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16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
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
认知心理学家利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有关概念阐明人的认知过程及其适应行为,推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取得迅速发展。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1991年,盖瑞破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 )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Approach ) 一书,阐述了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简称CIP)。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起自不同的来源。
有人认为(Ellis , 1978),是受了格式塔记忆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强调,有机体如何组织他们记忆的内容,反映了他们是如何主动地组织知觉的方式。
也有人(Norman , 1970)区分了对当今信息加工理论有影响的三种理论:⑴由埃斯蒂斯和斯彭思等人最早提出的学习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learning theories) ; (2)强调以选择性注意为起点、长时记忆痕迹为终点的信号探示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ies); ⑶注重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机模型理论(Computer-model theories)o按照斯奈尔贝克(G. E. Snelbecker)的观点,目前,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理论范围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美国学者香农(C. Shannon)被公认为是信息论之父。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指人类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融合和表达的过程,它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在面对复杂信息时的信息加工流程、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注意力的控制等问题。
信息加工理论旨在揭示人类认知本质和功能,为教育、管理、广告等实践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原理1. 选择性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指人们在感知外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求、兴趣、目的等条件,自动筛选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忽略其它无关信息的过程。
选择性注意力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信息加工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当我们以文本阅读为例时,我们可以快速扫描文章,选择出与我们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汇,忽略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 系统性加工系统性加工指人们在选择性注意力的基础上,对所选信息进行有意的加工,即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待学习的信息进行自我意义构建和创新性的组织处理。
系统性加工过程中,人们通常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之前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点,使其更加深入了解所学的内容。
3. 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信息加工的结果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原信息的认知和加工。
这是信息加工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例如,一个人对一幅画作持有非常初级且不了解其任何相关的背景知识,看了几次后,如果得知这幅画作的作者及它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通过再次观察,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对象的理解和欣赏上有了显著的改变,这就是反馈效应的作用。
4.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在短暂的时期内,对于信息进行处理、储存和操作的能力,工作记忆一般通过短期记忆等方式进行操作。
如果数据信息没有被及时清除和储存,就会被忽视或遗忘,这就需要通过练习来增强工作记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时要注意清晰的转移注意力的同时,把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快速模式下阅读。
之后可以针对性的再次阅读,同时可以进行语音、视觉联想和练习记忆等过程。
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理论罗伯特•西格勒(Robert Siegler) 阐述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三个主要特征:思维、变化机制及自我矫正。
1.思维按照西格勒的观点,思维即信息的加工。
在这一点上,西格勒提出了关于思维的广义理解。
他说儿童在知觉、编码、表征及储存来自外界的信息时就是在进行思维。
西格勒认为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从而使个人可以适应环境、任务要求及目标的诸多改变。
然而,人类惊人的思维能力也存在某些局限。
个人在某个时刻只能关注有限的信息,而且我们的信息加工速度也存在局限。
2.变化机制西格勒指出,信息、加工的焦点应当是变化机制在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四种主要机制共同作用,从而导致儿童认知技能的变化:编码、自动化、策略建构和概括化。
编码即信息进入记忆的过程。
西格勒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忽略无关信息。
因为建构新策略往往费时费力,所以儿童必须练习使用这些策略,以使最终能够达到自动地执行并将其效用最大化。
自动化一词是指无需努力或只需些许努力就能加工信息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众多任务的信息加工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使得儿童可以察觉出之前他们遗漏的事件与观点之间的新联系。
第三种变化机制是策略建构,该机制涉及发现信息加工的新过程。
西格勒说,儿童需要编码关于某个问题的关键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相结合以解决问题。
为了从新构建的策略中充分获益,此时就需要概括化。
儿童需要对策略进行概括或将其应用于其他问题中。
我们将在学习的迁移这个话题下探讨概括化的问题。
儿童将先前的经验和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下的学习或问题解决,即为迁移。
3.自我矫正正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述,当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在自身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他们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与策略来调整对新的学习环境的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借助原有的知识与策略建构更新更复杂的反应模式。
自我矫正在信息加工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举例说明,元认知的含义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或“关于认识的认识”。
信息加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加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和应用信息。
在教育中,信息加工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信息加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根据该理论,人类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加工和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供清晰而有意义的信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在学生将信息加工为有意义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和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加工理论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根据该理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例如,可以设计实际情境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评估他们在应用知识方面的能力。
总之,信息加工理论在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根据该理论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合理应用信息加工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信息加工理论一、信息加工阶段1.感觉登录:即瞬时记忆或感觉贮存,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完全保留刺激的本来属性,保存时间很短,大约250毫秒左右。
常见的感觉记忆形式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2.注意3.知觉: 知觉是指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4、记忆第二节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念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重现)。
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解释: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实际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1、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信息的吸收和整理。
可理解为无意记忆。
2、外显记忆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个体根据需要主动地对当前信息进行记忆加工的过程。
可理解为有意记忆。
(三)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他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感觉记忆的特征时间极短(0.25-1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定义: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2秒到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征1.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2.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组块;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chunk)又称信息块,是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是由加涅(George Miller)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能够进行信息加工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以数字7±2为界限。
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人类可以处理5到9个单元的信息,再多的话,就会导致信息负荷的过高,而无法处理。
加涅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1950年代,当时人们对信息加工的理解还很有限。
当时的心理学家认为,条目是信息处理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理解和记忆一个单独的单词、数字或符号。
