),严复族兄严传慎的第三子,谱名家鹄,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在校期间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开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复出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开始镇压革命党人,同盟会决定进行暗杀行动,严伯勋是骨干成员,人称“暗杀大王”。
严复长子严璩严璩,1874年出生,宣统元年(1909年)就是二品卿衔大员了。
曾三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
抗战时期,滞留上海的严璩年近七旬,有严重的哮喘,经济陷入困窘。
汉奸与日本人轮番劝说他出任伪财政部长,还设下圈套逼其就范,严璩誓死不从。
1942年冬,严璩在饥寒交迫中辞世。
▲严倚云(严复长孙女)严复长孙女严倚云,严璩长女,1912年生于北京。
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
毕业后曾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
1947年赴美,1956年获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南加州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
曾被列入《美国学者名人录》、《美国教育家名人录》、《美国妇女名人录》,并被选为全美外国语学会第二副主席。
经胡适先生介绍与天体物理学教授高叔哿博士结婚。
严复二孙女严系云,严璩次女,1917年生于北京。
现在唐山市居住,北京辅仁大学毕业,一直在唐山市第四中学任英语、音乐教师。
现任唐山市海外联谊会副主任、唐山市老干部合唱团团长。
夫婿梁绍造,医学博士,著名眼科专家。
严复三子严琥严琥,字叔夏,1897年生于天津,曾先后入北京清华大学和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学习。
1937年起在福建协和大学等学校历任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和文学院院长等职。
解放后历任协和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福州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教务长、福州市副市长,同时他还是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在福建省教育学院任职。
▲严复三子严琥(严叔夏)严复的长孙严以侨,严琥之子,他1920年出生于福州,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初,严以侨受组织派遣偷渡到台湾。
1953年被国民党逮捕,关到“火烧岛”,或许由于是严复之孙等原因,未被杀害。
1961年获释后从事教育工作,1974年病逝于台北。
2003年,大陆民政部追认严以侨为革命烈士。
严以侨其子严正是台湾著名企业家。
▲严倬云严复三孙女严倬云,严琥之女,台湾妇女界领袖人物,前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
▲严停云严复孙女严停云,严倬云之妹,笔名华严,台湾著名作家。
曾任台湾文艺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兼评审委员、文建会文艺委员会委员、中山学术基金会审议委员等职。
沈葆桢的沈氏家族沈氏是由杭州武林沈氏移居而来,自第五世沈葆桢始,逐渐成为声满榕城的望族。
沈葆桢其子孙至八世,均大多在马尾船政工作,并担任要职,是名副其实的船政世家。
沈葆桢的父亲沈廷枫,娶了林则徐六妹林蕙芳。
▲沈葆桢(林则徐外甥和女婿)沈葆桢(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
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
沈葆桢学生: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林泰曾、方伯谦、萨镇冰、陈季同、严复。
沈葆桢娶了林则徐次女林普晴,沈葆桢有七子七女,其中林普晴生五子(沈玮庆、沈莹庆、沈瑜庆、沈璿庆、沈瑶庆)五女。
沈葆桢长子沈玮庆沈玮庆,元配林太夫人(德琼)生长子翊清、次子黻清、三子赞清;其继室是近代文学家陈衍的六姐陈仲容,生四子颐清、五子廷清、六子永清。
一、沈玮庆长子沈翊清(1861~1908年)字丹曾,号澄园,著有《东游日记》、《八省日记》、《船政奏议》等。
1.沈翊清长子沈觐平,是藏书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选优贡生,但他不爱做官,以研究目录学自娱。
是福建著名的藏书家和写家,著有《半泉联语》、《半泉随笔》等。
娶妻陈如是陈宝璐长女、陈宝琛的侄女。
2.沈翊清次子沈觐宸(1882-1962)字笋玉,号肩红,晚号卷阿,海军造械主监。
长女沈燕,长子沈祖同,次子沈祖筹。
1903年中癸卯恩科举人,后授内阁中书舍人,旋任名御史。
留学法国,获飞机工程师学位。
是航空署(署长何遂)航运厅厅长(中国第一任航运厅厅长)和海军少将。
1953年任福建省政协常委,旋兼任文史馆馆员,编著《船政编年史》《海军大事记》《海军编年史》。
沈觐宸长子沈祖同,早年留学法德,回国后任张学良秘书和翻译,曾任东三省交涉局总署秘书,抗战期间任财政部驻越南海防专员,1942年驻印度专员,主管战时物资的采购和通过驼峰航线及中印公路调配,抗战后任中央信托局局长,国民党运台黄金全权接收大员。
夫人刘兰同是刘崇佑之女、刘攻芸的妹妹。
二、沈玮庆第三子沈赞清(1868—1943)字演公,又字雁潭,民国时期,历任广东德庆、东莞知事、道尹、财政部印花印刷所所长等。
▲沈觐冕的字1.沈赞清之子沈觐冕,字冠生,曾任海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娶了陈宝琛的侄女, 陈宝璐次女陈秀贞(璱如)。
继室是陈秀贞的妹妹陈锦贞(瑛如)。
沈觐冕子沈祖海,台湾多项知名建筑由他设计,有台湾“建筑业教父”之称。
2.沈赞清之子沈觐悫(吉逵,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和陈宝瑨子陈懋解(夙之,曾任上海印书馆总经理)均娶近代著名文人李宣龚(拔可)之妹,是为连襟。
▲沈鹊应(沈葆桢孙女)沈葆桢四子沈瑜庆沈瑜庆,清光绪十一年举人,贵州最后一位巡抚。
故居现宫巷26号。
娶刘齐衔之女刘拾云为妻。
沈瑜庆长子沈成鹄是英国留学生,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参事, 驻古巴全权公使等职,其夫人是林则徐第三子林拱枢之孙女林锦嘉。
沈瑜庆女儿沈鹊应嫁给了林旭,清末维新派人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遗著有《晚翠轩集》。
沈葆桢第七子沈琬庆沈琬庆娶林则徐之子林聪彝之女林步荀。
陈宝琛的螺江陈氏自明嘉靖十七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螺江陈氏”中进士的有21人之多,为福州地区所首屈一指。
▲陈若霖(林则徐老师、陈宝琛曾祖父)陈宝琛曾祖父陈若霖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当年的林则徐特别崇敬陈若霖, 自称是陈若霖的“门下士”。
陈宝琛祖父陈景亮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陈宝琛父亲陈承裘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
陈承裘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居然六子科甲,三个举人,三个进士,长子陈宝琛、二子陈宝瑨和三子陈宝璐都是进士;四子陈宝琦、六子陈宝瑄和七陈宝璜也皆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