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六讲+信息加工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45
陈琦著《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思想渊源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这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实质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习就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一)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和斯泰费(Steffe)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二)社会建构主义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eld)和科布(P.Cobb)为代表。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
加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加涅根据学习水平不同,由简单到复杂,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人类学习由五个结果,变现为物种不同的能力: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
一、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
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如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听铃声分泌唾液。
二、刺激—反应学习(S-R的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作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如斯金纳的实验中,小白鼠学会按压按钮获取食物,强化在该类学习中起关键作用。
又例如小孩由于正确回答问题受到表扬,多次以后增加了喜欢回答问题的行为。
三、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例如学习打篮球,学会了一系列的接球躲闪动作。
四、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
如将单词组合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五、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简单的辨别: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
再如复杂的多重辨别: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
六、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如具体概念通过具体对象来表示,直接观察、归纳得到。
如水果、树、桌子等。
再如定义性概念:通过定义来学习,一般是抽象的。
如温度、质量、负强化等。
七、规则的学习:也称原理学习。
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
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学习了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二倍这一规则。
八、解决问题的学习:亦称高级规则的学习。
指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者规则组合去解决问题。
例题解析1. 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分类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的学习属于()A. 信号学习B. 刺激—反应学习C. 连锁学习D. 辨别学习2. 根据加涅学习的层次理论,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A. 信号学习B. 规则学习C. 辨别学习D. 言语学习3.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类?参考答案1. A解析:信号学习(signal learning)是指学习对具有信号作用的某种中性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70年代以前,认知心理学建立的初期,用信息加工过程,大量刺激信息在通道中竞争性通过的瓶颈现象( Bottleneck)类比注意过程,将这种注意理论称之为瓶颈理论。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用滤波实验方案(Filtering paradigm)或双刺激方案(Double stimu-lation paradigm),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觉通道对被试呈现大量字、词,在记忆负荷下,测定反应的正确率。
这类实验积累的事实表明,选择性注意妨碍或降低对未注意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据此,把注意看成大量的刺激信息在单一通道竞争过程中,发挥选择作用的心理过程。
这种选择作用发生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早期,故又称之为注意的早期选择模型(Early-selective model)。
与这种模型相对应的是晚期选择模型(Late-selective model),认为注意的选择作用发生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决策过程,即在产生知觉以后和给出反应之前,注意发生重要作用。
克尔(B. Kerr,1973)把这两种注意模型融合为一体,提出了单一有限容量的中枢处理器模型(Asingle limited-capacity central processor,LCCP),认为在同一瞬间,只能很好地进行一种心理活动,其他心理活动或次级作业任务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LCCP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传递刺激、反应决策或形成假设,但在某一瞬间只能完成一项,多项任务只能分时地串行进行。
所以,这是一类有容量限制的有意注意(Con-scious artention)。
波斯纳和斯奈德(1975)提出: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激活过程。
卡纳曼(D.Kahneman)和持雷斯曼(1984)将这类过程按自动性程度分为3类:(1) 强自动性知觉过程,既不为分散注意所妨碍,也不力集中注意所增强;(2) 部分自动性过程,虽然它能在分散注意时完成,但集中注意力可使作业成绩更好;(3) 偶然的自动性过程,一般需要注意参与,但有意不注意时也能正常进行下去。
认知学习理论之信息加⼯学习理论加涅(R.M.Gagne)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理学家之⼀。
他认为,学习是⼀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过程可分为若⼲阶段,每⼀阶段需要进⾏不同的信息加⼯。
在各个信息加⼯阶段发⽣的事件,他称之为学习事件。
学习事件是学⽣内部加⼯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理论的基本结构。
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的内部加⼯过程,⼜要影响这⼀过程。
因⽽,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在每⼀教学阶段发⽣的事情,即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
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
⼀、学习的信息加⼯模式1、信息流⾸先,学⽣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
这个信息进⼊感觉登记,这是⾮常短暂的记忆贮存。
被感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短时记忆,信息在这⾥可以持续⼆三⼗秒钟。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长时记忆时,信息发⽣了关键性的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
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起,⽽是⽤各种⽅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
当需要使⽤信息时,需要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器,从⽽产⽣反应;也可以再回到短时记忆,对该信息的合适性作进⼀步的考虑,结果可能是进⼀步寻找信息,也可能是通过反应发⽣器作出反应。
2、控制结构除信息流程之外,在加涅的信息加⼯学习模式中,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控制。
期望事项是指学⽣期望达到的⽬标,即学习的动机。
正是因为学⽣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有强化作⽤。
执⾏控制即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短时记忆,如何进⾏编码、采⽤何种提取策略等。
⼆、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是由⼀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个阶段。
1、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
动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图达到某种⽬的的动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加涅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简介60年代,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认知心理学革命”。
认知学习理论也分为两派同时发展着,一派是以奥苏贝尔和布鲁纳为代表,强调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被称为建构主义者或结构主义者。
另一派即是以加涅为代表的信息加工学,侧重研究人脑学习加工知识的过程和规律,分析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
加涅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
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吸收入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持也有技术操作支持的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解释了大部分课堂学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步骤。
加涅的主要著作:《学习的条件》(1962)、《教学设计的原理》(1969)《知识的获得》(1962)《学习对个体发展的贡献》(1970)《教学方法的学习基础》(1976)《记忆结构与学习结果》(1978)《学习结果及其作用》(1984)《教学的学习基础》(1988)等。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
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学习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理论体系: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S-R),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试误)。
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纳。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情境的理解或顿悟,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三)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模拟并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的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
二、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自身信息加工的理论不断发展,掌握关于信息加工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通过分析信息加工理论,探讨如何促进教学活动。
[关键词] 信息机工教学学习方法一、信息加工概述信息加工是指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产生价值含量更高,更新的、用以指导决策的有效信息或知识的过程。
其内容包括:信息的筛选和判别、信息的分类和排序以及信息的分析和研究。
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有许多虚假的或者使用价值不大的信息,需要进行判断和筛选,但此时的信息是孤立和凌乱的,需要进行分类和排序,以方便存储、检索和使用。
对分类之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可以增加信息的价值。
二、信息加工模型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用来保存信息的资料库,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
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二、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外界的信息,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首先进入感觉记忆信息贮存库,感觉记忆的存储空间似乎是无穷大的,但是感觉记忆的记忆时间非常短,如视觉信息在1秒钟之内,听觉信息在2秒钟之内就会消失。
那些被注意的信息就会成为选择性知觉。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描述了我们如何通过感觉系统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维、感知、记忆、注意和判断等心理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揭示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的机制和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并通过研究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来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由三个基本阶段组成,即感知、加工和响应。
1. 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形式。
感知阶段涉及到注意、感知和知觉等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起点和基础。
2. 加工阶段加工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和编码的过程。
这一阶段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进而识别、理解和记忆所接收的信息。
3. 响应阶段响应是指基于感知和加工之后,人们做出的相应行动或产生的内在心理活动。
响应阶段可以是外部反应,如运动、言语等;也可以是内部反应,如思考、判断等。
不同的认知任务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方式。
三、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为了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知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和推断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加工过程。
1. 古典实验范式古典实验范式是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其特点是任务明确、变量操作可控。
以经典的反应时间实验为例,参与者需要根据实验者给出的刺激进行快速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等指标,研究者可以推断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一个重要特点——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
也就是说,产生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