但是,加涅认为,条目并不具有普遍性,它们的大小可以根据人的精神能力和所处理的信息类型而变化。
加涅认为,记忆的复杂性取决于我们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和组织方式。
加涅将加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知、简化和编码。
感知阶段是指我们收集和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我们的感官系统,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过滤掉大量的信息,只留下与任务密切相关的信息。
简化阶段是指我们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简化它们,以便更容易处理。
这个过程包括识别模式和相关特征,以及将它们归类和分类。
这些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将信息与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它们。
编码阶段是指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存储和检索的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将信息转换为符号表示形式,例如数字、字母或记号。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将信息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并在需要时重新激活它们。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如何最好地记忆信息非常重要。
在学习新的概念、技能和知识时,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简化和归类方面,以便更容易地记忆新信息。
此外,了解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数字时代中管理信息。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源可用,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如何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并将其组织成更易于处理和记忆的形式。
总之,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一种有用的方法来理解人类记忆的功能和限制。
对于学生、研究和任何需要处理大量信息的人来说,了解这个理论非常重要。
第三章-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心智活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理活动。
他在对学习理论的探讨中,试图阐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并着重用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
在他看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代表了人类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进步。
(一)基本观点1.学习及其条件加涅认为:“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
”为了进一步说明学习的本质,加涅还区分出学习活动的四个构成要素:(1)学习者。
人和许多动物都能从事学习。
对人来说,人作为学习者有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有一个大脑把来自感官的信号用许多复杂的方法加以转变,还可以通过肌肉来表达各种行为以显示他已经学会的东西。
(2)情境。
刺激学习者的感官的事件统称刺激情境,单一的刺激事件通常称为刺激。
不断接受的刺激被组织成为刺激种反应的各种神经活动的图式,有些图式存贮在他的记忆中,可以重新恢复。
于是,这些记忆可以转变为行为,这些行为是通过被观察到的肌肉运动来执行各刺激种反应的。
(3)已有的学习结果。
对于学习的另一重要的“输入”是从记忆中恢复的内容。
这些内容有一种已经组织好的形式,它们是以前学习活动的结果。
(4)反应。
从这些输入及其以后的转变所产生的动作称为反应。
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地加以描述。
加涅反复强调,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即学生在开始学习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另一类是外部条件,即学习的环境。
它涉及怎样安排教学内容,怎样传递给学生,怎样给予反馈以使学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学生的内部条件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外部条件也应作相应的改变。
在加涅看来,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
2.学习的分类加涅早期将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八类,它们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多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
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及其新取向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人类如何处理和解析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经典到现代的演变,并不断发展和演变出新的取向。
早期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基本环节。
这些理论试图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描述人的认知过程,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理解。
随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更加注重认知过程的细节和神经机制。
这一阶段的理论运用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解。
例如,工作记忆模型、知觉符号理论、连通主义网络等都是现代信息加工理论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反思信息加工理论在解释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生态学化的取向。
这种取向强调认知过程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认为信息加工理论只是认知过程的一种方面,而忽视了人的主观体验和社会互动等因素。
生态学化的信息加工理论更加环境与认知过程的交互作用,试图将认知过程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加以研究。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信息加工理论的神经基础。
这种取向试图将信息加工理论与神经机制结合起来,以理解认知过程的本质和机制。
例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神经计算模型已经在解释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加工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种取向强调对大规模数据集的处理和分析,以及从数据中学习和理解认知过程的模式和规律。
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已经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信息加工理论经历了从经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并不断发展和演变出新的取向。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描述了我们如何通过感觉系统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维、感知、记忆、注意和判断等心理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揭示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的机制和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并通过研究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来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由三个基本阶段组成,即感知、加工和响应。
1. 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形式。
感知阶段涉及到注意、感知和知觉等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起点和基础。
2. 加工阶段加工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和编码的过程。
这一阶段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进而识别、理解和记忆所接收的信息。
3. 响应阶段响应是指基于感知和加工之后,人们做出的相应行动或产生的内在心理活动。
响应阶段可以是外部反应,如运动、言语等;也可以是内部反应,如思考、判断等。
不同的认知任务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方式。
三、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为了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知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和推断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加工过程。
1. 古典实验范式古典实验范式是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其特点是任务明确、变量操作可控。
以经典的反应时间实验为例,参与者需要根据实验者给出的刺激进行快速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等指标,研究者可以推断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人类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
信息加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认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
通过观察人们在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记忆信息时的行为,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
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思维活动的框架,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输入、加工和输出。
在输入阶段,人们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将其转化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信息。
在加工阶段,人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选取、转换和整合,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和理解。
最后,在输出阶段,人们将他们的想法、结论和行为展示给外界。
在信息加工理论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提及。
首先是注意力,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们需要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并忽略其他信息。
注意力的选择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兴趣、任务需求和环境要求。
其次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从输入到输出过程中,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所以人们需要通过策略和技巧来提高其使用效能。
最后是长期记忆,长期记忆是指人们将信息长期保存和存储的能力,进而形成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信息加工理论对教育和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教师可以提供清晰明确的信息,组织和结构化课堂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归纳法、演绎法和图示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信息加工理论也对学习者自身有启示。
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注意力偏好,并调整学习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认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